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展办得好 不愁没观众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2日 10:37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马子雷

  集中展现新疆古籍保护成果的“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将于3月底闭幕。尽管已进入尾声,但首都观众的参观热情依然高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说:“这是一场专业化的古籍文献展,周末每天的参观人数都超过 2000,这在过去同类展览中是特别突出的一次。”

  由此,国家图书馆也认识到,策展已成为向公众普及古籍知识的有效方式。同时,当前的古籍文献展还尚未走出专业圈子,在宣传方式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让专家称赞的展览

  在很多古籍专家看来,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西域遗珍”展都将成为文献展览领域的一次成功典范。25家收藏单位的320多件展品,充分展现了多元文化和多种文字的西域文明。由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文本形式,本次展出的古籍文献超过半数为海内外罕见的孤本、秘籍。

  早在去年11月19 日,国图“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筹备组就开始拼接一组长9米、宽6米的巨幅地图——《乾隆内府舆图》。绘制于清乾隆年间的这组舆图,对新疆地区首次进行了实地测绘,并十分明确地标示出清政府对领土的主权范围和在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张志清说,通过文献将新疆历史文化面貌进行描述,这是一个新的突破。

  此前,国家图书馆已经举办过各类古籍展览30余次。古籍专家黄润华在现场看过“西域遗珍”展后表示:“这是国图举办展览以来最好的一次展览。”相比过去举办的各类古籍展,这一回在设备设施、展板规格、整体设计等诸多方面做得更好,最重要的是,展品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古籍可以走近公众

  张志清告诉记者,最早举办文献类展览时,公众的古籍保护意识和对珍贵古籍的关注度都比较低。此类展览获得比较广泛的关注,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那就是2006年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

  “文明的守望”是文化部为阶段性总结“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成果,配合“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开展而举办的一次大型公益性展览。那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兴起,文物保护热度进一步高涨。古籍具有文物和非遗双重属性,这种环境氛围客观上提高了人们的参与热情。

  当然,当时人们对古籍的了解程度还不深。“什么是宋版书?敦煌典籍是怎么回事?从他们的疑问中可以看出,公众当时看展览的目的带有很强的探秘性。因此,他们的古籍知识层次较低。”张志清回忆说。

  四五年间,在最近的一两次古籍展览中,观众对藏品的熟悉程度和关注深度有了极大提高。观众的关注内容开始集中于古籍修复、版本鉴定等方面,他们对古籍的认知越来越专业。张志清说,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到一定程度后,公众逐渐形成了一种公民意识:公众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认为,作为浩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应该对古籍保护加大力度。“公众开始对古籍保护进行呼吁,这应该说是一个进步。通过本次展览,也基本达到了我们展览的初衷和宗旨——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疆灿烂的典籍文化,使更多观众通过典籍认识新疆历史文化。”张志清对记者说。

  宣传教育方式需要改进

  截至目前,参观“西域遗珍”展的观众人次超过了3万。张志清表示:“一次专业的古籍文献展能吸引这么多观众,已经相当可观。”为方便观众,他们针对展览内容编纂了一本厚厚的图录。这本册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展品的来龙去脉,还列出了相关扩展阅读。主办方策划拍摄的《西域回响》纪录片不断地通过大屏幕播出,进馆借阅的读者很容易看到。

  据了解,去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办的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中,吸引观众10万人次。此次在北京的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却没能出现去年的盛况。张志清说,去年的展览是首次在新疆举办大型文献展,不少孤本秘籍首次对外展出,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当时正赶上新疆旅游旺季,众多外地游客有机会观看。另外,新疆的展览主要放在博物馆举行,客流人数要高于图书馆。

  “在北京地区,大量的展览同时进行,分散了观众。由于集中了很多高质量展览,‘西域遗珍’展要有不同凡响的效果,难度比较大。”他指出,这次展览的专业色彩还是比较浓厚,知识结构仍是参观障碍之一。

  “一件古籍残片,专家学者能看出很多门道,在普通人眼中可能就是一张废纸。如何让更多人领略展品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解说、注解方面做更多工作。”张志清告诉记者。

  目前,图书馆在展览方面的力量还比较小,特别需要建立一支为文献展览服务的专业队伍。张志清表示:“不够通俗,不够普及,没有更好的互动。这是国图以后办展中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前,工作人员设计了很多互动场所,比如在现场推出了考古探方活动,用于介绍考古工具、体验考古流程。由于人员力量不足、条件不成熟,这一策划未能付诸实施。

  张志清对记者表示,为让更多观众有机会领略“西域遗珍”展内容,工作人员将所有展品进行逐一拍摄,并上传到国图网站。展厅情景、展品造型等将通过3D技术呈现在网络上。网友轻点鼠标,就可以“走进”仿真的展厅内。

  他还提到,除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还要在业内形成共识,改变过去的观念。要有效地组合不同收藏单位的古籍和历史文献,才能为公众呈现内容多、质量好的“文化大餐”。像这样一次大展,任何一个单位都无法单独完成,要靠各收藏单位共同配合来完成。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