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失衡 文物鉴定怎能常持公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 08:03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谢根荣骗贷被银行发现后,凭借两件“金缕玉衣”取得银行的信任,不仅没被追要贷款,还获得5000万新贷款和4.5亿银行承兑汇票。这两件谢根荣托人伪造的“金缕玉衣”,被一些权威专家鉴定为价值24亿。(9月6日《新京报(微博)》)

  专家好眼力!一场形同走过场的鉴定之后,十足赝品竟有了亿万身价。按说,造假手段并不高明,不过是把“玉片穿串成衣”;涉事专家也非庸人,其中不乏原故宫(微博)副院长等业界大腕。可即便如此,粗制滥造的假货,仍得到了多位权威的一致认可,“价值24亿”的荒诞结论化作白纸黑字。而今,东窗事发,那“满纸荒唐言”更显喜感丰盈。

  是才疏学浅,抑或利令智昏?总之谁也不会相信,“24亿的假古董”仅是一个不约而同的失误!高达“几十万”的评估费、“只远观不把玩”的鉴定流程,无一不在强化着公众的隐隐担忧:当专家扯上金钱,当一场鉴定收益颇丰,学术权力显然难逃勾兑资本的嫌疑。

  一旦专家抛弃独立人格,真假不辨的文物鉴定注定会接连登台。古玩评估等领域,“论资排辈”的潜规则根深蒂固。这不仅意味着,圈内大腕可以获得更多资源;也代表着,顶端权威垄断最终话语权,可凭一己之力独断乾坤。“金缕玉衣”之所以“假货成真”,与德高望重的“史老”关系密切——“如果史老说了24亿,会有人说是23亿吗?不是没法驳,而是没考虑驳。”

  事已至此,当初的评审组成员,纷纷把责任推给过世的“史老”。诚然,其中不乏脱责嫁祸的意味,但某些顶端专家威信被“神化”也是不争的事实。那种争辩、商榷的学界风气消失已久,取而代之的是学术寡头独享裁定权。久而久之,学术共同体一步步演化为金字塔式的结构,上层学者信口开河,下层专家击节和之。直至前辈告退,新人上位,一切如旧、循环往复而已。并非专家不惜羽翼,而是辈分森严的学术生态内,一个随波逐流的服从者,远比少数特立独行的“不合作分子”前途远大。(然玉)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