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伦斯专场带动当代艺术新牛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8日 07:52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记者 邱家和
举世瞩目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尤伦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夜场4月3日晚如期举槌。结果是105件拍品悉数拍出,其中12件拍品成交额逾千万港元,总成交额逾4.27亿港元,还刷新了一连串拍卖纪录。
对此,无论是苏富比的专家还是市场上的专业人士都认为,这场全球瞩目的拍卖打消了先前对当代艺术大出货的忧虑,众多千万元级别的拍卖价格进一步扎实了艺术市场十几年只涨不跌的根基,必将带动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新一轮牛市。
专家点评
林家如:
带来正面的带动
香港苏富比当代中国艺术部主管林家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夜拍的买家群体的构成非常有趣,显得十分国际化。从10大成交排行榜的买家看也是如此,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上扎根非常稳固。她还特地谈到了那个将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张培力《X?系列三号》与王广义《毛泽东:P2》这3件特别令人瞩目的拍品一并收入囊中的神秘买家。这位用电话委托方式“夺人所爱”的神秘买家,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各种猜测,对此她表示,拍卖会后不久应该会有相关的信息发布。她还表示,此人肯定是国际买家。
在拍卖会产生的众多新纪录中,她认为张晓刚的新纪录无疑更令人关注。不过她觉得特别意外的,是丁乙、余有涵的作品所创造的新纪录。那些作品都是抽象绘画,在国内一直得不到主流收藏家的青睐。他们的作品高价成交,说明国内买家的兴趣也越来越多元化,也说明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国际化上又有新的进步。
相形之下,刘炜的破纪录,她表示在拍卖前就预感到了:他的大尺幅的早期作品在市场上比较少,所以在北京、上海预展时就得到买家的热烈反馈。还有谢南星、王兴伟的作品拍出的新价位,她也觉得并不意外,因为他们早就受到买家的追捧。此外,杨少斌的作品也受到追捧。不过她强调,那些成为热点而被追捧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是艺术家早期的代表作。
因此,她认为这些都证明了选件策略的成功:大多数拍出佳绩的艺术家都有比较重要的早期作品,或者优秀的代表作。
她还指出,这次拍卖结果体现了同一艺术家的作品存在巨大的价格落差的现象,说明虽然有相当多的拍品这次受到近乎疯狂的追捧,但市场还是很理性。买家追求的是作品的质量而非艺术家的名头。因此这次拍卖的成交价格虽然又回到2008年的高位,但却很真实、很健康,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对未来行情的发展是比较正面的带动,预示着行情会更理性、更长久。
夜场拍卖
创造连串新纪录
这个夜场拍卖值得大书特书的,首先是创造了一系列全新的拍卖纪录:
张晓刚的《生生息息之爱》,以7906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成交价格的世界之最;
张培力的《X?No.3》,以2306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艺术家的最新拍卖纪录;
王广义的《毛泽东:P2》,以1914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艺术家的最新拍卖纪录;
耿建翌的《灯光下的两个人》以1858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艺术家的最新拍卖纪录;
丁乙的《十示之90-6》,以1746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艺术家的最新拍卖纪录;
余友涵的《1985-4》,以1410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艺术家的最新拍卖纪录;
刘炜的《不准吸烟系列》,以1410万港元的成交价,创造了艺术家的最新拍卖纪录;
整场拍卖还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单一藏家拍卖的世界纪录。
其次,整场拍卖有许多高溢价的表现,仅上述刷新个人成交纪录的艺术家来看,除了张晓刚的那个新纪录其最后成交价超过原最低估价的3倍外,其余的几位艺术家的成交价,几乎都超过拍前最低估价的10倍。
市场评论
伍劲:当代艺术牛市再现
市场专家伍劲拍前曾做过预测,他认为现在结果比当时乐观预期的还好。好的作品拍飞了,差的也过关了。历史上的名作,价格好得超过了预期。张晓刚的作品成交价也大大出乎大家的预期,3倍于估价,而不是一般所预期的1到2倍。不仅是那些早期作品创造了一连串新的价格纪录,新的年轻艺术家的板块也正在成长。
他还感慨现场的火热,认为火热的程度与中国当代艺术最火的2007年相比没什么差别。拍卖的结果也和2007年类似,以千万元为线,比较重要的作品都拍到千万元以上。因此,他认为这次拍卖会直接带动牛市的兴起。市场又会进入一个高点。
他强调,这种牛市是大卖家带动的。正如书画的亿元时代由尤伦斯收藏专场拍卖所引发,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牛市也是以尤伦斯收藏专场拍卖为导火线。尤伦斯验证了资本对好的作品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一定会贯穿在今年春秋两季的拍卖中,这是毋庸置疑的。
他也谈到了一个被大家哄传的事:一个委托电话买走了全场最重要的3件85时期的作品。他说,有人说那是一个美国大买家,也有人说那是基金,也有“阴谋论”的说法。总体上判断,买的作品很有眼光,交易的真实性也可以确认。他相信,那个神秘买家应该会很快浮出水面。
他认为值得注意的倒是另一面:华人买家在精品的争夺上还不够“给力”。像张晓刚那样的作品,早晚要回到中国买家手里。原来以为中国人可能把这个山头翻过去了,结果似乎还有一段距离。这次拍卖大多数拍品都落入华人买家之手,但最核心最高端的拍品还没有。张晓刚作品的第二轮举牌是一位华人买家出的6800万港元,这6800万港元与7000万港元的差距,就显示了华人藏家的竞争力与西方买家比还略有逊色。从中也可以看出,国际藏家还不愿意轻易撒手。
说到后市,他认为大盘现在比去年上升50%以上,但可持续性有待观察。不过他又强调,现在的行情比2007年更结实。同一作者的作品,有10倍以上的价格落差。同时,分化行情还在继续:还有一些艺术家在二三十万元上下徘徊。反过来,像谢南星、王兴伟等在市场上露面不多的艺术家,其作品的成交价却突破了百万元。说明市场在转化。一方面重要艺术家的早期代表作与有特点的作品受到追捧,另一方面,一些假明星正在退去光环。市场形成了淘汰机制,不像2007年那样“鸡犬升天”。同一个艺术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都会出现很大的价格落差。资金对质量的要求更严格。说明对作品的专业评价更严谨。市场更关注高质量的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