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7日 07:48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孔令君

  4月1日,经4年改建、刚刚全面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了首个国际展《启蒙的艺术》。该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举办,展出580件作品,展期一年,是中德之间迄今最大规模的展览项目,也是温家宝总理和默克尔总理2010年在北京签署的“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重要内容。

  国博相关负责人提到,与传统展览相比,历经长久沟通与策划的《启蒙的艺术》可谓“新意”鲜明,其背后则可以看出国博对自身的新定位和创新。“希望通过种种措施树立起一种新的博物馆观念,让普通人乐于亲近博物馆,将它作为业余休闲的一个重要选择。”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如是说。

  而德国媒体报道说,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意义很纯粹——解释“中国”。

  作为国家文化的窗口,中国国家博物馆今天如何走向公众与世界?从“新国博”首个国际展中,也许可以一窥。

  大师与大众博物馆应是启蒙之地

  博物馆是什么?对大多数人而言,无非是一个“存放着一些老古董”的地方,一辈子去看一次开开眼界就够。

  “博物馆,应是启蒙之地。”柏林国家博物馆总馆长米歇尔·艾森豪威尔说,“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记忆,只有当我们了解过去,才能设计未来。”在一些欧洲博物馆馆长看来,博物馆不该只属于精英,而应是社会的黏合剂,缩短老人、青年以及不同教育程度者的距离,用艺术来启蒙大众。

  这次《启蒙的艺术》展出的近600件作品,围绕17、18世纪西方“启蒙时代”的艺术发展,根据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影响分为9个部分,时间跨度约为300年,涵盖绘画、雕塑、版画、工艺品和科学仪器等,其中不乏大师之作。类似的展览,普通观众往往有“太专业,欣赏不来”的印象。但这次展览特别强调与观众的贴近性,不仅备有专门的小册子、文字和语音导览等“传统工具”,还在展览的各关键点,将当时的名人名言投影到墙上,提供历史与文化背景。比如,游客在欣赏经典雕塑时,一抬头便能看到“无论姿态还是表现力,希腊经典作品最重要的特征是高雅的简约和宁静的伟大——温克尔曼1755年”;如果对20世纪现代艺术有些困惑,可以抬头看看博伊斯在1967年所言“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也许能得到另外一种注解。

  最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启蒙的艺术》不再是博物馆单方面对观众的灌输,而是强调观众的参与,双方“互动”。4月2日,记者参加了《启蒙的艺术》的首场官方附属活动——“启蒙之对话”,来自中德两国的6个博物馆馆长,就启蒙时代的精神进行对话。这个论坛是对公众开放的,任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站注册,免费参加活动,还可以在现场提问。据悉,《启蒙的艺术》展览期间,将进行5个主题论坛和10个相关的沙龙活动,邀请专家与观众一同发表演讲或是对话争鸣,题目涉及语言、教育理论、历史记忆、木雕艺术、政治哲学等方面,每一场论坛和沙龙都将持续两三个小时。

  “在西方启蒙运动中,欧洲的启蒙运动家就是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哲学和文学思想中获取了灵感。”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说,“有了对彼此文化的好奇,再通过对话和辩论,才能使人类的思想进步。这样的交流,是先贤们所希望看到的。”

  这种“交流与对话”的精神,是中德双方合作者共同的追求。正在筹备的“观众体验区”,将有手工制作、艺术交流、角色体验和科学实验等内容,让观众能进一步体会展览内容;“戏剧经典朗读系列”,将选取中德两国戏剧家具有“启蒙”意义的作品,以情景朗读的方式加以呈现,并结合现场对话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戏剧对于启蒙思想传播发挥的重大作用。

  博物馆,似乎不再是那个严肃的陈列室,更像是一个不受束缚、富有创造力的大讲堂。

  教育与休闲让每个人展现思想

  听说过吗?在博物馆欣赏交响乐。

  《启蒙的艺术》开幕当天,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在国博剧院演出交响乐,让人感受到启蒙运动在音乐方面的影响。表演所在的剧场,可以看作是国博改扩建后的一大亮点,这里不仅仅能欣赏音乐会,还可以观看电影和戏剧。这意味着,国博的功能不再只是单一的展览,造型艺术和舞台艺术都能够在同一个空间得到全面展现。据了解,国博还开发了一款名为“掌上国博”的手机导览服务客户端软件,并在网上注册了专门的微博(http://t.sina.com.cn),首页上说:“这里不是庄严肃穆、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老百姓享受文化的休闲场所……”观众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预约参观,还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游览国博、品鉴国宝。

  国博这方面的改进,和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马丁·罗特的想法不谋而合。几年前,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便将一场古代大师的特别展览搬上了网络。目前,他们正积极利用社交网络、微博以及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让更多人“进入”博物馆。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也设置了新部门,通过设立工作坊,组织音乐会、电影放映、戏剧演出等活动来吸引年轻人,同时还开展了许多针对老人和家庭的活动,让志愿者和专业人员陪伴游客参观,一同探讨艺术作品。

  实际上,国际上许多博物馆近几年都有意改变自己的定位,“放下身段”接近普通大众,在保持原来历史文物或艺术品陈列“教育”功能的同时,也愈加强调给予观众新鲜感、舒适感等体验。在这种理念之下,博物馆开始重视多层次的合作。“我和各位馆长朋友已经合作10年了,但最初在讨论‘启蒙的艺术’这个项目时,没人相信这件事情能够成功。”马丁·罗特说,“对我们3个德国博物馆而言,这是我们最大规模的一次合作。即使放到世界范围内,中德四馆联合也是很大的亮点。”

  马丁·罗特介绍,这次展览,3家德国博物馆带来了大师级的作品,带来了很多在德国都极少展出的藏品,比如一些类似于中国皮影的机械,可以通过手工转动让“皮影”动起来,向普通民众展现“环游世界见闻”等知识。启蒙运动在西方文化史占有重要地位,其核心思想,就是把知识带给普通人,普及知识和文化。在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总馆长克劳斯·施恩克看来,启蒙运动的核心问题,在现代仍没有失去意义,艺术不仅仅是教育的工具,也不仅仅是现实世界的反映,而是每个人展现自己思想的方式。

  历史与艺术在发展中并重和权衡

  “历史与艺术并重。”这是国博馆长吕章申常常提起的,也是国博重新开放后的发展定位。

  传统上,国博是典型的“通史类”博物馆。1912年,“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1917年,由国子监迁馆至天安门内的端门至午门一带,以午门城楼及两翼城楼为陈列室。1926年正式向社会开放时,有金玉、刻石、针灸铜人、明清档案等2000多件展品。2003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那时的展品数量,有55万件。2007年3月17日起,国博“暂时闭馆”。这个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巨大建筑,从那天起关闭了所有展览。

  今年3月,改扩建完成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向公众陆续开放。4年的改建,使中国国家博物馆由6.5万平方米扩增为近20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新国博”的外观,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老馆的建筑。除了更大以外,最明显的变化是,老馆屋顶用的是金黄色琉璃瓦,改建后屋顶用的是古铜色金属。主入口采用镂空花纹的铜门,灵感也许来源于馆藏的那件著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木材、石材和玻璃,是国博内部空间的主要搭配。长达数百米的艺术长廊,贯通博物馆南北,将原先泾渭分明的两栋老博物馆建筑合二为一。内部空间采用了传统建筑中的“藻井”,通风、采光俱佳。

  更重要的是博物馆发展理念上的变化。国博的相关负责人称,“新国博”将艺术的收藏、展览和研究工作,提升到与历史文物并行的平台上。除了威严的历史表述之外,还要努力传达给观众艺术的感染力。“实际上,我们难以割裂历史文物与艺术的关系,也难以去除属于文物的艺术品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因此,“新国博”首个国际展,选择了历史与艺术内涵都十分丰富的《启蒙的艺术》,正可看作是对“历史与艺术并重”理念的执行。同时,国博改扩建期间,多次接受现当代艺术品的捐赠。目前,逾百万件藏品中,已包含现代派绘画、摄影及手工艺品等。在展的潘天寿、黄胄李可染三位美术大师的艺术展,除介绍文物历史价值外,还增设了展品在艺术方面的说明和讲解。按计划,今年国家博物馆还将举办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清华美院教师作品展、国家画院三十周年展等临时性艺术展览……

  如何对公众进行历史与艺术教育,如何向国际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无疑将是国博长久思考和探索的命题,也是其作为大国文化名片的重要之责。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