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失窃:文物保护的厄境与镜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3日 10:07 国际在线

  故宫珍藏,皆国之瑰宝;馆藏稀奇,是物之精华。故宫失窃,文物遗失,对文化记忆与物质财富的双重创伤,令人错愕并唏嘘。

  文物保护,关乎历史传承与文明沿袭。睹物思人,吊古念今,文化含蕴丰富的文物,无异于“去雕饰”的文明教科书,包罗着历史原野的兴衰枯荣,涵盖了“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等历史常规。它连接着今人的耻感与反思,直指社会的进路。若商业图谋、利益算计的“利刃”,轻易地割断了文物“筋骨”,那么文物的残损,势必成为文明发育畸化的比照。

  故宫之中,聚洋洋大观,藏文物万千,安保上的重点“关照”,是文化保护的必需措施。事实上,几经演变后,故宫的安保已大为改观,缜密的技术监控、多方联动的四道防线,筑起了坚固的保护墙,也降低了故宫文物的残损、遗失等风险。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情形,也勾勒出文物保护上的困境:安保的技术含量是提升了,盗窃者的娴熟也日益长进,稍有纰漏,就可能沦为“鸡蛋缝”,被鸡鸣狗盗之辈“叮”上。

  安保短板,让文物难以摆脱“被盗”的风险。技术防范怎样“密不透风”,委实考验管理者的用心和智慧。安保的常态化、精密化,容不得过多“失败教训的砥砺”,只能在层层审核、增强预警等细节改善中不断强化。可单纯的技术防盗,最终还得依托“心防”,只有责任感的提升、防范心的到位,才能为防盗网安上牢不可摧的锁镣。

  故宫失窃,因富于戏剧性的情节而备受关注,随着嫌疑人的锁定,事态的良性发展值得期许。但说到底,它只是文物保护欠缺中的典型性个案。太多的文物,早已成偷窃的“黑手”的践踏品。只不过,此中的“偷盗者”未必是小偷,也许是政绩冲动下的官员、为利所驱的开发商等。他们赤裸地伸出利益之手,摧毁那些弥足珍贵的文物,让承载厚重记忆的文物剩作了推土机碾压下的一掊土。

  譬如梁启超故居,本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寄予着民众拜谒前贤的期望,也极具教育意义,鞭策后人进取。可在拆迁大潮中,它也没能幸免于外,尽管在舆论声援下,它暂得以“苟延残喘”,可被拆的悲戚境遇挥之不去。许多名胜古迹,再富有历史内涵,在消费逻辑和利益考量前,都难逃被夷平、摧毁的厄运。

  “窃钩者诛”,窃文物者暴富,但短暂得志的背后,终是道德的唾弃、法律的惩责。他们抹杀了珍贵的文化资源,也必将为之负罪、埋单,名誉扫地。

  故宫失窃,为文物保护提供了至关重要的镜鉴。从制度设计、道德引导等方面制衡那些“偷窃”之恶,让文物免于被权力或商业预谋扼杀的命运。这,或许就是“亡羊补牢”的借鉴意义所在。(佘宗明)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