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失窃漏洞出在人身上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3日 15:27 北京日报
故宫失窃了!这是近几天最让人惊讶的一条新闻了。虽然盗窃犯迅速被警方抓获,且部分赃物被追回,但对于这件事情的议论仍没有结束。
故宫博物院不是一个普通场所,它存放着大量国宝级文物,展出的都是价值不菲的物品。这个人人都觉得是高墙大院、防范森严的地方,却偏偏发生了如此小儿科的窃案?岂不怪哉?
据报道,故宫现在有超过240人、8个科室进行专职安全保卫,在技术方面,它有1600个防盗警报器、3700个烟感探测器和400个摄像头在闭馆后进行运行,还安装了大量的铁栅栏、铁窗、防爆玻璃和铁柜,还拥有一支犬队,进行闭馆的清查和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活动。可以说,从数量上看,故宫在安保中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不少,花费估计也不少。
历史上,故宫出过5次失窃案。不用说,过去的安保技术显然没有办法同现在相比,但以前企图盗宝的人几乎都没有能成功将宝物带出故宫的。但是这一次,在距离上一次失窃24年之后,故宫先进的安保技术都集体保持了沉默。看来,失窃的原因不能简单地落在技术上、投入上,主要还是出在了“人”的身上,出在了安保管理和机制上。
故宫的重要地位,让大多数人相信其必有十分严密的安保措施,一般也没人会有胆量去那里行窃。大多数人可以这么想,但故宫管理者却不能减少一丝一毫的防范意识,特别是现在这样一个正在大修、进出人员都很复杂的时期,安保措施应该进一步加强才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安保人员在面对可疑人员时意识不够清醒,凌晨发现窃贼之后,竟会让他趁空逃跑,之后组织所有安保人员搜查居然也不能查出下落。故宫有什么样的死角,可以藏匿一个人,却不被这么多人发现呢?那些所谓的安保设施和安保措施,此时为何都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安保工作,向来要建立在“最不可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心理预期上。前期防范严密,保证不出事或少出事,而出了事之后,则应该及时响应,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发挥作用。在这方面,故宫也显见有缺漏。事发当晚发现疑犯时,安保人员竟然还要打电话来上报,如此效率低下的处理方式出现在故宫这样高级别的安保单位,让人匪夷所思。8日发生的事,直到9日上午才被发现确认,11日才进行通报,在第一时间完全错过了抓贼追赃。
今天的安保技术日益发达,国家的投入也不能说小,可如果缺乏了安保意识,这些投入和技术就不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早晚还得出事。故宫失窃案看来是偶然,却又有某种必然。这恐怕值得相关的主管部门和文博单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