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当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1日 10:43 新浪收藏 [ 微博 ]
——西沐答《中国文化报》记者屈菡问
2010年秋拍出现了火热的场景,藏家显示出了强劲的购买力,单件艺术品轻而易举地突破亿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火爆背后的实质原因和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前景。
记者:今天的天价拍品与曾经的天价当代艺术品有何差异?
西沐:今年的秋拍市场不断创造出天价,创造出的天价又不断被刷新,在此态势的催生下,人们对于天价拍品的出现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今天我们讲的天价拍品与以前的天价当代艺术品相比较而言,其共同点是价格——天价,不同点则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基础不同,主要资金结构不同。当前投资天价拍品的主要来源是国内的艺术品资本市场,构成成分多元、复杂;而以前天价当代艺术拍品的更多地则是来自国外资本投资,包括一些主权基金,以及国内的一些投资机构与利益集团,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面也比较窄。二是审美文化的取向上有着重大的区别。当下的天价艺术品更多地是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能够彰显中国文化精神的典范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更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相对来讲,以前的天价当代艺术品缺乏此价值构建上的支撑。三是不同的市场进程所致。当下的天价拍品是在一个全新的、不断延伸的市场进程中展开的,而以前的天价当代艺术品则是上一个进程中的产物。不容质疑的是,新的市场进程还将上演当代艺术的奇迹,但呈现的形式与内容一定将会发生大的改变。我们可以预测的是:那种矮化了中国文化精神、肢解了中国文化价值的当代艺术品将很难成为新一轮进程的主流与主题内容。四是收藏文化的价值支撑与参与面的巨大不同。当下的天价拍品是传统文化与大众收藏文化价值相契合的产物,关注度高,参与面广,不和谐的声音少。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结果。而以前的天价当代艺术品在当时,几乎是在备受争议的过程中,由小众参与并上演的市场过程,其价格并未得到相应的收藏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当然,大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就难以保证。最终,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几乎会垮塌下来,让人痛心不已。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及收藏文化所形成的惯性问题。当下的天价拍品几乎都是处于传统文化艺术品板块中,这就是最好的例证,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与收藏习惯相比较,当代艺术虽然也有不少天价,但毕竟市场基础与收藏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认知尚有待于强化与培育,关键是审美趣味与取向如何确定的问题。
记者:如何理解您提出的“天价是艺术品市场避险情绪的爆发” ?
西沐:我们不可回避的是,即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再多的问题与不足,但是,它已进入了资本市场,这是不容置疑的。其实,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出的不规范与混乱的现象,使资本赖以生存的空间非常狭小。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运行失范的态势下,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拍场的天价,不是别的,而恰恰是艺术品市场在资本主导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避险行为,而天价在这种避险的过程中集中迭出,则是避险情绪的总爆发。艺术资本为什么不顾天价带来的风险而一味地走经典化之路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除了资本更愿意去理性地关注艺术品的价值、发现价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风险的一种认识:难以理性地分析、不易被有效地把控。从这种意义上讲,经典化之路可以说是一条逃避风险之路,是一种避险情绪的滋长与漫延。而其最为根本的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失范所不断积累的风险预期做出的一种反应。天价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标示,也是资本对市场风险预期的一种警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又为什么要介入呢?在介入的过程中,又是如何找到突破口的呢?从大的方面来看,随着国运的增强及文化价值的不断被认知,民族文化的不断崛起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块未经资本开垦的处女地,利润空间可谓是巨大的。再加上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市场秩序混乱,市场风险凸显,这也为资本的介入提供了机会,关键是切入点的选择。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的众多环节中,可以说拍卖市场是离公开市场最近的一个环节,交易过程相对透明,交易方式相对公开,市场的关注度也最高,资本选择拍卖市场作为切入点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在这个平台上,资本找到了支撑起其前行的两个基本的前提。再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么集中地选择标示性的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其实,原因很简单,为了追求流动性与减少市场风险。一是标示性的艺术大家美术史上已有定论,数量有限,价值认知的基础广泛,关注度高,易成为市场的热点与焦点,投入风险自然就小,且流动性会很强;二是标示性大家的经典之作存世稀少且大多流传有序,真假的问题易解决,易成为市场追捧的目标,风险及流动性问题也就不在话下了。剩下的问题也许就是资本应有的逻辑与手法了,进入并义无反顾地追逐,所以,天价一个接一个地产生,气氛也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其实,这都是由于资本对风险的恐惧而产生的避险情绪所造成的。
记者:您指出,资金集中在古代、近现代艺术品是对艺术市场不规范和风险的规避,那么,市场的不规范和风险主要体现在哪里?
西沐:在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资本时代的时候,经典路线一方面是收藏文化的导向,更为重要的则是对市场失范与风险的回避。市场的失范与风险从目前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表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层面上。事实上,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看似疯狂但又很理性的市场过程之中,只是由于规范、机制与秩序的缺失,使本可以理性预测的过程变成了随机性很强的市场行为。其实,在我们看来,当下缺的不是关注、热情,更不是资金,而是规范化的体系与公信、公开、公正化的透明的运营交易平台。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演绎的种种市场化的奇迹,可以被看作是对市场残缺的一种对抗性的行为解读:市场体系发育的步伐已经阻碍了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进程。这是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最不愿看到的看点与最不应该发生的新闻。这种风险的预期提示我们,由经典化路线所推动的天价之旅,并不一定是通向中国艺术品市场成功之路的通行证,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去面对资本的风险预期及焦虑,更多地从体制与政策及体系的发育上去关注艺术品及其资本市场的发展,消解日益成长的市场风险预期。只有这样,中国艺术品市场才能在新一轮的行情之中,驾驭好资本的力量,在新的发展时期,更好地展示出新的市场姿态。另一个是表现在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层面上。我们看到,本轮行情除了市场进程的推动及环境因素的驱动外,最大的动力及看点是资本的介入,资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安全性(对风险的控制)及流动性(对退出机制的建设)。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所引发的无序与混乱,特别是,拍卖市场也存在不少信息不对称,甚至是不规范的操作,其门槛及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用行话讲,就是“水很深”。如果还有新的风险,就是大环境的发展与不稳定也增加了人们对风险防范预期的增强。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艺术资本为中国艺术品市场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在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不规范,资本运作行为难免有不规范与扭曲的地方,从而使艺术品市场,特别是艺术资本聚集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易产生行为失范现象。
记者:投资主体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艺术市场的发展又起到什么作用,将产生什么结果?
西沐:我们前面多次提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在“换血”,而背后的总推手则是艺术品市场投资结构正在发生大的全局性的转变。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这种变迁与变化,似乎正在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向人们显示:一是市场的购买主体正在由以藏家为主体向以机构与资本为主体转换,藏家跑完第一棒,资本正在接手第二棒;二是收藏由玩家的秘玩独技向专家团队顾问咨询的方式递进,即由秘不示人到用理性、分析化的语言来说明原因,揭示其投资收藏的规律;三是交易过程由个人化的“点”状交易不断向企业化、机构化、交易化的平台状态转变,也就是说,从“点”交易向平台交易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理念,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贯彻“公信、公平、公正、透明”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当然,大环境的变化更是有目共睹的,这里不再展开阐述。也正是由于这种“换血”与变革的存在,事实上,正在推动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更大范围与更广泛的背景下转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是市场的基本结构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在艺术资本强势介入的过程中,藏家及其购买力已经或者正在被快速地边缘化。二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正进入新一轮的进程,新一轮的进程不仅仅体现在艺术品价格上有了一个大的上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品市场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的发掘与认识。三是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迅速兴起,2010年我们愿意将其称之为“资本元年”。四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地位迅速提升并得到巩固。在国运的牵引与巨大消费能力的推动下,大中华圈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北京作为世界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正在浮出。五是围绕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四大瓶颈而展开的攻坚会有进一步的深入进展。分别是:以资产评估及资产化为核心的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发展已不断有所突破;以征信体系为核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与关注;以市场主体的发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已逐步地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议事视野,其中,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以审美文化重建为核心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环境建设也日益引起学界、政府及藏界的热议与关注,如何构建既充分体现民族审美趣向又与面向世界的审美文化体系同步,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记者:亿元时代是否意味着泡沫时代,拍卖市场的前景又将如何呢?
西沐:亿元时代是否意味着泡沫时代,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基本面的问题上。我一直认为,首先是考查市场大势,包括三个方面:大的走势、规模的扩张能力以及价格的成长性。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市场大的走势已经在形成的过程之中,以拍卖市场为例,从今年的春拍开始,拍卖市场可以用火爆来形容,成交量迅速提升,仅今年春拍的市场规模就几乎与去年拍卖市场的整体规模相当,并且天价不断被爆出,新进场资金很踊跃,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市场环境、资金及这种趋势的带动下,市场主体的其他组成部分虽然未能表现出与拍卖市场同步的热度,但总的状况是不断向好的,并不断走出了前两年的冰冻期,迎来了一轮新的发展机遇。其次是看市场的结构,这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主体构成层面,主要的核心是一、二级市场的消长状况。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中,还是像以前市场高峰到来那样,上演了拍卖带动画廊的基本格局。当下,与拍卖的火热相比,画廊市场还是显得有些冷落。二是资金构成层面,最大的变化是,藏家及玩家资金规模占拍卖总资金规模的比例在不断下降,而新进入的机构及资本的投资资金的数量及所占总投资规模在迅速攀升,资金构成比例的这种变化,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结构的变迁,为市场新走势的形成与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及其体系的民间背景及市场大环境的不断形成,都在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空间及发展的动力提供新的机遇与前提。四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参与者的构成正在发生着新的、极具战略性的调整,这不仅表现在年轻财富类人群的大量涌入,更表现在国外藏家及资本的积极参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这种新的发展趋向,是一种结构性的战略调整,必将在一个新的高度促使中国艺术品市场迈上新的台阶。第三是市场行为层面。随着经济及国运的不断增强,人们投资、收藏与消费中国艺术品的能力及习惯也在不断地形成过程之中。据有关方面研究资料统计分析,当一个国家人均收入达到6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兴旺起来,当人均收入超过9000美元时,艺术品价格就会被迅速拉升。为此,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思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曾经预测,艺术品收藏将会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大的热门行业。第四是大环境层面,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大的国际文化生态环境,现在我们看到,随着中国概念的兴起,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认识正在不断增强,这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大文化背景;二是消费环境,随着中国精神消费的兴起,艺术品消费逐渐成为精神消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是经济大环境特别是在流动性泛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下,艺术品作为一种理想的投资性的消费会不断得到人们的追捧。所以,我们说:无论有多曲折,市场的大势是无法改变的,即就是市场有泡沫,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泡沫,也许今天的泡沫就是明天的基础。这么说,并不是在排斥有进行市场调整的可能。因为,调整也是市场过程的一部分。
在看完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大势、结构、行为及环境等这些基本面之后,我们还要看到对市场基本面的形成及稳定有威胁的几个不利的因素,概括地说,主要有:第一,一级市场的问题,即二级市场的热度何时以何种方式传递到一级市场,这的确是一个大的问题。因为拍卖市场仅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据估算不会多于20%的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千万勿将拍卖市场当作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全部,拍卖市场仅仅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一个风向标。第二,资本发育体系及其环境的问题。资本介入拍卖市场与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育有关联,但更为重要的是艺术资本体系的发育,只有深入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机构内的资本,才能真正有效地、持久地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如果资本仅限于介入拍卖市场,那么,带给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局部压力与市场过热可能会带来更多、更新、更深层次的问题。第三,政策与法规问题。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需要政策与法规规范与导向的地步了,错过这一时期,政策与法规缺失造成的市场失范,会殃及国家文化利益与文化安全。第四,经济走势与大的经济环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问题,导致了它对经济大环境与走势的高的敏感度,不关注大环境,就不可能读懂中国艺术品市场。对于拍卖市场的前景我是一直看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拍卖市场没有问题或是不存在严重的问题,更不是认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就具有了核心的竞争能力。我们知道,去年全年的艺术品拍卖成交额是220多亿元,而今年春拍就几乎与去年的拍卖成交额相持平,而今年秋拍的火爆,我预计会实现400亿元,即全年将会达到600亿元的规模。面对这种局面,我们认为,已经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练内功,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时候了,应将把对业绩的焦虑转换成对服务质量及核心竞争能力的焦虑上来。我们愿意看到,不断进入世界十大拍卖公司的中国拍卖企业,不仅仅是依靠成交额的提升,而更多地是依赖竞争能力的提升。对中国拍卖的看好是基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基本面的认识,而对中国拍卖的顾虑则更多地是对拍卖行业环境,以及拍卖企业在强大的市场动力推动下失去自律与自省的能力的担忧。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最需要的是向前看,因为,风险的积累不仅仅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所独有,竞争就是在大环境中不断抓住各种机遇,从而依靠自身的市场能力与竞争力来实现定价权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