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行为应有约束机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 07:58 重庆商报 微博

  据报道,商人谢根荣骗贷案近日正在进行二审。法院查明,谢根荣凭借两件“玉衣”取得银行信任,不但为之前6.6亿的借贷做担保,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玉衣系伪造而成,伪造文物后,谢根荣出钱请原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等5位专家估价24亿元。相关律师表示,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专家水平有限。

  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有组织的收藏爱好者队伍已达7000万人,时下各个电视台“鉴宝”类节目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虚火背后,文物鉴定的乱象也随之凸显,一是普通藏宝者很难找到权威而又低廉的鉴定机构;二是部分投机者利用权威鉴定机构的高估价搅乱藏品市场,甚至波及到其他商业领域。三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一些不具备基本条件的鉴定机构和个人的进入进一步加剧了文物鉴定市场秩序的混乱。

  显然,谢根荣就是利用了权威鉴定专家们的高估价进行商业投机的。参与过两件“玉衣”鉴定工作的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杨富旭就坦言,当时只是“隔着玻璃看了看”,便在鉴定评估报告上签了字,而另一位专家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李劲松则表示“从心里我们没把这个评估当回事,就像是帮朋友个忙”。这无疑让人不寒而栗,价值24亿元的宝物鉴定竟然纯粹是“走过场”,甚至在这件事上还可以卖人情。

  应该说,参与“玉衣”鉴定的5位专家都是权威人士,在业界也颇具影响,但作为有声望的专家为何不懂得爱惜自己的羽毛呢?要知道,任何专家学者的声望不仅是其本人孜孜以求的学术声誉的积累,更是社会和民众赋予他们的崇高敬意与殷切希望,即期待专家们珍惜来之不易的荣誉和声望,并致力于将其社会效益最大化,造福于人民。否则,不只是专家学者本人的道德沦丧,还将引发行业评价下降,更有损公共利益。

  这一点,5位专家不可能不知道。可问题在于,虽然目前谢根荣的案情已经水落石出,但据知名律师许昔龙介绍,就此案来看,专家们并不明知“玉衣”鉴定评估报告的用意和此后谢根荣的骗贷行为,且没有证据显示专家故意抬高“古董”的价值,因此无需对此案承担刑事责任,最多只能说明这些专家的鉴定水平有限。说到底,目前国内仍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对这种提供虚假鉴定评估的专家进行约束和追责。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法律和制度的缺失才使得专家们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在文物鉴定时随意报价、照顾人情,乃至进行利益交易,这显然比假文物更可怕,不仅不利于文物收藏业的良好发展,也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因此,国家文物局等相关单位应尽早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收藏法》,推出“社会文物鉴定资质认定”机制,把好“准入”关,同时有必要建立相关的法律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信用机制对文物鉴定行为进行制约。廖水南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