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大可不必一律处斩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 18:15 天山网-新疆日报

  某电视台收藏类节目中,经常出现主持人将当场鉴定出来的赝品瓷器砸碎的镜头。每每目睹此景,我和那些泪雨纷飞的藏家一样心痛不已:并非所有赝品均无收藏价值,大可不必一律处“斩刑”。

  尽管赝品非“正宗嫡传”,但同样凝聚了人类智慧和艺术精华,一些高仿赝品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之同样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仿品,不论是器物还是书画,在制作过程中,都融进了一定的技术含量,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它们的收藏价值不可小视。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是一位精通鉴定、善于模仿的“造假高手”,现在国内外很多文物收藏机构,都藏有张大千模仿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石溪等历代名家的“假画”。这些“赝品”的绘画水准与原作不相上下,体现了大千先生“积山水之精英”的艺术风格,非但不是“废品”,有些在价格上甚至超过了真品。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先生认为,“艺术品自古以来就有赝品,但绝对不能把这些仿制的艺术品当成假烟、假酒那样打假,因为赝品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艺术水准也不应该有真假之分。”赝品虽系仿制品,但有些赝品做工精细,工艺独到,艺术水准比真品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元、明三朝,大量铜器、瓷器等赝品器物流入民间,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使这些传世赝品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这也是一些赝品流传至今、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再次,赝品可能就是后世的“文物”。高仿赝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真品的空白和不足,在收藏市场上理当占有一席之地。古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古玩商品必定越来越少,真品毕竟数量有限,不可能“人人据之”,而高仿赝品则可以满足一些藏家的“把玩之乐”。在收藏界,流行一种“潜共识”——精美的仿品、复制品,若干年后,经过了岁月的淘漉,也将成为文物,绽放出应有艺术光芒。专业人士认为,历史上各朝各代的仿品,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如今都成了文物,这足以说明赝品的收藏投资价值。当然,这些赝品必须是名家高手仿作出来的精品。

  另外,赝品可以作存世的“教材”。将民间流落的各种高仿赝品汇于一室——放到“赝品展览馆”,供收藏爱好者学习、辨别,这对于推动收藏事业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不无作用。这方面国外已有先例,美国博物馆、日本大原美术馆和书道博物馆都藏有赝品,向外展出的目的,就是给藏家以反面实例。收藏爱好者以赝品为师,可以走捷径来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增长辨别知识。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