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打眼 拍卖无极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6日 09:53 中国文化报
白 丁
一个巨大的黑洞正在形成。依据延续至今的陈年行规,书画领域,“打眼”买到“不真”货,只有自认倒霉,千万别想像买条冒牌裤子,能轻易获得双倍索赔。若真想和“行规”叫板不但会碰一鼻子灰,还让圈内人笑话不懂规矩。去年底,一个不自量力的买主,不信邪,想用法律破一下拍卖行依据行规制定的“不保真”条例。尽管画家本人指认为假画,卖家亦不肯定其为真品,而行规不认可画家指认自己画作的真假,因为存在画家的诚信问题,权威的鉴定机构和专家是可靠的证据,可谁又保证如此“权威”不被腐蚀呢?如此深厚的传统规矩,法律显得苍白无力,买家费尽心力制作的几只矛,根本无法击破拍卖行规的铜墙铁壁。这场买家告拍卖行售假的官司,以原告的完败收场。如果拍到的真是假货,买家只有自咽苦果,就当几百万元打了水漂,交了学费,而拍卖行根据行规收取买卖双方成交额百分比的几十万元,却有点为虎作伥的意味。
一场官司的判决,或许留下了无穷的隐患。一些诚信存疑或与存疑专家联手的拍卖行似乎看到了更加光明的“钱景”。科技飞速发展了一个多世纪,书画造假手段已得到了质的飞跃,而在真伪鉴定上,我们仍在固守着古老的传统和行规,凭的是专家的慧眼与良心。近期鉴定机构及专家见财忘义、指鹿为马的行径陆续曝光,掀起了他们光明“钱景”的一角。如果如行规,画家本人指认自己作品真伪不足为凭,专家的诚信与良知又有谁担保呢?拍卖行若知假卖假,谁又能限制其不诚的行为呢?拥有了拍品“不保真”的护身符,管你主观有意、客观无意,一概通吃,拍品拍出,份额即拿。假货买走,自认倒霉。当然,多数拍卖行会以自律和维护声誉之名抵制不真的拍品,这种姿态不过是降低了买家的风险系数,并没有任何风险的转移,真假不管的拍卖行与愿赌服输的买家之间,强弱之势,一目了然。
更让造假者欣慰的是,当今的国际印刷术获得了质的飞跃,我们曾引以为豪的中国书画丰富的墨色浸润艺术,给先前造假者设下了道道屏障,而在制作精密的印刷机面前,已无还手之力。专家证实,当代最新艺术科技成果,如果没有40倍以上放大镜的帮助,一幅中国近代字画和它的印刷品几无二致,分不出真伪。随着科技发展,几年之后,很可能要80倍的放大镜才会辨出是非,那么100年或500年之后,在浩瀚的印刷品中,谁来甄别哪幅是真作呢?后果不可想象。也许那时,人们只在乎对艺术的关注,已不在意它的真伪。
新的印刷术为当下纷繁的艺术市场又平添了一层乱象,买家的风险大大提升,作为卖家代理人之一的拍卖行仰仗“不保真”的法宝,仍稳坐钓鱼台。这块卖假不包赔的飞地,怎不让不法之徒“玩”得刺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