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难以把握的收藏标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3日 08:50 经济观察报 微博

  丁之方

  近十年来,国内表迷越来越多地了解了国际同好们约定俗成的市场行情,但如何正确评判各种来自海外的信息却仍把握不定。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发生在1997年的上海国际钟表展上:有位本地的收藏家带来了一只产于18世纪的法国无名小厂金壳怀表,请我帮他估个价。该表外壳呈古老的心形,工字轮加朝天摆,保存状态一般,但确实没有经过大修,尚能正常行走,于是尽量高估其价值,开出3000美元。没想到这位藏家竟像是被人诈了钱似的生气,拿出一份国内出版的小报理直气壮地说,海外某拍卖行刚刚拍卖成交过一只类似的怀表,价钱超过了6000美元。于是立即请教两位来自瑞士的行家,日内瓦的钟表评论家帕斯卡·布朗特估价2500美元,而让·拉莎尔的老板兼珠宝钟表鉴赏家伊恩·肖只开出了2000美元。看着那位藏家一脸郁闷的样子,忍不住向他解释说,这只表虽然有二百多年以上的历史,但并非出于名家之手,在欧洲很容易找到类似的货色。至于那些在大拍卖行里成交的古董表则往往有照片上看不出的妙处,仔细研读一下它们的文字说明可以发掘出许多有趣的背景资料。退一步说,即使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大拍卖行的信誉与服务也必然成为开出高价的卖点,藏家私下的交易与一般的小二手店叫价比SOTHEBY’S、CHRISTIE’S低一半甚至是六七成也是极为常见的事。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不少人还是没有想清楚这些并不复杂的道理。一位开古董表店的朋友特别热衷于收集各种有关拍卖的图片、价格资料,如今还经常上网了解行情,依据这些为自己店里的货物标价。通常,他会按照“国际价格”的80%定价,再让人还去一些价钱,生意开始居然做得很好,那些来上海旅游的海外客人尤其愿意买他开价不高的小东西。不过,最近他的货开始向高品质发展,价格也屡屡过万,老顾客纷纷抱怨他涨幅太大,成交马上清淡。究其原因,显然是他与“国际接轨”的定价有关。对见惯高价好货的海外藏家而言,看到价值偏低但较有特色的东西,掏钱购买除了作为旅游纪念之外,还可以稍补自己藏品所缺,所以不会太斤斤计较。但当价格高过一定限度以后,他们就会很认真地衡量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比较下来的结论大多是——海外的古旧钟表的保存状况好,款式也往往变化多端,价钱虽高但肯定更加物有所值。由此看来,表迷们对于国际行情的理解应该更开阔一点,尤其是价格不能够简单地与国际“快速接轨”,许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知识还有待于加强。

  时移势易,其实这些年来中国表迷的迅速成长已经使得国际著名的手表拍卖机构越来越对这个大市场感兴趣,ANTIQUORUM、CHRISTIE’S等业内巨头已经习惯了国内买家的热情高涨与慷慨大方。不过,对于长久以来习惯了私下买卖的中国手表爱好者,这些公司的共同感觉是最早接触的一批收藏者的眼光与海外各地的藏家没有多大的区别,如今随着更多新人的加入,也渐渐感觉到他们的一些与众不同之处。

  有关拍卖的事其实难以用一篇千字短文涵盖,建议有兴趣的人多参考估价专家给出的低价,或者仔细研究一下那些未成交的案例,从中能够悟出许多道理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