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亿港元:香港苏富比秋拍开创新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 15:07 艺术与投资
《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二号》
文_凌维冰 图_香港苏富比
如果你跟一个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人聊市场行情,他们总是有一个词敷衍你“谨慎乐观”。不过这个词相当受用,因为所谓的业内人士在预判未来行情时总是持保守的态度。尽管香港苏富比在秋季拍卖之前乐观的将拍品总估价定在16亿港元(这比春拍总估价足足多了6亿),但是最终却收获了30.8亿港元的总拍卖额,创造了香港苏富比自成立以来单季总拍卖额之最,这使得之前的预估显得那么的“谨慎”。
中国书画增长势头不减
香港苏富比此次近现代书画拍卖成交额达到了4.07亿港元,与春拍取得的4.18亿港元的成交额相比基本持平,这也是香港苏富比公司近现代书画拍卖连续两个拍卖季成交额保持在4亿港元之上。就单场拍卖而言,由于苏富比春拍曾增设张宗宪收藏书画专场,此次秋拍中国书画常规专场取得的4.07亿港元也创下书画单场拍卖的新高。专场的成交率更是高达98.89%,上拍的270件拍品,只有3件未能成交,可见买家对于书画精品的渴求几乎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对艺术市场在购买信心上的影响,大家更加关注相对硬通和保值的大师之作,所以近现代书画大师作品不断被推高,齐白石作品最高价已经接近亿元,张大千单幅作品最高价更是超过了亿元,本次香港苏富比的近现代书画拍卖延续了本版块增长的势头,这也比较符合之前大家对市场的判断,高价也不出意外的落在几位焦点艺术家作品身上。本场拍卖成交价格前10位被傅抱石、齐白石、张大千、吴冠中这五位名家包揽。傅抱石的作品《罢阮图》以3314万港元的价格拔得头筹,这个价格是拍前最高估价的4.7倍。这件作品画中绘仕女两人,婢女抱阮随待主人外游,或觅幽谧之所拨弄清音自娱。全幅构图简洁,线条、色彩等有形之物象,在周遭留白空间的陪衬下,带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另一件傅抱石1943年创作的《七贤图》(立轴)以2082万港元成交。
张大千作品《爱痕湖》曾在今年春拍中国嘉德拍卖中以1.008亿元成交,成为首次破亿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在香港苏富比这场书画拍卖中,张大千也是当之无愧的“顶梁柱”。在本场拍卖高价前十名中,张大千独占4席,每件作品都超过千万港元。其中他1948年创作的《江南旧游图》(手卷)以2866万港元的高价成交,4倍于拍前700万港元的最高估价。这件作品来自镇海李氏后人——李名静所藏。李氏家族与张大千两代有深厚的世交,在上海期间,张大千多寄寓李家,在李秋君的“欧湘馆”中写画,他写赠李家诸人的书画作品甚多,李秋君去世后这些藏品交付侄辈,侄女李名静和李名圣得到其中的精华,《江南旧游图》就是这批藏品的精品。
今年,吴冠中老人不幸逝世,这是一个令中国书画界无比悲痛的事实。但是就市场而言大家对于吴冠中作品有更高的期待,但是我个人认为吴冠中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其作品已经被充分市场化,并不会出现去世后暴涨的情况,还是会遵循正常的市场状况。香港苏富比也并没有不同以往的大量征集吴冠中的作品,这也显示了一个国际拍卖行的理性成熟。这次上拍的吴冠中1980年作品《海岛之春》以高出最高估价一倍的962万港元成交,也进入了本场拍卖的前十名。
二十世纪艺术表现稳定
2008年秋拍香港苏富比开设了以华人经典油画为主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拍卖,但是当时恰逢金融危机到来,仅仅取得300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额,这也给当时刚刚上任主管此业务的李亚俐一个下马威。但是近几个拍卖季表现得还算稳定,一直维持在亿元港币左右的成交额。10月4日结束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以1.37亿港元(约合1.2亿人民币)收锤,比起今年春拍同一专场1.03亿港元的总成交额,增长了约3470.5万港元。
拍卖现场买气十足,一些常年占据拍卖榜前列的明星人物,如吴冠中、赵无极和朱德群等人的作品依然受到藏家的争抢。本次拍卖成交价桂冠由赵无极、常玉、廖继春摘得。赵无极于1960年创作的作品《18-10-60》,估价为1200万港元至1800万港元,在经过激烈的争夺后,最终以1410万港元成交。这幅作品来自美国私人收藏,是赵无极的风格转型之作,首度于市场亮相,受到众买家热烈追捧。加上这件作品赵无极共有三件作品进入了本场拍卖的前十名。
常玉1930年作品《碎花毯上的粉红裸女》,由纽约罗勃•法兰克收藏,是常玉粉红色时期的一件作品,同样以1410万港元成交。这幅作品2006年出现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以460万港币成交,四年内增长了2.07倍,平均每年增长237.5万港元。第三位的作品是廖继春于1965年创作的《西班牙古城》,估价为1200万港元至2000万港元,最终也以1410万成交。这幅作品上一次拍卖是在200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夜场,但当时遭遇了流拍。
总得来说,在如今整体市场达到历史高峰的情况下,二十世纪艺术还是略显式微,而事实上中国早期油画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
当代艺术出现回归之势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一轮高涨之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下滑,从画廊市场和拍卖市场这两级市场综合看,2009年初是当代艺术市场最低潮的时期,画廊门庭冷落,拍卖高价不再。但是从2010年开始,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生意开始恢复,并且大有回归之势,从这个角度看,香港苏富比今年秋拍在当代艺术方面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并不是空穴来风。
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当代艺术共取得了3.34亿港元的成绩,已恢复至2006年的水平,多位艺术家的市场拍卖纪录被改写。其中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专场拍卖获得了7800万港元,刷新了苏富比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常设拍卖的最高纪录。
在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上,共有179件作品上拍,成交了138件,成交率为77.09%,总成交2.56亿港元,远超最高预估价1.99亿港元,且这个成交率和成交总额比今年春季都略有回升。这场拍卖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张晓刚重要早期作品
此前估价2100万至2300万港元,最终却以5218万港元成交,成功刷新了画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件作品被目前在艺术收藏界较为活跃的东南亚藏家购得。
此外,在这场拍卖会上名家的代表作品价格基本坚挺,曾梵志、蔡国强、刘野作品一直保持了较高的价位。这说明此次亚洲当代艺术品的拍卖表现显理性,正在稳步回升。但是其中有一件重点作品值得一提,即本次专场重点推出的刘野1997-1998年所作作品《无题》以1074万港元成交,而此作品曾在2008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1298万港元成交,价格缩水了200多万港元,这也告诉大家在任何时候艺术品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张晓刚作品再创高价纪录以及刘野个别作品价格缩水都不能代表如今的当代艺术市场。在经过的一轮沉浮之后,买卖双方都表现出理性和成熟。作品的学术地位和在美术史中的价值越受注重。“当代亚洲艺术——重要欧洲收藏家收藏”专场总成交5000万港元,同样亮点频频:丁乙《十示之六》以842万港元成交,余友涵《招手的毛泽东》以662万港元,李松松《放下你的鞭子》以314万港元,分别刷新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
中国瓷杂市场下一个热点?
2009年秋季以来,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古代书画抢尽风头,而瓷器杂项拍卖则仍然集中在千万级别的门槛之内。而从刚刚结束的这场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来看,中国瓷杂拍卖市场再度发力,连创天价,紧随此前中国书画市场的步伐,也迭创新高,亿元高价拍品组团亮相。在总计30.92亿港元的拍卖成交总额中,6个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拍出了16.28亿港元。再加上6日的名贵腕表、瑰丽珠宝及翡翠首饰,和此前的两个红酒专场,中国瓷器杂项艺术品共计成交总额达到22.14亿港元,占到此次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的71.60%。而这十个专场中有四个成交率达到100%,专场拍卖师也获得“白手套”称誉。
宫廷艺术品一向是瓷器杂项拍卖中的焦点,在此次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中,再次彰显其独特魅力。三个名家收藏宫廷艺术品专拍共推出28件拍品,仅有一件未成交,成交总额高达10.67亿元。宫廷艺术品以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再次赢得众藏家的欢迎。“重要私人清宫御制工艺珍藏”专场中备受关注的清乾隆御宝“信天主人”交龙钮白玉玺以1.22亿港元成交,摘得全场桂冠,并刷新御制玉玺及白玉世界拍卖纪录。据悉,同场以9026万港元高价成交的张照《张照草书韩愈石鼓歌》手卷中就钤有此宝。此外,一对清嘉庆御宝交龙钮翡翠玺,估价800万至1200万港元,也以7906万港元成交。“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共13件拍品,总成交价高达6.67亿港元。据介绍,戴润斋珍藏中八件御瓷乃乾隆时期的巅峰之作,均流传有绪。其中,一件清乾隆浇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出自英国庄园——放山居,以2.5266亿港元天价成交,成为当日拍卖焦点。专场的另一个焦点是一对清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一件以1.4066亿港元成交,另一件估价较低者,最终则以3202万港元成交。同日举行的“明心菩提——Stephen Markbreiter伉俪重要明代御制鎏金佛珍藏”专场,6件拍品,全部成交,为专场实现了“白手套”的美誉。专场拍品均由亚洲古董商或收藏家购得。
如果对过去的5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做一个大致的总结,那么2005年-2008年上半年算是中国当代艺术增长最快的阶段;而后2008年下半年至今算是中国书画尤其是古代近现代书画迅猛增长的时期。那么单从这次香港苏富比秋拍的情况看,瓷器杂项有了显著的上扬。但是单是此消彼长不足以成就香港苏富比超过30亿成交额的傲人成绩。事实是无论在当代艺术、中国书画还是瓷器杂项都表现出了强劲的势头。
内地买家成购藏主力军
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表示:“从本拍卖可见,来自中国的买家的强势持续,而来自世界各地之收藏群体也同时参与激烈之竞投,争相角逐各项来源超凡之美物,一切因素均造就出本周之骄人佳绩。来自亚洲之财富与日俱增,而收藏及拥有顶级艺术品的意欲也较前更深、更广。”程寿康表示,苏富比在亚洲开展拍卖业务30多年来,香港本地买家的交易额历来是最大的,但近来内地买家已经出现了反超趋势。2006年苏富比向内地买家出售的拍卖品占其亚洲全部销售额的15%;2008年春拍占总交易额的14%,同年秋拍增长到18%;2009年春拍再增至21%,到秋拍更是跃升到37%。2010年春季拍卖,不少新买家入场,其中不少都是中国内地的买家,交易额也很大。香港苏富比春拍50%的成交额来自于内地买家。
此次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中国买家的实力也有目共睹。在瓷器杂项拍卖中,六个瓷器及工艺品专场的前十位拍品均由以中国藏家为主的亚洲藏家包揽。7日的“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专场前十位中,更有4件由香港收藏家张宗宪、张永珍兄妹收入囊中。此次秋拍的最高价拍品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从2000 万港元开始竞投,经过总共45口叫价,最后由张永珍以2.5266亿万港元竞得。这一天价也超过了2005年7月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创下的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刷新了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世界纪录的最高纪录。
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中,中国内地买家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购得吴冠中《北国风光》的一位中国藏家整场都表现很活跃,还以620万港元买下了赵无极的《无题1958-1》,参与争夺曾梵志的 1994年作品《假面系列五号》。此外,内地购买当代艺术品的买家也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以台湾和东南亚买家为主。
香港苏富比2010年秋拍为整个拍卖季开了一个如此之好的兆头,相信接下来的各大内地拍卖行都会有取得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