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证书失信怎么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6日 08:05 北京日报

  一纸鉴定证书究竟能值多少钱?

  蔡根荣“金缕玉衣”骗贷案曝光前,恐怕谁也想不到竟会过亿元,而成本却只有一顿饭、五个专家、几十万元,外加一些零散玉片。有关文物鉴定专家兜售鉴定证书的传说早有耳闻,只不过参与鉴定的专家名声没有这次这么大、这么集中、这么肆意妄为而已。

  一位历史名人信札收藏家曾告诉我一桩他亲身经历的逸事:有次与京城某博物馆书画鉴定家同赴外地参加活动。头顶赫赫大名外,这位专家还背了满满一包空白鉴定证书。有同行看不过眼,找空儿设了一个局,拿出一幅伪作请那位老哥掌眼,岂料大获好评:“开门的,大开门的!”出丑不说,在得知被戏弄后,他竟然毫无愧色,却痛心疾首道:“没想到他们会合起伙儿来骗我。”正是这位“官窑级”的专家,多年前就遭到部分拍卖公司的封杀,凡经过他鉴定为真品的书画一律不收,生怕因此惹上拍假官司。

  古玩圈里有句话:活古董,死证书。有意思的是,尽管收藏者对各种级别的文物鉴定专家评价不一,但对于他们开具的鉴定证书却倍加看重。它可以让卖家更加理直气壮,买家更加放心无忧。这就是为什么“金缕玉衣”骗贷案发生后,有那么多的人倒吸一口凉气。时至今日,究竟有多少属于“真证书、假鉴定”的东西变成了某些文物鉴定专家的捞钱工具,难以说清。收藏有风险,证书需小心。这句不乏调侃的话可谓当今文物鉴定专家涉伪现象的另一种诠释,鉴定证书失信,收藏者怎么办,成了时下最引人关心的问题。

  说到鉴定证书,除了专家个人签字署名的文字版本外,还有艺术品拍卖公司上拍图录中的拍品,同样不断涌现出以假当真的乱象。尽管有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已经开始尝试推出“保真”拍卖,但无论如何信誓旦旦,赝品照样混迹其中。为什么?我曾向挂名在京城某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一位老专家打探,得到的答复令人啼笑皆非,原来负责掌眼的“专家”绝大多数竟是本公司普通员工,一家拍卖公司艺术品部主管甚至对我明言:“每一幅拍品都请专家看,那得花多少钱啊!”对于艺术品拍卖公司而言,聘请个把鉴定专家纯属借名惑众当“幌子”,说起来那位老专家苦笑一声:“他们能自己看的就自己看了,只有少数估价过高怕出大问题的才拿来让我看看。”如此内幕,一般在拍卖会上举牌的收藏者绝难想象。有明白过来的说,照这样玩下去,与其花钱买鉴定证书,还不如花钱学知识,提高自己识宝辨伪的能力,否则,听人家的话花自己的钱打眼了还没地方说理儿。

  事实上,作为我国司法鉴定评估及甄别美术馆、展览馆等文博机构收藏品的重要手段,来自文物鉴定专家开具的鉴定证书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认为目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国家性的相关法规,对文物鉴定专家“走穴”现象,尚无规范职务、职称行为的制约措施,使得一些原本法律意识淡薄的文物鉴定专家愈发无拘无束,更谈不上端正职业操守了。在这一点上,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的专家们要自觉得多,没有人会想到“走穴”,哪个胆敢走上一次就永远别再想回来。二是“专家门”引发的信用危机一再暴露出鉴定证书泛滥的严重后果,既加重了艺术品投资者的盲从心理,又削弱了收藏大众自我提高的锻炼机会,进而影响到艺术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扩张已经引起全世界关注,中国传统的盛世兴藏理念被美国《纽约时报》加以报道,那么,我们的收藏者究竟应该如何以新的收藏眼光看待盛世兴藏的“兴”,并能保持一种健康的玩物藏史与艺术品投资心态;我们的管理层在用文化促收藏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坚持正确引导和建立必要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对有高级专业职称并担任过公职的文物鉴定专家实行登记管理制度,规范文物鉴定专家的职业操守;对重要文物的鉴定结论要建立登记制度,实行问责制;对鉴定结果明显失误并造成经济损失的要做出赔偿等。此外,鉴于艺术品抵押已经进入金融行业实操阶段,银行方面应该尽快设立自己的专用文物鉴定专家和艺术品投资顾问,避免因“走穴”专家而导致的不负责任行为,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要让失信的“鉴定证书”重归正道,除了立规正人之外,还应大力破除对鉴定专家的迷信,使更多的收藏爱好者从“不信专家会让售假者骗,听信专家又怕被专家骗”的心理怪圈中彻底脱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