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办艺博会是一场白银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31日 09:41 东方早报
当展览总监马格纳斯·瑞夫里第一次说要在香港办艺博会时,很多人表示了怀疑——这是“文化的沙漠”,在一些内地艺术家和批评家看来,香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大多不太入眼。一些有限的画廊也大多扮演着内地和国际资本掮客的角色,和本地没有关联。但3年后,香港艺博会被誉为亚太地区最好的艺博会。
那么,香港艺博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是西方画廊眼中亚洲市场的化身、亚洲藏家眼中建仓西方艺术的交易所,还是亚洲画廊进入西方的捷径,或是西方藏家继续操弄亚洲艺术家的桥头堡?在这里,亚洲画廊和西方藏家、亚洲藏家和西方画廊,两两捉对,形成了一张密集而难以言说的艺术市场之网。
这张网是有形的,展厅里至少占了一半的西方面孔,随处可见的、拿着小本子抄写展板上作品信息的艺术经纪人。但它也是无形的,每一家画廊和每一个藏家的脑子里,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这张艺术市场之网的“缀网劳蛛”。
所以,艺术家、民生现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周铁海些怀疑,是不是有那么多亚洲(主要是中国的)藏家在购买西方艺术。按照经验看,中国藏家更愿意进入本土艺术家作品的市场。南京三年展策展人、四方美术馆馆长朱彤去年耗资2000多万美元购买了一批西方艺术作品。作为一个西方艺术品的机构买家,他也认为,中国藏家数来数去,买西方作品的就那么两三个人,西方画廊存在着一种对“东方购买力的想象”。
但他们的说法已经不能成立了。在香港艺博会,艺术市场似乎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最终落幕之前,达明·赫斯特等西方明星的作品已经成交。更是有内地藏家动辄砸下几百万,成批地买村上隆。因此,难怪在香港艺博会,哪里都能听到西方人在说“希望”。当他们表情诚恳地说出这个词语的时候,可能看到了一个全新的、无疆域的艺术市场,也有可能看到了末流作品的倾销地——就像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一样。
策展人皮力有点想不通,为什么还有中国藏家愿意花那么多钱买那些作品,这情形像是1980年代的日本。在他看来,西方人磨刀霍霍,开始赤裸裸地圈钱了。有一些艺术家,就像是“品牌艺术”。西方人在市场上赚了钱,去赞助他们的MOMA、他们的各种艺术机构,推出他们各种型号款式的“品牌艺术”,然后出售。当代的卖完了,还有现代主义的,还有古典主义的……按照皮力的说法,现在正在发生的这一切有些像是“白银战争”。而香港艺博会,就因为在这场“白银战争”中被选作通商码头,而站到了亚洲之巅。
艺博会是一桩庞大生意中的一环。除了艺博会,还有拍卖、学术展览,以及各环节配合之下的“造星机制”。在艺博会楼上的曾梵志个展,同样也是佳士得拍卖的预展。资本钟情于某一种艺术家,以前资本选择了村上隆,选择了达明·赫斯特,他们是品牌的象征,品质的保障。现在,曾梵志也被选中。在香港,艺术家、拍卖行和艺博会被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资本三位一体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