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都 以软实力彰显绝对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01日 07:59 北京商报

  文化是决定创造、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市委书记刘淇在出席“两会”期间特别强调,文化是北京绝对有竞争力的领域。北京,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一座特大型的国际化大都市,该如何将既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如何将丰富璀璨的文化资源打造成亮丽的文化品牌?

  商报提问

  文化对北京城市发展意味着什么?

  好莱坞大片、百老汇的演艺、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这些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不仅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更造就了被津津乐道的“美国精神”。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说:“只要我们有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会没事。”

  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其演进的文化、传承的精神和延续的历史。几乎每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都浸透着这座城市乃至国家的历史,展示着文化的辉煌,折射着城市文化的情趣和生活品位。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看它是否重视以文化品牌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

  美国作为一个文化输出大国,其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航天航空业和农业,占美国GDP总量的25%。“拿纽约市来说,惟一能与华尔街经济效益抗衡的恐怕只有文化产业,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在文化市场中流通。”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表示,文化产业为美国国内提供了1700多万个就业岗位,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更是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其占据全球文化霸权地位的重要支撑就是成熟的文化品牌。

  巴黎以“世界时装”为城市文化品牌,每年举办的世界时装节、时装季、时装周,让全世界数以亿计的人涌向巴黎。借助世界时装之都这一文化品牌,金钱就如塞纳河的水一样流进了巴黎。同样,东京、纽约也都策划了带有各自城市特色的主题文化品牌,吸引了全球目光。

  “美国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的一半,我们应该占据另一半。”本世纪初,当日本文化商人放出这句豪言壮语的时候,“酷日本”这个描绘日本现代文化的新词汇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地。2003年,日本销往美国的动画片以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就达43.59亿美元,是日本出口到美国钢铁收入的4倍。

  北京凭什么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无论是撑起中华民族脊梁的长城,还是构筑起城市血脉的胡同、四合院,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北京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并将成为北京品牌走向世界的利器。北京品牌要实现国际化的梦想,最终的决定因素并不单单是产品和技术的领先,一场民族文化的演出,一部中国电影的放映,一次中国风景的旅行,都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效应。

  北京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构成北京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条件。每年上亿的国内外游客,构成了北京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北京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人才聚集,其内容制作创作占到全国一半份额。北京发展文化品牌有其优势。”在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看来,北京不断优化的文化环境,鼓励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联合和兼并重组,同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作、制作和交易市场的明确政策导向,都是北京未来培育世界文化品牌的有力措施。

  同时,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院校密集区之一,各种职业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也非常发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本身也成为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人才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

  文化的发展还必须借助科技的翅膀。北京地区集中了267家国内顶级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达到27.1万人,先进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技术产出非常丰富,特别是与文化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软件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为文化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什么才是北京新的“文化名片”?

  2010年,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一侧的国家大剧院悄然迎来了自己三岁的生日。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邓一江总结了国家大剧院三年来的历程:自成立以来国家大剧院共承接演出3807场,各类演出收入平均每年3亿元,共有532.7万人次的观众和游客走进这座地标性建筑进行艺术体验之旅。新的一年里,国家大剧院为提升品牌内涵,推出了“国家大剧院室内乐发展计划”和“青年作曲家支持发展计划”。

  然而,在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看来,在成为先进文化之都的道路上,缺乏拥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艺术精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文物古迹、民间艺术、体育武术、中医中药、书法绘画……在北京快速迈向世界城市的今天,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符号如何在保全历史元素、呈现经典风貌的同时,巧妙融入现代文化,为文化精髓赋予鲜明时代特色并成为北京新的“文化名片”?

  北京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是北京仅存的建有戏楼的著名会馆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复并对外开放的第一所会馆。“1996年5月戏楼开始对外经营,后来根据市场需要,逐步定位于旅游演出,精选了56出折子戏,并制作了中英文对照的剧目。”湖广会馆副总经理张亚君表示,自此,曾经近乎被废弃的会馆走上了市场化的品牌重塑道路。“从1996年重建到现在,湖广会馆的开发一直在努力提升品牌和内涵。市场化的运作既让旧时会馆重焕光彩,同时还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

  不仅是湖广会馆,北京在历史名城风貌保护时创新文物保护机制、探索多种有效保护方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未来,随着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字号、名人故居、胡同、四合院、会馆等修缮、保护和利用,老文化、新姿态将不再是新鲜事。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永亮指出:“以北京会馆群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的重新定位和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是新西城建设新品牌和展现新面貌的重要举措,也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布局和均衡发展的长远战略。”

  打造文化之都需从哪些方面着手?

  立足文化,发展品牌,北京不仅需要用传统的历史文化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还需要通过发展高端创意产业接轨国际,在创意领域创出一片天空。在“十二五”期间,培育壮大设计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新媒体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将为北京品牌走向世界增添强劲动力。

  在“武林外传”品牌创始人、北京联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动漫游戏产业联盟会长郝亚宁看来,虽然“武林外传”品牌产品拓展到了10多个领域,但牢牢守住“数字产品”,也就是影视、动漫、手机媒体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很长,我们可以都有触及,但必须明白我们要在产业链条中守住高端环节,做强做大其中一环。”

  文化之都的定位将对北京打造文化品牌提出新挑战。大而不强是北京乃至中国文化产品的现状,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有实力、竞争力强的品牌骨干文化企业成为当务之急。

  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环境,鼓励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联合和兼并重组,同时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创作、制作和交易市场是北京未来培育世界文化品牌的有力措施。陈少峰认为,北京文化品牌应该是以内容为主。“文化品牌应该有内涵,品牌本身是丰富的,其内涵要可挖掘、可提升,不能固定不变,搞活才是关键。”

  加强版权保护也是发展文化品牌重要的着力点。郝亚宁表示,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政策执法力度也存在不足。很多创意企业由于自身的实力弱小,根本没有能力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权;而即便真的下定决心拿起法律的武器,也要面对高昂的法律成本和漫长的时间等待,打赢官司,但我们拿着几百几千元的赔偿金,其实还是输给了盗版。在“十二五”期间,让版权保护彻底落实,才能让文化产业从业者真正踏实。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表示,北京要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尽可能多地把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借助品牌的力量,要把打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作为文化之都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

  建言

  保存传统文化筑起“文化国防”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周龙

  北京迈向世界城市,需要开放的心态,但也要有民族文化流失的危机感。当孩子们只知梅艳芳、不知梅兰芳时,优秀的中国文化就被遗忘了。打造文化品牌、保护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国防”的核心理念。文化国防就是要依托优秀的中华文化基础,保护书法、中医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邻居日本、韩国,西化程度很高,但传统文化保存极为完好。韩剧处处传达着韩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市场化、品牌化的结果。

  统筹规划打造不同特色的文化集聚区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杨立新

  北京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演出集聚区,条件和时机已经基本具备。去年北京文化局审批的涉外、涉港澳台演出接近16万场。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演出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高涨。但目前在场馆建设和布局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北京70余家商业演出场馆分布不均;271个演出场所近3/4闲置、半闲置;现有场馆定位“多功能、非专业”致使场馆难以形成品牌效应等。

  为此,北京应该在市政府牵头下协调有关机构,为演出集聚创造条件;还要制定《首都文化演出场馆建设方案》,统筹规划北京市所有演出场馆;出台鼓励和促进文化演出业市场化的政策法规;优先在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城区内打造集聚区。让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方百老汇”在未来成为首都特色的名片。

  建立“大文化战略”走向世界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喻文益

  未来产业规划、品牌打造、项目布局都应着眼于大北京文化战略。北京成为世界城市,文化上面临的争夺和竞争将更为深刻和持久。

  未来,北京应以包容的心态学习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世界优秀文化的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并世界化;在城市运营和治理、环境保护、市民生活方面提供21世纪的城市生活样式;以更具有亲和力、包容性、吸引力的城市形象走向世界中心,这些都需要北京在制度和文化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融合各地文化打造“北京符号”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晓明

  打造“北京品牌”需要一个标志性的北京符号。“一个标志性的北京符号”应该是容易传播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元素,它需要具备北京独特的地方特征。但要在北京寻找完全具有北京风味的、独一无二的地方特征符号是很困难的。因此,文化品牌应适当打破地域性,融合各个地方的优秀文化元素,然后综合、发展、沉淀为自己的东西。北京品牌,它可以是历史性的、遗传下来的元素,也可以是现代的、时尚的元素。

  而且,“一个承载这个符号的产品”,就是要将北京的符号与文化商品有机结合,并且注意打造“一个(或几个)集聚这类企业的区域”。如平谷依据自身优势去打造“中国乐谷”。但品牌要求品质优良,要求其产品能广为流传、值得收藏,所以在这方面北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商报摘录

  ●需要把推动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把握特大型城市运行管理的规律,以文化、管理等软实力的提升促进城市竞争力新的提升。

  ●“十二五”时期,要树立“大文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首都文化、科技、教育等优势。挖掘首都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着力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增强文化服务功能,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传播功能。

  ●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重构历史文化魅力走廊。“十二五”时期,要着重围绕“一轴一线”,集中力量打通重要节点,回填历史元素,恢复经典风貌,融入现代文化,形成集中展现古都历史文化、富有鲜活时代气息的城市魅力走廊。

  ●加快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显著提升文化服务功能。

  ●深入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等措施,促进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优化文化创意发展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

  ●依托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布局,吸引高端要素流入,着力培育具有战略支撑作用的文化服务功能区和不同特色的文化创意集聚区,引导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首都文化中心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以整合资源、培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为着力点,更加注重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促进产业融合,显著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巩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

  ——摘自《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商报记者 李瀛 陈杰 刘妮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