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文物鉴定界公信力哪去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 08:14 经济参考报 微博

  据报道,一起巨额贷款诈骗案透露出惊天秘密:原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天价评估。建行两位行长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个多亿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

  该报道刊出后,不少网民责问,文物鉴定界的公信力哪去了?有网民表示,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约束文物鉴定界。

  动摇文物鉴定界公信力

  网民“刘士强833”说,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泰山北斗卷入骗贷案,动摇的是整个文物鉴定以及收藏行业的公信力。

  网民“无风日子”说,在金钱面前,灵魂往往会被出卖。没有仔细研究,只是隔着玻璃看了看,估计也是早有意会,心知肚明罢了。我想这也当属于赤裸裸的“学术腐败”,什么严谨、科学的治学风尚都被破坏无遗,更甚的是毁坏了整个行业的声誉,也正在损害学术研究的崇高地位。

  微博博主“冯书山”说,又是 一 起 在 利 益 驱 使 下 的 另 类 造假。是专家鉴赏眼力不够,还是故意说谎?如果眼力不够那就不要拿专家的名号唬人。如果有意说谎,把假的说成真的,那就是参与违法骗贷,涉嫌触犯国家法律了。

  微博博主“巍巍学府北洋高”说,这反映出中国文物鉴定界乱象重重,公信力丧失的处境,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鉴定乱象威胁金融安全

  网民说,这些专家可能不会想到,“客串式”的鉴定居然会引发一起数额巨大的骗贷案,而且已经给银行造成了巨额损失。作为专家,唯一不能摒弃的就是学术操守和职业道德。否则,不但重创文物界良好声誉,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某些不法之徒的工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专家结论的影响力往往会超出学术圈,有的甚至牵扯到巨大的商业利益。

  东方网网友认为,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天价频出,亿元拍品更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着这股热潮的却是鉴定队伍鱼龙混杂,导致鉴定证书满天飞,制售赝品的不法分子有恃无恐,广大收藏爱好者深受其害,艺术品鉴 定 市 场 正 在 遭 遇 “ 信 任 危机”。相比这些为了骗取鉴定费的假“专家”,那些在收藏市场上具有一定威望的真专家所做出的评估,其危害更大。特别是随着艺术品基金、艺术品信托、艺术品理财产品等纷纷出现在拍卖市场上,艺术品金融化已经成为了市场的趋势。而艺术品市场的鉴定乱象无疑将威胁到金融安全。除了骗贷之外,对于金融化的艺术品进行虚假鉴定,无疑将使每一位投资者都面临投资风险。

  规范市场,法律不能缺席

  网民“hxl1964”说,专家、泰斗名声大,担责少,制度漏洞不堵,奇事怪事焉能不层出不穷?

  东方网网友认为,“过程不太合规矩”,一位参与了“金缕玉衣 ” 鉴 定 的 专 家 对 之 “ 轻 描 淡写”,因为他们的鉴定并没有法律效力,因而也不会承担法律责任。目前,我国没有专门规范鉴定市场的法律法规,也没有专门监管鉴定市场的行政部门,这无疑是导致鉴定市场乱象的重要原因。要真正改变当前艺术品鉴定的乱象,法律不能缺席。建议出台一部艺术品鉴定方面的法规,有了相关法规,由谁来鉴定、什么是赝品、什么是真品,才能有明确的依据,老百姓、收藏者才能不上当。

  也有网友认为,其实鉴定和评估是两个业务,鉴定决定的是真假,评估师在此基础上估价。这些本来是做鉴定的专家,似乎也没给出一个估价的标准和算法,就凭一两个人随口提出的价格就给出 评 估 价 , 本 身 就 越 了 界 。 因此,对艺术品鉴定进行某种规范或 许 就 成 为 必 然 的 选 择 — 比如,至少可以规定,鉴定专家应该对自己的鉴定结果负责,如果他无法肯定,也要在鉴定报告上声明此报告不得作为所谓向银行质押、贷款的凭证之类。

  (记者 于璐 整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