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单位不能唯钱是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0日 08:0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深论

  韩浩月,媒体评论员  

  故宫(福建宫)成私人会所打开了一个盖子,一些文保单位被商业经营行为侵占的新闻一涌而出。据《新京报》报道,太庙、天坛、北海、颐和园等多处文保单位存在经营性产业。来自《燕赵都市报》的消息称,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内、会员门槛价格为20万元的一家私人会所即将开张。

  从北京故宫到河北避暑山庄,从云南洱海到杭州西湖,带有神秘色彩的私人会所,分外扎眼地一次次闯进公众视野。通过媒体的报道看,出现于古迹周边的私人会所,除了高昂的入会费之外,装修无不极尽奢华手段,服务无比细致入微。此外,“皇家”一词出现频率极高,如“避暑山庄皇家会馆”、“帝王级服务”,毫无含蓄之意,以帝王文化迎合新富阶层的消费心理,可谓一拍即合。

  在名胜古迹开展商业经营行为,通常披着两张画皮。第一张画皮是可以弥补相关部门对古建筑维护经费投入的不足。第二张画皮是为帮助人更深入地了解并弘扬传统文化。根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规定,禁止利用古建筑当旅店、食堂、招待所或职工宿舍。但禁止内容中,没有出现“会所”“餐厅”等字眼,因此在文保单位开会所、餐厅,成了“法不禁止即可行”的投机行为,弥补维护经费不足的说法,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会所的高门槛和封闭性,的确为少数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打开了便捷之门,但却将大多数人挡到了门外,让古迹的公共性质遭到破坏。

  近年来,文保单位哭穷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这些单位的财务状况,公众并不了解。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文保单位员工的工资由国家发放,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迹拨有维护资金,此外,不少文保单位都有不错的门票收入。退一步讲,即便文保单位入不敷出,也不能把古迹当作商业经营场所,这原本是文物保护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

  风生水起的会所以及其他商业经营行为,让文保单位的牟利冲动一览无遗。文保单位争先恐后卷进赚钱大潮的推动力何来?首先是市场需求,故宫(福建宫)成私人会所,让人想起当年星巴克被赶出的事,有人开玩笑说,那是星巴克给的钱不够多;其次是单位利益在作祟。独立且封闭化的性质,让一些单位在包括资金使用方面都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因此,利益诱惑冲破职守底线的事情频发,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目前,对这种现象各方都处于无策状态,相关部门也未明确表示这种做法违规,涉及的文保单位也没表态如何整改,照这架势,私人会所与高级餐厅还会一路开设下去。一面是叮当作响的日进斗金,一面是惩戒措施的缺位,难怪文保单位会把公众的不满当作耳旁风。现在唯一能寄予希望的,似乎就是文保单位的良心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