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华的笔墨艺术:守志励清 吐纳芳华(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4日 09:49 和谐中视网

张守华 张守华

  著文 张相三

  抱朴归真曰其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张守华是土生土长的黄河口人。也许是黄河口的泥土陶瑢了他的体质,造就了他诚实敦厚的品格,他典型的北方汉子,1.8米的大个子,朴素随和、壮硕憨厚,逢人绽放一张笑脸,乐观豁达。与其他人相比,多了一份朴素随和,少了一种城府机心;与他相处,你可以感受到他多了一份豁达淡定,少了一种龌龊做作。与他在一起,你尽可以放开胸怀,享受陶陶然、淡淡然、悠悠然的洒脱,也可以体会到其善良、纯朴、自在、性情、放真的情怀,瞬间,你的心就可以和对方融为一体,享受那种无拘无束的陶然知足。

  也许是黄河口的水滋润了他的心智,张守华壮硕其外,细润其中。张守华壮硕的外表之下,有一颗与其外表不相称的心智----灵洁而细润。否则他就不会喜欢上绘画这门自讨苦吃的艺术。当你看到其作品时,你就会感受得到他那颗心灵是如此的幽婉细腻,很难想到这样的作品是一个1.8米的大汉所为,因为张守华本身就具有一颗多感的心灵和丰富的内质,而这恰恰是一般人所忽视的。

  张守华为人豁达,外粗内静。他性情所至,快人快语,磊磊落落,如竹遇秋风,好不痛快!守华无官场气、无铜臭气、无分别心,随心至性,他时而豪放如雷,时而情入真微;时而有“咽干止渴”之爽,时而有“劝己忘怀”之忧,因器识人,与守华把酒论道释心化怀,调思化道,艺境之上有如此道友,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

  返璞归真也许是对于张守华最好的概括。我们眼前的张守华返璞于外,归真于内。他不注重奢华,一直是以他朴素随和的方式从容地漫步于世间,彷佛尘世的兴衰荣辱与他没有任何瓜葛,而这种表象恰恰是他内心存真的写照。他是守真之人,因为他守得是自己的志向和节操;他是藏真之人,因为他的心不为外物所动;他是写真之人,所以他选择了画竹。

  技进于道曰其艺

  “无其器,则无其道”,张守华的绘画艺术从其墨竹之中可得其仿佛。

  张守华爱画墨竹,喜爱竹子,在当地有“竹王”之誉。缘何如此?

  因为与他的性情有关。再阅其情怀:“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竹向来为人所赞颂。

  竹子,自古以来为“四君子”题材之一,深受轩冕才贤的喜爱,多少文人雅士吟竹、画竹历久不衰,久之,则成为了高士励志清节的寄托。

  人们喜爱竹,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审美价值。竹的风貌和精神既可入诗也可入画,千百年来,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和伦理思想。历代文人雅士赋予竹文化以深奥的思想内涵。

  晋代名士王子猷慨叹:“不可一日无此君”;苏东坡对苏小妹戏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得更加形象生动:“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也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

  竹典雅、质朴而淳厚,是隐逸的君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它有着宁折不屈的精神,张守华深深崇慕竹的刚直、虚心自持以及坚韧不拔的品格。他以竹性自励,以竹性抒怀。

  我们看到张守华笔下的墨竹,有一种坦荡的胸怀和洒脱的韵致,这是张守华物我交融的状态所致。

  竹充满生机和活力。“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这是它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真实写照。

  张守华笔下的墨竹,清新、鲜活,充满朝气,这是他内心清明生机无限的写照。

  竹甘于寂寞与清苦。“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它心淡高雅,胸无杂念,不与群芳争艳,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署尽寒来,咬定青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惧风雪雨霜,虽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但其隐居远幽,不畏逆境,安贫乐困,具有多少浮躁的灵魂所不能臻至的精神化境。(见张守华《我爱写竹》)

  张守华笔下的墨竹淡定纯真,这是他抱朴守真的气节所致。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张守华在画竹的研习中,取法上古,用心揣摩,他一方面临习古人名家的作品,一方面注重画外的修养,不断地读书滋养,满腹经纶,时有嘉言快语一吐为快,这一方面说明他的性情于此,另一方面,说明他视野之宽,书范之广,其画外之功,由此可见一斑。

  这与当下许多人只习技,而不重道不养心大相径庭。

  古人言“进技于道”,说明了艺术的实质和最高追求的目标,不论是何种技能都要从技巧或者技术入手,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最终要达到“道”的层面。“道”者,道可道,非常道,道之境非以力取,只能悟得,属于“技”之外形而上的玄妙之境,只有入道,方能得如游刃有余之境,方能得逸品之格。但“道”为心法,只有用“烟云供养”之修为方能征得,实非易事。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看到张守华于此在努力。这也是他技高于人的缘由所在。

  古人讲“半生画竹,终生画兰”,说明了画竹之不易,张守华默默耕耘,殷勤走来,度过了10多个寒暑,张守华说“我赞美竹,更爱写竹。竹的天然禀赋和面世风貌给予我重要的人生启迪。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无韵的歌。不才如我,居偏栖漏,实不敢轻言与竹为友而玷竹君之高风亮节,但既栖身画坛,虽功力不逮,也愿终生拜竹为师,以竹之风范精神为体为魂,丹管一枝,尽摹竹之四时风韵,尽道世间万种曲直!”

  张守华画竹并非为了“重大题材”、“重大精神”,而在于“好道养心”,“器以化怀”而已,由此入也因此兴,如今的张守华在国画艺术领域已有小成,我们祝愿他守志励清,在艺术的天地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

  附艺术简历

  张守华,男,斋号箐风轩主人,山东省垦利县人,出生于1960年4月。1981年毕业于山东省惠民师范美术系。而后进修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教育研究会理事,东营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东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东营市黄河口中国画研究院、东营画院签约画家。

  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工作,潜心于传统书法美术艺术研究,颇受宋、元、明、清文人画派影响,以书入画,多以“四君子”为表现题材,尤以兰、竹见长。作品在省、市书画大展中多次获奖。1989年作品《清风》入展华东六省一市美展。2007年多幅写生作品入编于《山东省第四届写生展作品集》。2008年作品《墨竹》在全国“梅、兰、竹、菊”大赛中获金奖,并收录于《当代书画艺术家梅兰竹菊精品鉴赏丛书》。2010年——2011年度,神州诗书画报相继两期刊登本人作品。并收编全国百家知名书画网以及联盟推荐。作品被法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和谐中视)

张守华作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