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出口转内销 鉴定请抛开标型器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9日 02:27 大江南收藏

  鉴定风波

  中国文物“出口转内销” 文物鉴定请抛开“标型器”

  李小云波

  文物鉴定的水有多深?9月上旬的热点新闻“金缕玉衣骗贷案”,再度泛起波澜的杭州“壶王”事件,让人感知一二。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玉衣,就被几个专家“评估”为24亿元;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

  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黑心洗钱,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时空,跨朝跨代。此虽鉴定队伍中丛生的乱象之一,却足使千百万收藏者的心灵大感伤害和困惑,“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我们还要不要鉴定?”“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文物鉴定 不“真”就“假” 我们期待“有待研究”

  不论什么场合,尤其在台上,众人屏气凝神张望着执鉴者对上手藏品会给个什么样的说法,但不真、就假(“仿品”、“赝品”、“臆造品”)。谁听说过“有待研究”之类的话吗?这岂不意味着收藏界天文数字或繁星般的中国文物,几个、十几百把个鉴定家们就能一抹不梗手地“通吃”了?有多少都统统逐一分分钟搞定?不假、就真,多么的神乎!然而,今年初才被发觉,某些曾不被认可的文物一跑出去,很快被国外专家搞定,拍出天价,国人惊诧!国内照样有“高人”说“身份不明”。专家怎么了?!

  《大量珍品流失海外,仿品赝品充斥国内》的文章说,中国文物大量流失都曾经历如下过程:在中国出土,不被认可,遂流出去;海外被认可,再天价买回;没有被认可的,继续流出……更加令人慨然的是不少“身份不明”的珍品出境后“登堂入室”进入了外国博物馆。难怪某专门收购中国文物的洋人说,中国这样下去,“OK”!这令“众多文物专家、民间藏家和爱国人士惊呼当前中国文物‘出口转内销’是咄咄怪事”。

  按图索骥 对比鉴定 惯用官方藏品作“标型器”

  用一位85岁的孙老先生的话说:“因为用20世纪50年代标准来衡量新出土的器物,导致错判的并不在少数。”这话说得岂不已够明白了?似乎在说执鉴者惯用官方博物馆的藏品作“标型器”,将它们烂熟于心地储存在脑海里,按图索骥或瓜瓢比葫芦地实施对比鉴定。而对新面孔文物,根本不以历史文化含量的思维去严谨对待和加以考证。

  如对陶瓷的器型、胎釉、彩料、纹饰、款识等,官方藏馆里的东西是什么样,被鉴物就该像它什么样。古时张三、王二的被官方收藏了下来,同窑匠师赵、李、郑、吴、陈、黄的作品还在民间或刚出土发现,比鉴有差异就不被认可;元代景德镇数十、百十户生产的元青花,五六十年里似乎家家都画一个样式的龙,公龙的头毛对不上母龙的毛就很可能不被认可了;市场上那些土锈斑斑的杯、盘、碗、碟上,清一色从成窑飞出的一批批土里吧叽的黑尾公鸡,对不上官方的成窑鸡纹器就可能也不被认可,因为专家学者说“景德镇黑彩始于康熙”;官方博物馆藏品里没有成化官窑的大器,收藏界就断定“成化无大器”之说等等。

  相当部分鉴定者惯常以官方藏品“以偏概全”实施对比鉴定,早已是行业的“通病”。以为官方博物馆将历代的陶瓷都囊刮尽了,民间不会再有什么东西似的,固见深深。民间一有真品到来,连认都不敢认了。

  文物丰富 今非昔比 鉴家对民间藏量估计滞后30年

  其实当今收藏界的文物极为丰富,早今非昔比。实际上某些鉴定者面临丰富文物的态势,恐已摸不着头脑,心里都是蒙的。韩国首尔一家红山文化中国陶瓷博物馆,今年初不就在《收藏界》刊登广告宣称,正展示的红山文化玉器就500多个,宋、元、明、清陶瓷200多个,并声称是中国专家极力推荐的吗?2011年6月19日《大江南收藏》A02版报道湖北武汉一乔姓藏家收藏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就达一千多件,“量多质优,国内罕见”,有小至拇指盖的把玩件,有大至七八十厘米高的“太阳神”。全世界的红山文化玉器只有300多件,早都是老皇历了。鉴家对当今文物藏品资源早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了。

  鉴家们太低估了文物在民间的藏量,至少滞后了30年。有些鉴定家很少接触市场,即使经常遛摊,对有些文物是不一定认得的,因为官方藏馆里本就没它们可对照的半点影子。其实,某些不被认可的文物正在民间最大的博物馆里。

  我国文物艺术品鉴赏与收藏真正上路的时间并不长。中国数千年历史,文物博大精深,一些鉴定者敢说自己不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干得越久,胆子越小” 对“新文物”不认可难具公信力

  《收藏界》主编董凡先生曾说,我听到很多业内资深专家都表示过:“这行干久了,越干胆子越小,越干越知道水深不可测,几十年下来,反而觉得自己回到了入门水平。”连很多资深专家都知道当今极为丰富的文物在出现,始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说了个大实话、大真话。

  前不久,民间“寻宝”活动走进某城市,一专家上手了件看似有些老气的青瓷,翻来侧去,琢磨来去,拿在手上对旁坐的另一位专家说:“我们馆里都没有。”对方相视无言时那东西已递还给了持宝人。看看!这是不是什么都拿馆藏品来比?

  通常不被认可的文物,往往是官方藏馆里见不到的,权威出版物的图录或文字里同样也没有它们的蛛丝马迹。以“样本”比对,循规蹈矩的鉴定模式似乎就是我们一直走着的路,一直坚守着这“以偏概全”的陈见怎么能行?新面孔文物出现得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如果对某些突如其来的文物把握不了,就不予认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地“顾面子”忽悠群众,是难具公信力的。

  “鉴定文物 十大“潜规则” “盲信盲从”将珍品弃之国门外

  当今收藏界大量文物得不到执掌鉴定权者认可的“潜规则”有十:一是官方博物馆藏品中没有的,不认可;二是官方考古机构从未发现过的,不认可;三是陶瓷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的,不认可;四是文献虽有记载,但叙述不详的,不认可;五是与官方藏品似像非像,款识、色彩、纹饰等稍相差异,把握不了的,不认可;六是藏品来历不清或“身份不明”的,不认可;七是权威出版物里已“界定”或“断定”没有的,不认可;八是权威鉴定机构认知不了的,不认可;九是时下当红鉴定家或名人“新发现”某类器物的制作工艺“前无古人可为的”,不认可;十是一般藏家论证是文物,与权威专家“观点”相悖的,不认可。

  历史遗存下来的器物,一在世上,二在土里、水里,各时期各朝代的各品种的器物都千模万样,谁都不可能尽收眼底一览无遗。历史存在着许多未知的东西,凡个人猜测、推测等主观臆断某品种器物没这、没那,都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这类“断定”由于出自权威出版物,一旦被相当数量的鉴家不加分析即视如“皇天铁券”,必就轻言将文物给误判了。

  文物总是需要鉴定的,如果鉴家盲目恪守所谓的“断定”,许多与之相悖的珍品文物怎能显露尊容?对本土之珍如弃儿般不与相认,国无容身之地,它们没了价值体现,咋不外流去捞回点血本?当务之急是给尚未被鉴定者们认可,而流散在民间或部分已流失国外,仍有相当数量倍受国内藏家们呵护的一些珍品文物正名。如果执掌鉴定权者对一些权威“断定”或“论断”盲信盲从,再不警醒,许多珍品必将被摒弃在文物之外!

  鉴定专家不能被钱熏黑了心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原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近日在接受《大江南收藏》专访时曾指出,五千年的东西确实太多了,猛一个东西冒出来,你要人家一眼看出是哪个朝代的,这也太难为人家了。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个人为的问题和一个水平不够的问题。

  有的人确实是认识水平不到位。但有的鉴定专家,却是心被钱熏黑了,故意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现在我看到一些证书,有些所谓的专家跟人家讲,这件东西怎么好怎么好,然后是哪一个朝代的真品,估价1000万、1500万……然后收取人家一定比例的费用。你说1500万,按1%提成是多少钱?我觉得这样的做法不是我们所能够接受的东西。我不提倡这些做法。”

  “我非常推崇一个人,叫耿宝昌,这位老先生是中国古陶瓷界的泰斗,看陶瓷绝对权威。他从来不给私人看,从来不收取别人的费用。我不反对专家在鉴定过程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也是知识产权,是一种生活来源,专家也要生存,退休工资很微薄,但是不能被钱把心熏黑了。”

  手中有藏品需要鉴定的藏友该怎样辨别出真正有水平的鉴定专家,尽可能地避免上当受骗?徐湖平表示,现在有的专家什么都能看,书画也能看、玉器也能看、瓷器也能看,通才!比如医院的医生,这是个大概念,但你不能让内科主任去给病人接骨头,术有专攻。所以,当你碰到这种“通才”,什么都能看的,你要打个问号。要是碰到什么朝代都能看的,也要打个问号。

  【专家点评】

  当文物鉴定专家必须冒风险

  法制社会没有“免罪金牌”一说

  长期以来,专家似乎是旱涝保收的一种身份。凡事说对了、做对了自然能够保身份、提身价,搞砸了的话,“失误”、“走眼”便可解决一切问题。近来多闻艺术品收藏市场上一些专家“猫腻”多多却毫发无损甚至收益猛增。怪不得世界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总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主任王文祥放此豪言:“我们没有风险啊,因为黄金有价玉无价。”

  大家都知道,医生出了医疗事故死了人,不能说医生是故意杀人。可是,如果医生事先明白自己的操作必然致人死命还故意为之,那么此医生就是故意杀人。同理,专家一时走眼看错了文物,不能说专家就是造假。但是专家明知东西是假却还帮物主正名且收下了巨额好处费,那么专家不是造假是什么?物主拿着正了名的假货去诈骗且得逞,那专家不是帮凶是什么?

  商人谢根荣骗贷案近日正在进行二审。法院查明,谢根荣凭借两件“金缕玉衣”取得银行信任,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金缕玉衣”系伪造而成,伪造文物后,谢根荣出钱请原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等5位专家估价,而专家仅“隔着玻璃看了看”就给出24亿元估价。

  这里不再列出专家们的名讳,因为媒体已经有了详尽报道。要好好说说的,是如何隔着玻璃看出24亿元估价。尽管现在欺世盗名的假专家满天飞,但是这几位确实是在业内有着响当当名号的,知道鉴定评估的程序,知道汉代“金缕玉衣”的价值和影响力,更知道真货赝品的区别。

  这24亿元的估价,其实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把破玉片串成玉衣的造假人,就是把5位专家和奸商勾结在一起的掮客。专家们不怕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学术地位,并不仅仅是为了几十万元的评估费,也不是没想到奸商会据此行骗。专家们为人失去了最起码的准则,更主要还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做法没有风险。

  这件事情之所以被摆在了明面上,是因为银行实在扛不住几亿元的亏空。而一部分专家们不负责任、不顾良心、破坏市场秩序的言行给市场、给社会环境究竟带来了多大的负面影响,真的是难以估算。法制社会,没有免罪金牌一说。虽然黄金有价玉无价,但法律不能没有准绳。奸商诈骗,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那么,为奸商提供“作案工具”的著名专家们,是不是也不能逃脱帮凶的罪名?在受到舆论谴责之余,他们更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专家必须有风险,不然,整个社会将会被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行,甚至是恶意的骗局所左右,其危害程度难以想象。侯江

  【相关链接】

  鉴宝专家 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作为一种影响甚广的科学实证性活动,民间文物等艺术品鉴定亟待法律规范,诸如鉴定的性质、鉴定人及鉴定机构的资格、鉴定的程序、鉴定的法律责任、鉴定的监管等,都需要进行立法补缺。只有将文物等艺术品鉴定上升到政府层面监管,只有确立其必要的规则屏障,才能确保鉴定专家的良心不被迷惑,才能使文物等艺术品鉴定市场的秩序不被扰乱,才能有效遏制大规模的造假行为。

  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规定,来有效地规范文物等艺术品市场的鉴定乱象。我国刑法中就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规定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及其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可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另外,如果鉴定专家在明知对方利用自己的鉴定从事欺诈销售或拍卖等行为,还坚持为其提供虚假鉴定证书的,视为共同犯罪,对其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文物鉴定 自律和监管均有欠缺

  艺术品市场混乱,专家鉴定不靠谱,除了缺乏成熟的行业自律以外,法律规范与监管缺失也难辞其咎。在发达国家,艺术品鉴定市场有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进行约束和规范,鉴定师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将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例如在欧洲,鉴定师需为鉴定行为承担风险后果,一旦认定存在欺诈将受到严惩,造假者甚至因此一贫如洗。

  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均对民间的文物鉴定几乎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因此,有人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无法律管、无机构管的状态。也就是说鉴定者无需对鉴定行为负责,也不需要承担风险。正是因为这种规则的缺失,形成了当前文物鉴定无门槛、无标准、无责任的状况,使得民间文物鉴定人员良莠不齐。

  台北故宫 不得私下鉴定民间文物

  “不私下为民间文物做鉴定、估价,这是一个国际博物馆界的基本伦理。”台北故宫博物院登录保存处处长嵇若昕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台北故宫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有,一经发现,我们有明确法律和规章,将按照台湾有关公务员的相关法律等进行处罚、记过以至免职。”

  2004年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新版)规定,“对其他物品进行估值,只能是应其他博物馆、法律赔偿、政府或其他主管公共权力组织的正式要求”。

  据了解,台北故宫的研究人员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为民间人士所携带的“宝贝”提供咨询服务,但前提是:免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