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爱国不如反思为何落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24日 18:44 南海网

  陈岚桦

  有关圆明园文物的话题,一直在触动着国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经。上周,一对中年英国兄妹在打扫去世亲人的房间时发现的乾隆时期瓷瓶,拍卖时被神秘的中国商人买走。拍出超过4亿人民币天价,震惊英国媒体。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竞拍者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国。有英国记者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11月14日《新京报》)

  留心了一下网上的评论,多以负面居多。但最辛辣的,当属被英国媒体称为“瓷器爱国主义”。尽管争议居多,但笔者不得不承认,“瓷器爱国主义”的论调,可谓一针见血说明了拿着大把银子撒钱的虚妄和无知。为什么不通过外交途径,据理力争的讨回我们本属于自己的流落海外的文物?这种方式,与去年2月份蔡铭超拍卖购买遗失的圆明园兽首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150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园中所有珍宝,一个大国背负100多年的耻辱。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园中被抢走的珍宝,一个半世纪后居然要重新花钱买回。从小偷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实在是既丢面子,又丢里子的事情。最近,秘鲁政府不是致信奥巴马政府,讨要耶鲁大学百年前用于“研究”的马丘比丘神庙的文物吗。既入情入理,又不失尊严。迫使耶鲁大学归还了文物。

  据报道,上述文物是根据1912年耶鲁大学与秘鲁政府签订的一项租借协议借走的,协议期满后耶鲁大学以秘鲁没有能力保护这些文物为由,一直拒绝归还。由于秘鲁政府的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几个月来,秘鲁一些城市的公民还举行了示威活动,要求耶鲁大学归还文物。秘鲁这种做法也赢得了对手的尊重。最终,耶鲁大学已同意归还百年前从秘鲁古城马丘比丘“借走”的文物。

  这个故事就说明,尊重普世价值观、尊重国际惯例,在国际上多数情况下还是行得通的。与其花大价钱搞这种“瓷器爱国主义”,不如好好反思下这些国宝是怎么流失海外的。大家都知道,圆明园是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可烧毁的原因、甚至入侵北京的原因,至今多数人仍是“以其昏昏使其昭昭”。传统的历史观认为是帝国主义为了掩盖其抢东西的罪恶而烧毁的。那样看来,烧圆明园岂不是更大的罪证?现在越来越多的史料表明,烧毁圆明园是清政府的不守信用,不遵循国际惯例的“很大程度上的自取其辱”(费正清语)。

  鸦片战争后,清廷陆续和美、法、俄、意等其他列强签署了相关条约,也给予了这些国家在五口通商的权利。不过,条约虽然签定了,清朝方面认为对条约不需当真的大有人在,广东巡抚叶名琛坚决不同意英国人依约进入广州城,道光皇帝对叶名琛还降旨嘉勉。洋人方面此时也认为条约的内容很不完善,他们觉得,清朝官吏对外国人采取敌对态度,使正常的贸易难于进行;货物从口岸城市转运内地时,各地官吏照例强制收取高额厘金,也使他们无法容忍。为了解决双方已有的和将来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西方人认为应当在北京设立使馆,以便随时和清朝方面交涉。次年,英法联军带着新任的驻华公使往北京换约,在通州地区,使团也招致僧格林沁蒙古骑兵的攻击。就在和谈中,清廷还拘禁并侮辱了英方谈判代表巴夏礼,已有21人被虐待致死。英法两国被彻底激怒,为了报复。英军统帅额尔金伯爵遂以报复清廷“对外交人员的野蛮虐待”为由,下令放火烧圆明园。

  在今天看来,外国侵略者要求清廷遵守的通商、互设使领馆、建立外交关系,则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各国之间交换常驻代表和使节,逐渐成为国际惯例。然而,封闭的老大帝国对世界的发展一无所知,他即便知道了也不想以这些规定来约束自己。试想,你在中国能攻击驻外使节吗?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清朝末年清政府与外国冲突,很大程度上是自取其辱”;借用塞缪尔·亨廷顿的话来说,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的冲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清廷对洋人的遵守条约却深感意外。北京沦陷期间负责和洋人交涉的恭亲王等人,见到《北京条约》签定后洋人即自动退兵、交还首都,令他们感到喜出望外。外国人控制下的海关,也将快速增加的关税收入交给清廷,以前这些钱大都进了贪官们的口袋。在他们看来,洋人虽然恃强凌弱,但却相当讲究信用,不太象奸滑无赖。

  认清了这一层,150年后的今天,更需反思历史,反思以往昧于世界局势的害处。其实,我们加入世贸、融入世界经济,不是也在遵循着“国际惯例”吗?可悲的是,当时我们愚昧于国际惯例,今天我们依然花大价钱来赎买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知道据理力争的讨要,而被英国人笑话为“瓷器爱国主义”,这是中国现代化后亟待补上的一课。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