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徐冰说中国大部分批评家读不懂作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1日 11:28 大洋网-广州日报 官方微博

  中央美院副院长、著名艺术家徐冰最近在一次回答记者提问时尖锐地说: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很糟糕,中国没有像样的艺术批评。当记者问及其中原因时,徐副院长明确地说:因为大部分批评家读不懂作品!

  这真是一个很严重的指责,尤其出自徐冰这样一个有至高地位和显赫名声的艺术家之口,其指责就更加确凿无疑,让世人信服了。

  读不懂作品,言下之意就是,本来作为批评这个行当的基本功,作为分析作品,其分析既超越创作者本人,也让欣赏者哑口无言的独特能力,中国艺术批评家原来并不具备,他们既然读不懂作品,那么,他们的分析就只能是胡说,只能是信口开河,只能是写写散文,写写诗,只能是对着伟大或奇怪的作品抒发个人情怀,发出大声的、也许言不由衷、也许激情洋溢的无聊赞叹,而所有这一切,与艺术家的作品并不相干。

  果真如此吗?

  艺术批评界内部一直有一个不成型的笑话,用以形容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批评家是侦探,艺术家是小偷。艺术家这小偷所做的事,就是尽力隐瞒东偷西摸弄来的东西,不断地强调这东西是“独创”,前无古人,更后无来者。批评家这侦探,其神圣任务则是找到艺术家的偷窃来源,告诉世人,当然也包括告诉艺术家本人,所谓“独创”,原来是这里来的,那里搞的,东边拼的,西边凑的。当然,实际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因为所偷之物,学术说法叫“形式”,叫“风格”,复杂甚至暧昧。这颇像偷一本书叫剽窃,偷十本书叫参考,偷一百本书叫编著,偷一千本书叫研究,偷一万本书叫独创一样。这也说明批评家不好当,他至少要读一百本书,最好读超过一万本书,其知识含量之大,好让对手无处遁逃。当然,批评界,尤其艺术史界还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把“艺术史”说成是“艺术屎”,言下之意就是,艺术家拉的屎!这下可好,原来所谓治艺术史者,只不过是些斯文兮兮的掏大粪的工人而已,并无神圣感可言。

  都是形容,都是开玩笑,不能当真,更不能当作学科规范来看。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徐冰只不过是一个汪洋大盗而已,从中国偷到了美国,再从美国重新偷回到中国。徐副院长在英国所创作的作品《何处惹尘埃》,获得大奖,显然就不能用一个偷字可以概括与评论。他用禅宗的方式回应“911事件”,用实际行动参与国际艺术政治的博弈游戏,本身就很了不起,体现了开始强大的中国在艺术上的自信心。

  有人曾经撰文批评徐冰这件作品,口气颇有点不屑,列出可能的三种意义解释,用以质疑徐冰的意图。批评的意思似乎是说,这件著名作品什么也不是,本身暧昧不清,有投机嫌疑。不过,客观来看,因为《何处惹尘埃》意义的散发性,任何一种解释都会有跑题的危险,所以作品意义接近无法确解。本来,创作到了这一级别,就无所谓批评不批评了,全然是彼此讨论,只不过讨论形式不同,艺术家用视觉作品,批评家则用文字,如此而已。

  可偏偏有人想去确解,而艺术家又绝对不想让作品变成一种确解,因为确解对创作很无聊,还会消解作品的神秘性,所以彼此之间就产生了博弈。表面看这颇像侦探与小偷的对峙,实际上却是智商的彼此较量。

  明白这一层意思,人们就会恍然,对徐冰之指责大可不必理会,或者向他学习,用禅宗方式,不予回答,沉默是金。

  当然,我也绝对没有为中国艺术批评辩护的意思。有不少批评家的确读不懂作品,或者不愿意认真去搞作品分析,是一个广泛的事实。

  不过,在这一事实的背后,有几点我想还是要指出来,以正视听:一,读懂作品固然是批评的基础,但却不是批评的唯一工作;二,不能把批评理解成猜测艺术家创作意图与作品效果的方式,从某种意义看,批评也是一种创造;三,中国艺术批评有很多问题,但指责“中国没有艺术批评”之类的话,却屡见不鲜,我先前也对这一类指责当真,后来渐渐发现,原来这一语句本身是一种出名策略,一种出场方式。

  年轻批评家想冒头,先要搬出这一语句,好表明“我来了,我就是玉皇,我就是上帝”的意思,然后再说。至于艺术家使用这一语句,原因之一如上所述,不想作品被确解,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指责本身就是一个高地,可以随时居高临下俯瞰众多批评,以便永远地领导群伦。

  由此可见,艺术家不是小偷,批评家也不是侦探,艺术史更不是艺术家拉的屎。他们是什么呢?聪明的读者可以自己去判断,有兴趣的话,不妨尝试作一些恰如其分的形容。我嘛,就不用再多说了。要知道,言多必错呀!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