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何去何从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 18:06 新浪收藏 [ 微博 ]

  文/陈健强

  谈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问题,矛头一定要透过现象指向核心本质。核心本质是“权贵资本”冲击艺坛。

  从深层次来看当前背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是:现时社会业已形成贫富阶层,阶层矛盾业已形成圈子化,艺术也受到社会影响,使艺术大腕近似于财团大企业,也聚拢各种资源,聚啸山林形成圈子化。接着大腕背后炒作团队出现,以明星化形态炒作的艺术现象出现,艺术家为炒作服务,以钱包装,形成时下的快餐文化,造成艺术作品匮乏蕴涵。搞个展好似操作好莱坞商业大片,使到真正为艺术执着的艺术家难于出头。画商经纪化,黑箱操作,艺术品迎合市场,迎合西方殖民主义意识。甚至媒体、画家、画商联成一体,为经济服务,为西方意识形态服务。其急功近利尤似超女现象,怎这般形态呢!

  艺术形态恶化,形成了画坛潜规则,据观察,一个画家是不会真心称赞另一个画家。一个画家更不会在画商面前称赞另一个画家,也不轻易介绍另一个画家给人认识,更不会介绍给画商认识。还有,如果通过一个画家认识一个画商,如果绕过画家直接跟画商打交道,那么画家必定想办法从中作梗。综上所述,都是饭碗问题,,也即是资本作怪。

  艺术批评不切入当前最严重问题有个屁用啊!

  环绕着当今批评界的生态是一、权贵资本主义;二、圈子化;三、批评本质的迷失。最严重的艺术问题它并不是呈现单个,而是金字塔式的系统,我们的艺术批评就要开门见山,刺进问题的本质,一针见血,痛定思痛,通则不痛,如此,才不至于迷失,不至于点线击面,不至于在那里骂人。

  当今,资本权利充斥着批评界,为了权利的获取,形成裙带关系,形成圈子化。没有个把圈舵带路,休想进入圈子,没人带路等于不受人把握,不受人把握等于不受人操纵,还是利益。此还未到最坏,不受人把握,如果木秀于林,就是冲击了原有的圈子生态链,接着的厄运就是遭到生态链里的话语封杀,圈势力里的媒体封杀。根本不理会艺术本质,把学术水平挤到一边,如此,艺术批评界只能被嘲讽为“坐台”“患集体失语症”,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没有建树,手中又把握着一定媒体关系的所谓批评家,拼命通过拉帮结派来行使话语权、及利益最大化,对艺术新秀、艺术本质滥施封杀,呜呼!中国艺术批评何以批评。所以对批评界追问:今天的艺术本质是什么。

  经历着商品大潮、权贵资本冲击的今天,批评的各种方法只是手段,当务之急是从三点出发:

  一、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当下艺术界蓬勃发展,也是产生问题的多事之秋,产生很多学术时弊,批评家被嘲讽为“坐台”和“患集体失语症”,而很多批评家对此却只重温往昔荣光。批评界被资本家权利重击的晕头转向,从而千里寻找“资本”千百度,其实回眸,问题就在阳光下。对艺术的批评,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批评家王林说过:“当这一切集结于个体的时候,宏大叙事也就变成了微观体会。”由人的本性切入,才能筚路篮偻、以启山林,这是批评的立场。

  艺术界的问题,归根结底也是由艺术家的人性决定、批评家的人性决定,不从人性入手,如何能鉴别呢?

  当今首要问题是圈子化,圈子化的根源是社会贫富的矛盾,从而衍生圈子化,但有些艺术家打着人文关怀,关心下层,关心民工,就以为是人文关怀,这未够,还不是人性关怀。口头一边说人文关怀,一边分享着艺术圈子所带来的利益,甚至打压艺术新秀,就因为艺术新秀冲撞了他们的霸气,冲击了原有的圈子生态链,轮下来的厄运就是遭到封杀,根本不理艺术本质,把学术水平抛到一边,特别是一些学术上没有什么建树,手中又由于年纪和时代使然从而掌握着一定资源的所谓批评家,为虎作长,拼命通过拉帮结派来谋话语权的最大化,对艺术新秀滥用封杀大权,呜呼,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这也还不止,最不可容忍的是还在那里口口声声地说人文关怀,虚伪之极!虚伪之极!

  相对于圈子化的艺术界,艺术新秀就是低层,是需要关怀,但一些圈子里的所谓大腕,千方百计树立山头,拉帮结派,互相吹捧,排斥异己,不允许不同的声音,对艺术新秀,先拿“投名状”来,整个一付梁山泊王伦的嘴脸,何来人文关怀,虚伪的丑恶之极。殊不知,丑陋的嘴脸在人们心目中已有定论,就差批评家对之“上书”“载册”。

  另外,这个底层不是民工、矿工的底层,这个艺术底层可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新生力量,正是这个底层,他是未来的当代艺术。但是圈子化的形成,圈子化的打压,圈子化的所谓大腕利用手中的话语权进行不容新声音,这就是保守力量,这些就是需要艺术革命之处,我相信,我这一说,势必很多艺术新秀有同感。所谓的艺术大腕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埋葬明天的当代艺术。这些人性问题的现象希望批评界关注,批判。更可恶的是艺术大腕还假惺惺地大言不惭地道人文关怀,更可恶的是还借此指点天下、激扬文字,批判历史,以点线击面打压一片层面,再抬出样板戏。这种天天喊解放全人类,唱一套做一套的嘴脸,在今个时代不好忽悠人了,现在的人聪明了,不象物质贫乏年代那种精神容易激动了。但艺术批评界有谁批评这种声音,有谁批评这些现象。

  一边打着批判历史的旗号,痛陈天下大事,对民工惺惺相惜,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讲的那么冠冕堂皇干什么。一边打着解放全人类的旗号,一边却是像马克思那样踏踏实实做研究,凭着只言片语,移用国外几个学说来痛陈是非,殊不知,学说随着时间,性质会改变,就如儒家学说,不也被帝王将相有目的的套用吗!学说还要看怎么用,是为了什么目的而用,用的本质是什么。而且重大的课题是一种系统工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众多专业,安的几篇文字就能忽悠。所以说从一两个学说出发批评是不够的,要看人性,从人性出发,看清艺术界一些人的嘴脸,一些事物的根源,关键是抨击假借人文为幌子的分子。倡导批评界70、80后新秀把这些现象传之千古,骂之后世。

  从人性出发,也要正视艺术界的人性缺点,要研究艺术个案、事件、批评家的出发点,它的立场,他在什么山唱什么歌,也即代表的利益阶层,是不是真关心下层,是针对当前遇到的人文问题、社会问题所发出的话语,批评就要从人性的立场对之作出分析、裁判。如果虚伪,就载之文字,传之出去,让之知道美术史是由无数的眼睛写的。

  还要看到一些艺术家站在历史的高度,抨击制度、政策,但把他们的观点缩小,看他怎么处理他的制度、政策,皆因有些大腕,控制着很多资源、人脉,而这些家伙在自己的制度里,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为所欲为,一边全世界批判民主自由、制度、法律、监督,却一边在自己的制度里人分三六九等,踩下迎上、排斥异己、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有口说人,没口说自己,之余还假借天下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来为自己唱戏。有一句话讲的很好,“当一个手指指向别人时,有三个手指正指向自己”。作为艺术批评者,就要掀露这些人性丑陋。试问普天之下,有艺术批评家这样做吗?还有那些所谓的批评家,拼抨击制度,拯救人类,为女性主义鸣不平,实际生活中还不是有人出钱就“坐台”,娶老婆还不是要挑漂亮的,人性的矛盾是绕不过的。故此,“人性”是掀露丑陋嘴脸的药方,所以要从人性出发做批评。

  二、 从批评本质出发

  批评首先不是乱骂,批评的本质是一杆称,针砭不平,刺痛不公,它既有医生的角色又相当于御史,天不怕,地不怕,敢把皇帝扯下马,敢对皇帝直言不韪痛陈蔽端;艺术批评更像《道德经》里面的水,照见动静物,洞察波澜,遇到顽疾,急流冲撞,溅起水花,这个水还能载舟,亦能覆舟,艺术批评还应像心电图,频率的波动,电波的频率,以它为标杆。

  批评之道也是中医之道

  中医是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之道也就是调元气,养太和,阴阳平衡,既治标也治本,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可以头痛医脚,医脚治头的原理,为艺术一点作出批评也是为了艺术的层面发展。是一个活的动的系统过程,虽攻其一点,但活的是一个系统。其方法先是望闻问切,当然也现在的中医可以红外线透视以寻找病灶,再结合西法的数据、学说、理论来论证,以使病痛得以康复,并以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此理也是浓缩治国之道,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相反,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提出批评意见是未够的。

  批评还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还要给出药方,就像中医给出药方,开出药名,而关键之点是给出药引子。有些批评只是提出问题,并把艺术问题、社会问题无限扩大是不够的,还应找出问题的症候、症结、症状。然后找出原因,然后开方抓药。

  批评家也应如医生,有病治病,无病也要讲养生、讲保健、讲锻炼,并应有悬壶济世之心,故也应有医者父母心之德,之行、之言,方能做到从事批评的立言、立行、立德之人生三大境界,这是对批评本质的寄望。

  批评也应如针灸,针灸是在对整个身心系统的思维下,以养天地之正气为原则,讲究阴阳平衡,如果气血不通,或外毒入侵,就要看清阻滞之所在,然后以深刻尖锐之文笔一针下去,以疏通经络,使滞者扬其高,滞者促其流通。只有促其流通,才能六府安康。

  并且针灸还要提魂挈魄,有了高度的魂魄之理念,自能神清气爽,如沐春风,正如批评行文,文理流通,有理有据,让人读后顿悟理会。

  批评也并不只是让问题无限扩大,追求张力,要张驰有度,就如针灸,不是使阻滞无限膨胀,如果无限扩大,就是爆血官、中风了,就等于批评不能只是一个骂字,骂的狠了、多了也只是张力而已,如果骂错了,也就是白扎针,扎错针了,不能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了。

  针对批评界有人在用文革的比法,以点线击面,就等于一个人只是一处经络阻滞,医者竟当作全身阻滞,把针扎满整个系统也就是全身,这不医死人才怪。以此推论,批评要从整个系统出发,有宏观思维,找出整体下的症结所在,然后施以药剂,这样骂是才不至于言重,才有理有据。如此,大问题用猛药,小病痛用轻剂,不大问题通过自身调养来解决,如果梳理分析没病没痛,也要告知养生之道,如果身体很好,也不妨赞美之。

  三、从思维方法论出发

  纵观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的批评方法。有刘骁纯的形态学、鲁虹的有图像学、王小箭的逻辑学,还有批评家应用文本学,现象学,符号学,社会学;杨小彦宗法于贡布里希,还有批评家宗法于丹纳的《艺术哲学》,法兰克福派的否定之批评,等等。

  这里,我倡导由思维方法论出发。

  我观察到很多艺术家及艺术批评家有一种思维局限性,喜欢从一幅画联想到诗歌、诗词、交响乐、舞蹈、散文。因为美术、音乐、舞蹈等一样的等高等大,这就是线性的横向联想思维,譬如有艺术家说“看他的油画里面有宋词意境”,这是典型的横向思维,横向连着想下去,就像灌木丛横向生长。这是一种局限性。如果艺术家关起门来创作,或像高更那样去孤岛生活,是没问题的。但批评家要是以这种思维来做批评,或决策事物就不妥,方向会不对,对美术理论更是造成眼光局限,我还是以为,要像一棵橡树那样,去掉横枝丫,光溜树身,站的高,看的远,看清艺术界范围内的事物,才能看的更好,不至于被现象误导,把批评做的更好。

  我还观察到艺术家们和批评家们另一个思维局限,就是习惯性地透过一点去看问题,譬如钟涵评论王肇民老先生的作品,“他的苹果里有米开朗基罗”;还譬如有艺术家从自己的画中看到自己未来的大师的样子,这无可厚非,奋起斗志嘛!但思维以点线击面了;还有一个批评家王林策划了一个“底层人文-当代艺术的21个案例”展,要从底层体现宏观。概而括之,以上三者以点击面的思维对艺术家来说成立,允许艺术思维,但作为批评家之思维就局限了。分析一、高度不够。皆因这个自然界,这个社会是一个生态链,文化也是一个生态链,也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系统论,任何一点不是单独的,其存在是受宏观决定的,安的抽离一点来决定宏观,所以三例高度不够,这样做批评未够。

  第二是深度不够,譬如“二十一个底层”展,如果从这个展推出诸如人性、民主,这个人性、民主还是全部底层层面性的总括,这样才是深度。这样说是很多艺术家所关注的底层除了一味讲人文,根本没有概括出所有底层的魂魄,魂魄又是涵盖整个社会的,这才是有主题的深度。王老先生的苹果里的“米开朗基罗”是他的风格,体现他的个性,是个人性的,不是全部艺术家都需要“苹果里有米开朗基罗”。打比方说,如果说从他的苹果里看到“人性”,那么“人性”就是深度。

  概而论之,批评家的批评方法要从哲学的高度思考下来,然后从深度找出作品或策展的灵魂,有魂魄才能神清气爽。

  我倡导批评的思维方法有三种(三者又互相兼顾)一、要有高度的魂;第二是深度,于深层挖掘出深层面的代表主题,也是魂;第三是广度,广度的涵盖要多。此三者还需要一条逻辑主线,或生态主线,再在这条线上提一个点(魂)出来,有了主心骨之后,整个批评就神清气爽了。从而能做实际的批评工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批评的思维方法太“高”,则批评就空,老虎咬天,苍白无力,不切实际;如果批评的思维方法太“深”,则易迷失方向;如果没有高度的把握,只顾广度的思维,则只是夸夸其谈,漫不切边际。惟有高度、深度、广度三度合一,并用一条线串起来,并且讲究逻辑,从深到高,或从高到深,再找出魂来。如此,才是系统的,纳入文化的上下文,有是联系的,发展的正确的思维方法论,做艺术批评就是从此出发。

  思维方法论之三度的关系是:高度,就是高度的概括力,洞察力,是从最高的哲学出发往下纵向思维下来,下到底层,然后深刻概括出所有底层的细微的点的特点来——即人性;从人性这个深度往上纵向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广度是横向思维,是跨行业、跨专业,是“隔行不隔理,行行理相通”的杂家思维来做批评(此广度也可以理解成学识修养的宽而广),三者又都是为了一个系统一根线一个灵魂,如此,一个批评家也就能有魂有魄从而神清气爽。

  批评如针灸,如何促其长、扬其优呢?我的方法如下:

  看艺术家的作品,首先要看有没有作者个人面貌;其次是看作品所处的语境体系;第三是看作品能否触动我的内心深处。此三者是主要过程。刚看作品时,如果眼前一亮,内心一震,我即刻抚掌额庆。

  个人面貌是指有没有艺术家自己的生活经历、学识修养融入到作品里,说自己的话,唱自己的调,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也不是“屈打成招”被教条束缚。更不是“鹦鹉学舌人言亦言。”而是有感而发。最高端是个人面貌。退而求之就要看他跟别人结合的如何,有没有做好到位的互渗。

  语境体系是有一种面貌之后,看这种面貌对语境体系有没有一定的建树,或已建立一套完善的体系而又不断地探索。更进一步是看他在自己的风格上有没有进一步创新,向前发展,拓宽语境。举例说明,现代艺术之父杜桑,有自己完善的语境,系统的思索,并不断发出语言。

  第三是作品要感动人,作为一个作品的出炉,首当其要是感动人,或引起别人的反应,在感动别人之前首先要感动我。除了作品要感动人,还要有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批判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

  所以我的艺术批评观以先看作品为主,然后听艺术家的自白剖析,再简单区分艺术家是所谓的学院派还是非学院派。所谓的学院派,是讲美的,是在一个美学范围,所做作品一切都还联系着美。是在美学的基础上再追求其它。所谓非学院派,是不讲美的,是讲问题的,是为了强烈地讲问题从而参与社会问题,手法并不在美学范围,直接切入到哲学里。这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看法。

  纵观世界艺坛和分析我国的艺术思潮,看艺术家是融入到天下大势,抑或有开拓潮流的苗头,抑或艺术家的思考是在一个特定范畴,特定语境体系。并在思潮和语境体系中所处什么位置,及艺术家在所处的各种思潮、思辩、美学中的反应,及所作的措施、理解、看法。再看发出的语言是什么,有没有发言权,当然,首当其冲是看结出什么果,下出什么蛋。

  评价一个艺术家及作品我强调用立体思维。强调用新的眼光发掘艺术家,从高度、广度、深度,梳理艺术家所有的优点,整理出系统性的优势,并把核心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从而提炼出艺术家的灵魂。进而张扬艺术家的个性,发挥特点,造成权威性,唯一性、排他性。并且把艺术家及作品提升到一个层面上来,通过拉起一个衬托一个的“识英雄颂英雄”法,将艺术家及作品的精神提升,进而提炼出作品的主义、路线,甚至于提炼出作品的利益集团。所作的努力是将艺术品由一个优点提升到一条发展线,再提升到一个面,这样系统地张扬艺术家的语境体系。通过这些,再纵览天下大势,给艺术家指出一条发展的康庄大道。指出作品发展的战略战术切入点,从摆弄思想的层面辅助艺术家创作出经典名作。

  策划一个展览我首要的是对展览进行定性、定位、定量。分析具体作品的具体意义,主要从画风及风格进行研究;再分析此次行为的意义;然后分析此次展览的社会意义;最后是提炼出展览的精神内涵及思想意义。其间的系统概括能力显的尤为慎重。末了,还要关注展览的宗旨及目的。并对之从虚的层面分析,最后把一个展览提炼出一个灵魂纲领来,并用一句话概括之。

  而我概括一个展览的意义离不开当下所处的各种环境,相对于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社会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展览放在全球的语境、全国的语境中,分析反应及对应之作用的意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