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亚洲艺术美国现当代艺术最大推动力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2日 15:46 新浪收藏

  摘要:亚洲哲学及其艺术〔铃木大拙、草间弥生、小野洋子、白南准、滕白也等〕在美国战后艺术〔抽象表现主义、“跨掉一代”文学、极少主义及其约翰·凯奇等人的激浪派等〕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源头。

  意大利重要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奥利瓦的访谈,可以提供国内艺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更准确的认识要点,尤其是对现代抽象艺术的跨文化背景的认识,可以纠正国内长期存在的一些知识误区。

  前言

  朱其/文

  本期《当代艺术理论前沿》的专辑是“美国现代艺术的亚洲影响”,此组译文是2009年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一个大型文献展《第三种思想》图录中的主要论文,也是近二十年此课题的一个研究成果。

  国内对美国现代艺术的认知长期以来停留在西方现代艺术的普世主义的观念,但实际上忽略了美国战后艺术的亚洲宗教及跨文化影响的背景,即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跨掉一代”文学、极少主义及其约翰·凯奇等人的激浪派,自五十年代直接受到铃木大拙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的系列禅宗讲座的影响。另外,五十年代客居纽约的亚洲艺术家如草间弥生、小野洋子、白南准等人也曾经对美国艺术有影响。这个传统甚至能追溯到更早的三、四十年代,包括中国在纽约的艺术家腾白也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影响。

  美国战后新艺术从战前就酝酿着对禅宗、密宗、道教、印度教以及中国画、浮世绘等亚洲宗教和艺术的学习和吸收,其主要背景是新艺术面临如何超越抽象几何、工业现代主义及其现代虚无主义,重建现代艺术关于终极精神的表达,并在语言上找到相应的心灵形式。战后美国发现在关于心灵形式和人的终极精神的表现上,亚洲哲学和艺术已经进行了上千年的探索。亚洲哲学及其艺术从而在美国战后艺术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源头。

  战后美国艺术和文学的亚洲影响,此课题在前二十年都还是零散的,古根海姆的《第三种思想》即使在西方也是刚刚开始的系统研究。这一研究事实上可以重新接续上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的关系,从而勾勒一个西方现代艺术和亚洲背景的互动史。本专辑将填补近二十年国内对美国战后艺术认识的知识空白,并对西方二十世纪抽象艺术的亚洲背景有一个全新认识。此外,意大利重要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奥利瓦的访谈,可以提供国内艺术界对西方现代艺术更准确的认识要点,尤其是对现代抽象艺术的跨文化背景的认识,可以纠正国内长期存在的一些知识误区。

  从本期关于“第三种思想”的研究看,体现了美国学者的资料实证、知识谱系以及艺术史梳理的能力,可为中国新一代的艺术史学者提供诸多学术启发。国内的艺术史和理论研究之不足表现在资料实证、方法论谱系的系统性及艺术理论的国际视野,但这一工作也正由一批中青年学者在潜心推进,比如王瑞芸女士的“西方艺术史学批评”一文系统梳理了西方的艺术史理论和批评史,朱其的“中国当代艺术九十年代以后的国际化及其问题”,王春辰、沈语冰等人的理论翻译,本期的两篇书评介绍了他们两位的最新译本罗杰·弗莱的《塞尚及其哲学》和《1985年以来的艺术理论》,相信数年之后,这一工作会有初步轮廓。本期关于“社会图像的艺术”的两篇译文,在关于社会和政治题材的当代艺术研究的方法论上有诸多新意。 

  2009年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大型文献展《第三种思想》

  (The Third Mind: American Artists Contemplate Asia, 1860-1989)可以说是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在2009年中,最深具野心的展览,其规模之庞大,不仅处理横跨130年美国视觉艺术发展的内容、艺术家如何挪移亚洲思潮与文化的美学问题;在展览执行上,更向逾百个欧美、日本博物馆与私人典藏借调作品,并在同一展场中处理超过百位艺术家的多样性创作。由莱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设计、一楼大厅到顶楼螺旋而上的空间,形成连贯性展场览场域,恰巧对应“第三类心”策展概念强调的历史轴线主体,完整呈现美国19世纪现代绘画到1980年代当代装置作品的艺术史缩影。策展人门罗(Alexandra Munroe)虽舍弃从西方艺术主体脉络、特别是从欧陆现代艺术源头开展的内容,但透过西方艺术史的传统研究方法,以挪用转嫁亚洲文化的艺术家实践观点出发,检验美国艺术家如何在不同世代的视觉艺术发展中,反刍东方文化情思,再现于创作当中。身处21世纪全球一片大亚洲热的时代,“第三类心”大展透过细致考古方法学,讨论美国艺术家与东方文化的艺术关系。

  亚洲的反扑?

  专访策展人门罗

  采访整理│李佳玲

  问 编年时序的检验方法是艺术史研究中最常见的,“第三类心”的策展研究方法是依循这样的编年检验,以时间序列的线性历史所建构。我很好奇的是,在这样庞大时序的基础上,您如何处理美国艺术史发展的艺术问题,并建构七个子题进行讨论?

  答 基本上,展览的时间轴并没有从美国艺术史的标准阐述中分歧出去。我们从唯美主义(the Aesthetic movement)开始发展、到早期美国现代抽象艺术,以及接后的抽象表现主义、低限主义、观念艺术、新前卫、表演/行为艺术。虽然我们选择的风格和美国艺术史的标准描述没有多大的差异;然而,我们没有处理普普这部分——我们是可以,但是没有,当然也没有处理建筑、设计或装饰艺术。

  问 所以只有视觉艺术的部分?

  答 是的,但是还有诗与一些文学运动;过去未曾处理连结这方面的发展,探讨那些风格上的、概念的发展与亚洲思想/观念的关系。当然我们的研究一开始是在艺术家,因此重点仍在透过聚焦与研究每个子题中的关键艺术家;我们连结跨越不同时期艺术家的世系,透过这个特别观点的智识世系。我们依随着史实创造了七个子题的架构,这是一项非常“历史的”展览。

  问 我很同意您所提及的历史进程,就像考古学,会有一个结构和根源,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答 的确如此。但这展览不仅涉及历史,还包括思想史;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思想史多过艺术史的。那是基于我们以这样的脉络呈现艺术家的风格发展——他们阅读什么?究竟是什么样文化与社会中的想法/概念(在这段美国艺术与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所以这展览的核心是哲学、美学、辩论,以及现代艺术哲学、生存哲学、本体论、存在主义的关键观念发展——这些概念真确地形塑了美国艺术中的现代心智(modern mind)。你知道艺术家通常是非常好读、博学、非常睿智的人,特别是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他们不仅从所见所闻,从阅读中更特别能获得影响与灵感。这项展览意图将艺术家的作品,放置在这几十年间美国历史发展的广大思潮脉络当中。

  问 我对您挪用“疲塌世代”小说家保罗斯,以及艺术家/诗人吉森的文学作品《第三类心》(The Third Mind)做为本次展览名称,很感兴趣。在本次的策展概念当中,您是否特意引用任何来自“疲塌世代”的文化脉络?

  答 我并非特意,然而“疲塌世代”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对我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疲塌世代”社群与艺术家社群之间,有许多是交迭重复的,特别是旧金山,且西岸多过纽约。第二种交集是艺术家阅读“疲塌世代”,如:克鲁亚克(Jack Kerouac)、斯奈德(Gary Snider)、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作品。第三个“疲塌世代”与艺术家交迭区域则是在纳罗巴学院(the Neropa institute)。这是一间由汉藏导师邱阳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 Rinpoche)在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Boulder, Colorado)设立的佛教大学,许多艺术家在这里工作和教学,如蒙克(Meredith Monk)、史密斯(Harry Smith)、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凯吉(John Cage);许多“疲塌世代”作家也在此教书。金斯堡在此创立文学院,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作家。所以1950、1960年代,有些“疲塌世代”运动与艺术家运动出现交叉平行的现象。同时在“疲塌世代”运动中,会看到对美国建制与美国顺从主义(conformism)的批判——特别是艾森豪威尔统合主义(the Eisenhower corporatism)。亚洲思想与药物、实验、自发性、爵士乐、地下、嬉皮世界是画上等号的,这些创造了一种亚洲认同,如同一种救世主,是当时美国意识型态的重要对照。

  问 透过“第三类心”展览,您如何定义亚洲?

  答 你是指东亚、或整个亚洲?

  问 我认为是东亚。因为当我阅读完整体展览,我认为其中体现了以东亚为主的影响。

  答 让妳产生这种观感的原因非常有趣,我想再一次地是和历史有关。我稍早曾说明,因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与殖民帝国主义,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是最早与之发生关系的。我们有太平洋海岸、太平洋权力,与东亚共享太平洋地区,我们与东亚有独占性的直接接触、政治军事接触,因此殖民地一直以来都在东亚。

  问 透过这次展览,您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亚洲意象?

  答 我想要远离单一意象,这个展览的意图是去展现人们与亚洲的多样性经验。我们反对亚洲同等于一件事的陈腔烂调和陈规,好比禅的化约主义(the Zen reductivism)、或是书法姿态;我们确实以之为特色,但也纳入更丰富多样性的亚洲哲思与美学。如果我们能够描绘出美国艺术中受亚洲影响的表现力,便能看出其多样性的采纳、以时间与生活自身的感受做为艺术材料——我们可以接受以艺术经验成为艺术材料,即以意识为艺术材料,这种概念是非常亚洲的,在亚洲文学传统、视觉艺术与宗教传统中,是一种非常特定、自觉意识的方法,让观者更意识到生命的无常——当我们自觉、意识并且静观,便能捕捉与了解无常。艺术家为此哲学所著迷,更撷取了解它,试着将之带入自身的设计中。这个展览最终可说是一个故事:艺术如何从对象观念到经验材料的演化。因此最后我们以谢德庆的创作做为结束——艺术是生命自身的演练、是生活一年的成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