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回归生活更值得推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2日 08:44 北京商报

  “水晶吊灯、三角钢琴,连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在很受观众喜爱的室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女主角在向家人介绍新邻居家的情况时,有这么一句台词。通过她对邻居家陈列的描述,观众虽然没看到那一幕,但也能想到这个邻居有身份、有家底。而通过这一细节,也可以体会到,人们对点缀在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品充满了好感。

  我们接触过很多收藏爱好者乃至大收藏家,发现多数收藏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攒起东西来没空间概念。比如一进这位收藏家的家门,铺天盖地全是大箱子。箱子里搁满了杯具,可招待客人照样用一次性纸杯;比如某家具收藏者攒了一栋楼的硬木家具,待人们从仓库来到他的家,家里却找不到硬木家具的影子;又比如一位长者从不喝酒,但攒了一屋子酒,却从不给来客品尝,只供欣赏;再比如,一位收藏家号称集邮无数,但家里没有一个地方挂着任何与邮票有关的东西。猛一进屋,嗅不到任何与收藏有关的气息。

  不得不说,大家藏得太深,但都为物所累。您可以说“我本痴顽”,收藏表现的就是执着,与形式无关,要的是数量。但事实上,收藏本身即是一种生活态度,一味买进艺术品却不留给它展示的机会和使用的价值,对您不公平,对它更不公平。

  比如刺绣,我们认定这类收藏具有抢救性质,于是我们把它买回来后放在箱子里。但它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压箱底;比如美酒,为了保护原封盖,我们买来光看不喝,但它的生产者本意是让人一醉解千愁;又比如我们常听到的胆瓶、琴桌、镜支、樟木箱子,它们无论出自哪个时代,一出生就已经带上了可以参与生活的标签。甚至是无比精美的鼻烟壶,如果现在有人拿它装清凉油,照样能起到辅助生活的作用。

  按这个思路看,没有什么艺术品可以摆脱生活。或者说,摆脱掉生活孤傲独立的,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品。而参与生活对于艺术品来说是件好事。它可以在不断地被使用中为更多人所关注;在一次次为生活而改变的过程中变得更美,更具创新性,也更有生命力。这一点上,我国很多传统艺术品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不贴近生活,这些精美的、绝活儿的物件儿可能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消失。当然,我们有所谓的“遗产”保护,但能做生活用品,干嘛非得做“遗产”啊? 崔吕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