王丛卉:陶冷月之月景油画的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9日 09:38 新浪收藏 微博

  20世纪初的中国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文化冲击的时代。面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烈的人文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这个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开拓了新的视野,表现在中国艺术发展领域是随着留学大潮而产生的中国“新美术”运动。“新美术”运动是中国启蒙运动的产物,其价值在于引进西学的前提下强调现代性和创新精神。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在西学影响下的自身觉醒,在对抗传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思想。

  “新美术”运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改良中国画”。 随着1919年至1920年中国政府推出的“勤工俭学”运动,中国掀起了史无前例的留学大潮,在20年代中后期,当这些代表当时中国顶尖人才陆续回国,他们带来了各自不同的主张与艺术观念,来解决中国传统艺术所面临的困境,力倡对中国画进行改良,开创中国艺术在新时代的全新气象。

  这是一场知识分子、政治家和本土及留洋艺术家共同参与的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画新方向的关注,极大地促成了艺术家们活跃的创作激情、不同艺术观念的探索与争论。对于中国艺术“中西融合”的实验探索与创作努力贯穿整个20世纪。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出生于1895年的陶冷月是中国20世纪艺术发展中探索“中西融合”的先驱人物。陶冷月,本名陶咏韶,由于其尤善绘冷月,遂改名为陶冷月。其创作于20年代的月景油画在20世纪初期“改良中国画”的早期进程中是别有意味的。

  陶冷月,自幼学习中国传统绘画,靠老师的教习、临摹印刷品和跟来自于西方的同事学习西画。幼年摩习伯祖父陶诒孙的国画作品,陶诒孙是“小四王“之一的王椒畦的学生,陶冷月由此接受到“四王”系统的山水画训练,并一生钻研米南宫、黄公望、王蒙、文徵明诸家的山水画技法。12岁时,他进入苏州元和县高等小学堂读书,从师中西画兼通、山水花卉皆长、西洋画亦妙具姿态的罗树敏。据陶冷月晚年的回忆,罗的教学“是以古法新化,结合科学的方法,讲透视、投影诸术,使人明确写实的方法”,他跟随罗学习了透视、投影、光线等西方绘画的知识,很早就接受了对西画技巧的启蒙。同学中有樊少云、颜文樑、吴湖帆等。

  作为深谙传统绘画精髓又精研西画的艺术家,陶冷月早在2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中西合璧的”新中国画”,其油画作品多集中创作于1917—1924年之间,在创作过程中自然把传统绘画讲究诗意的韵味和意境与西方油画讲究透视结构和光影的写实技巧结合起来。陶冷月创作于1921年的油画《月光瀑布》(LOT 306)正是融合了中国画的精神意境和西画技法的“中西融合”的代表作,也是其早期进行新中国画探索实践的典型作品。

  ‘月亮’在中国传统审美价值观中具有典型的哲学意味。‘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自然及其平淡、幽远、闲适、宁静的审美追求的符号象征。‘月亮’所反映的是心灵空静与空间明净的审美趣味,一种“静观”的哲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陶冷月终其一生的艺术创作题材是极具中国意蕴的。

  《月光瀑布》(LOT 306)描绘清冷月光之下奔流的瀑布和岸边密布的树丛,秋意甚浓。画面静谧幽远,构图是陶冷月早期一贯的形式:近景是树木房舍,远处为平瀑低峦,天上一轮明月。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画构思,但他的这个构思结合了西画中的透视、光影和写实主义态度,并且利用了西方风景画惯有的横向构图。

  天空、冷月、倾泻而下的瀑布是整个画面的重心。迷蒙的云彩中掩映着一轮圆月,月光投在瀑布倾泻的地方,厚涂的白色让水面非常明亮,而淡黄的机理纹路又给水瀑染上了诗意的月色。光影的运用与瀑布的大弧度的描绘使人几乎能感受瀑布倾泻而下的强大力量。同时,一泻而下冲出蒸腾的水雾,云雾飘渺,虚实相生,在云雾水气的弥漫中,河对面的山峦若隐若现。整个画面意境感非常强,从地上到水面再到天空,逐步由实到虚,画家在着力进行情感性刻画。全画对月光下对自然景物的刻画几乎可见英国风景画家康斯坦布尔作品中有云的天空,细密的树木;又可见伦勃朗作品中神秘的光影。

  而色彩的运用上,也是由近及远慢慢地从写实到写意:树叶尚密但已经变黄变红,越远越灰暗不明,树叶的处理既采用了国画中的点画法,以用色的浓淡来塑造体积感,又有印象派如实点染的味道;夜晚的水面呈灰黑色,瀑布冲下来时,被石块分割的水流既用传统的积墨积色法逐层渲染,又以光色变化来增强效果;到了水、山和天相接的时候,用色取意,转成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式。

  画面右下角有“陶咏韶”的题款和衿印,可见此时他还未得“冷月教授”之名,对将中国传统绘画月色的意蕴溶于油画尚在初步探索中。画家以写实技法刻画水流和树木,以写实观念来描绘树丛中的建筑和电杆电线;而他对月色和山峦、云雾的处理,又重在写意,以虚衬实,以暗托明,相得益彰。

  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的影响,陶冷月与许多留洋的艺术家一样,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天然的障碍。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形式和西画写实性描写的结合往往充满矛盾。在《月光瀑布》(LOT 306)中,画家意欲对画面做天、水、地的三段式处理。高远、平远和深远的传统山水画创作概念在影响着他描绘写实风景时的表现。因此作品最终表达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方写实主义风景,而是具有东方意蕴的表现主义的理想化的意境中的风景。这也是在油画民族化探索实验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典型特征。

  在20世纪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中在艺术界形成了两个不同主张的阵营。一是以徐悲鸿、颜文樑为代表的坚决引进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精神的主张。留法归来的徐悲鸿,认为“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美术品贵精像工,贵满贵足,写实之功成于是。”①他参照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为标准,对文人画进行猛然批判,并主张“以写生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并为之身体力行,终生不辍。随着徐悲鸿等成为20世纪中期中国美术教育的领军人物,其所主张的西方古典写实主义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主流体系。

  与此同时,同样留法归来的林风眠、刘海粟、吴大羽等人,在受到西方现代派油画潮流的影响下,主张不局限于西画的写实技巧,也看到了现代艺术、立体主义和印象主义等画法和精神的益处,把西画中连同线条、观念和色调等的特点加以融合,力倡中国画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得西画色彩、构图、造型等因素之长的崭新的中国画形式。主张更广阔的现代绘画语言与中国画的创新结合。

  陶冷月生于19世纪末,同年于徐悲鸿,小颜文樑两岁. 陶冷月于1921年创作包括《月光瀑布》(LOT 306)等在内的一系列”新中国画”时,油画“民族化”还没有正式提出,徐悲鸿、林风眠等艺术家尚在留洋学习的过程中,美术界及文化界对中西画长短之讨论异常热烈. 20年代早期. 陶冷月从未出国留学,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个派别的争论,而是在蔡元培力倡美育并且支持美术创新,主张集中西之长于一炉的思想启迪下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着中西法融合的热烈思考,自觉地在改良中国画的道路上迈出了开创性的的重要一步,为其后的中国画改良运动奠定了实践的基础。陶冷月先生分别于1924年在无锡公园池上草堂及1925年11月在苏州东吴大学林堂举办《陶冷月画展》,在艺术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从以下节选当时媒体热评及美术界同僚评论可见一斑:

  画家陶君冷月。昨假公园池上草堂开个人作品展览会三天。陈列画幅。多至百数十件。以新中国画为最精最出色。以西洋画法参以中国古画之神韵。故能妙曼独绝。并世殆无与伦比。

  (《池上一瞥——陶冷月个人展览会记事》观蠡,无锡《轰报》1924年7月25日)

  陶君冷月以历年画品陈列于无锡公园之池上草堂,予与范君烟桥往观焉。列画可百计,浓施淡抹,各尽其妙。陶君以吾国国粹画根基,参以欧西画法,镕新旧中外于一炉,其画乃臻绝境矣。尤以《月下悬瀑》、《冷香月夜》、《天平秋山》、《战场月夜》四幅为冠。《月下悬瀑》写瀑布直可乱真;《冷香月夜》参中国画意,设色幽艳绝伦……

  (《记陶冷月君绘画展览会》黄转陶,《申报》1924日7月30日)

  中国画偏于写意。故对于阴阳向背无精细之研究。设色尚单纯。无复杂之表示。虽工细如院画。犹逊于西洋画也。昨读陶冷月君之画。以国粹为里。而以西法为表。诚开国画之新纪元。刘海粟提创西洋画。自称为艺术叛徒。吾窃以为海粟仅西洋画之忠臣而已。夏间参观天马会。见其所作《九溪十八涧》等。直又欲效忠于国画矣。今冷月则采西洋画之长。补中国画之短。于中于西。均有叛逆。愿以海粟艺术徒叛之佳名。移赠冷月。想读其画者必尽表同情也。

  (《读冷月画后之我见》沈枫崖,苏州《平江日报》民国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盖以国粹画为根基,而渲染结构间参西意,神韵卓绝,实臻化境,叹为得未曾有。曩胡适之先生亦出其家学,改革旧有之文化,蔚然成一代宗师。陶子倘有意耶。乙丑秋季鹿城陈莲痕识。

  (《冷月画集》袖珍本第一集33页)

  冷月先生。振奇人也。素精绘事。既已窥国粹画之堂奥。克绍其祖诒孙先生之箕裘。乃更研究欧西画学。寝馈有年。尽得神髓。近复鉴于中西画家。两趋极端。思有以融和之。因出其所得。创新中国画。参新旧之精粹。集中西之优点。融合贯通。乃为大成。为中国艺术界。辟一新纪元焉。

  (《冷月画评》8页)

  陶冷月深谙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对西画的学习是从技法到精神的渐进,他以传统为本,以西画法作补充,写生创作而讲求形神兼备,在中国画重意境和表现的基础上,布景取景及题词盖印用传统程式,而远近、光影及空气变化采用西法,油画的厚涂与中国画的渲染结合,他通过月景油画创作的大量实践,成功地走向了中国画的改良,为油画民族化添上了别具意味的一笔。

  陶冷月的油画创作集中在1917-1924年,为数不多且大多散佚,出版可考流世的作品不足10件。《月光瀑布》(LOT 306)正是见证陶冷月在20世纪初期改良中国画启蒙进程中珍贵的瞬间,在20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分享到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