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做局 中国艺术品拍卖的虚与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9日 14:10 人民网

  真的,现在人人都在谈中国的通货膨胀,连艺术圈的人也不例外。我碰见的好几个艺术家、收藏家、艺术记者都在私下议论怎么抵抗货币贬值,比如,“买房子还是买黄金,要么,买一张某某某的画?” 当然,这三样东西的价格现在都很高,大多数人觉得买进的压力不小,而且有风险,“可是,总比存着现金好吧?”

  通货膨胀也是今年秋拍的一大话题,人们私下里在猜测到底有多少资金会投到收藏领域来。这不,嘉德刚刚结束的2010年秋季拍卖总成交额达到了41.33亿元,比春拍有近百分之百的增长,也比香港苏富比一个月前的30亿港元的总成交额高出一大截,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的新纪录。其中,有三件作品过亿成交,52件作品超过千万大关,这些“账面数字”似乎让去年开始议论的中国艺术品的“亿元时代”更有谱了,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恐慌依稀全然散去,现在是个烈火烹油的好时光。

  谈论中国艺术市场2003年以后到2007年的暴涨,通货膨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那个时间段也正是中国和全球都出现通货膨胀的阶段,但中国有趣的是同期人民币在升值,对私人来说虽然去国外旅游能占点便宜,但在中国生活的工薪阶层拿同样多的钱能买的东西却比以前少,实际上在“内部贬值”。当然,对于有资产性收入的富豪来说,他们炒房炒股能赚来更多的收益,拿出点散碎银子买点艺术品不成问题。

  尽管中国和全球主要艺术品市场都在2008年出现了剧烈下跌,不过让中国艺术市场显得特别的是2009年底就快速恢复,标志性事件就是从2009年秋天开始在北京拍卖过“亿”的艺术品已近十件,绝大多数都是古代书画,这说明书画的收藏圈更大,支持者更多,而曾经红火的当代艺术市场则没有这样的好运,还处于缓慢的爬升过程中。观察现在的形势,有实力的收藏家、炒家都在追求稀有的顶级作品,看好他们的保值升值作用,而普通作品的价格表现和去年并没有太大起色。

  那些动辄千万、上亿的“拍卖纪录”看上去耀眼,可在资深收藏圈私下窃窃私语的是“信任危机” 的话题。去年以来私下传出的假拍作局、拖欠付款的事情有明显的上升,让几家拍卖行的老板除了提高保证金,还少见地出来呼吁重建诚信。

  这场景让我想起了2006年左右的拍卖界,那时候大陆、台湾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炒家热衷把一件件还可以的艺术品——有时候甚至是有赝品嫌疑的所谓“回流作品”——拿到有勾连的艺术拍卖公司,联手“做局”拍出一个高高的“账目价格纪录”(自拍自买,只是造数字纪录而没有实际付出那么些钱),然后等上几年再次拿出这件作品拍卖,希望有后来的富豪能够接受。但是中国最有趣的是,早先“做”出来的“天价”往往由于通货膨胀效应和艺术品价格普遍的“水涨船高”,两三年后似乎就被抹平变成“常态”,看不出什么痕迹,于是新的局就应运而生。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