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我们须懂得什么不是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3日 18:22 新京报 [ 微博 ]
【尖锋话题】
美国美学家丹托曾在1984年的《艺术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当日常生活广泛采用艺术包装,乃至于我们无法区分艺术品与商业产品的时候,艺术就死亡了。1964年美国波普艺术家沃霍尔制造了一件特殊的“艺术品”:“布里诺肥皂盒”;所有观众都将之视作现实中的肥皂盒。丹托说,1964年就是艺术死亡之年。
丹托的说法当然带着他的分析美学背景和认同美国后现代艺术的偏见。但是,他的确指出了当代生活中将艺术与非艺术区分的困难。然而,这一困难的根本症结不在于日常生活在消费主义引导下的“高包装”,而在于放弃了具有独立的人文价值内涵的艺术标准,从而使我们丧失了艺术判断力。
近来,一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学习的二年级女生,因为生活困难而到校外做“商业私拍”的“裸体模特”。社会对此事件的反应,有许多出于传统道义的指责抨击,也有包括某位人大教授在内的多位学者的声援,赞美这位女生的行为是突破封建世俗、追求艺术创新的勇敢创举,呼吁我们的社会要支持和保护这位女生的“艺术追求”。
大学生为生活贫困到校外合法打工,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是应当得到社会帮助和支持的。然而,这位女生的“裸模表演”,真是艺术追求吗?我浏览过在网上能搜索到的该女生的“裸模表演”的全部视频和照片,不仅那些直接为某种商业需要拍摄的“祼模摄影”,即使那些被标榜为“释放自我”的“艺术人体照”,也难以让人看到“艺术”或“人体的美”。以人体摄影艺术来看,这位女生不仅在形体上缺少自然优势,而且也不具备做人体模特应有的形体和舞蹈训练,因此只能机械地展示青春女性的自然形体,而难以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人体美。
从人类艺术史来看,包括裸体造型在内的人体艺术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希腊古典人体艺术的最高成就是由裸体造型来表现的,这直接影响了后来西方乃至世界人体艺术的发展方向。然而,裸体与否,并不是艺术与否的判断标准,更不是艺术价值的取舍所在。人类艺术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必须见出美,优秀的艺术必须产生于精湛的技艺和以人性美为理想的艺术追求。以此作为标准,我们无法将这位女生的“裸模表演”视同艺术。
近日,在一个展演机构的策划下,该人大女生在北京某花卉市场的巨型热带鱼缸中表演了以《Lolita》为题的所谓“体验生命痛苦”的“行为艺术”。从视频上看,这位女生的所谓表演不过是在寒冷的水中笨拙艰难地扭动她的赤裸的身体,当她终于熬到“表演”结束、被外面的合伙人拽出鱼缸时,已经被冰冻得说不出话来了。在这样的商业场所,这样的“祼体表演”,究竟是为了艺术,还是纯粹的商业之举呢?
艺术的标准具有历史相对性,但艺术并非没有标准。20世纪的先锋-实验运动,反叛一切、随心所欲,留下太多的艺术垃圾。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我们推进人类艺术发展之路的首要任务是甄别什么不是艺术,而不是不负责任地称赞那些似是而非的行为,甚至把反艺术当艺术赞美。尤其要指出的是,如果我们真的把艺术当做人类的精神财富,就不能把垃圾当做艺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艺术专业人士,尤其是学者教授们,应当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给予青年以正确的引导。
□肖鹰(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