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振清:中国艺术经济新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8日 15:36 新浪收藏 微博

  顾振清(微博)

  当下,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艺术市场体系发展过快,动员资金量过大。无论是文交所、艺术基金、艺术品期货,还是拍卖行、艺术托拉斯、连锁美术馆,各种资本力量纷纷祭出手中法宝,以新生事物的名义抢搭艺术经济的东方快车,高歌猛进。中国艺术市场体系所呈现出多线索、多层次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已与国际艺术市场模式完全不同,它不再拥有借鉴和模仿的对象。中国国情论正在压倒国际接轨论,成为中国式艺术生态在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现场无序发育、野蛮生长的强大催化剂。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场闪现了近一百年来艺术史上难得一见的整体创新态势。

  一直以来,欧美主导了当代艺术的原创。短暂的十多年的历史中,针对威尼斯双年展、泰特和MoMA、苏富比(微博)拍卖行、艺术巴塞尔、古高轩和白立方、ARTFORUM,中国现场出现了上海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保利拍卖行、ARTHK与艺术北京、唐人画廊和长征空间、LEAP。中国艺术生力军不止一次的将海外模式拷贝回来,成功演绎本土化。近年来,发生在北京、香港、新加坡、迪拜现场的一系列艺术事件证明,当代艺术新的全球市场体系正在以亚洲为中心迅速建构起来。其中的亮点无疑是北京和香港。北京在大中华区的文化权重性世人皆知,但这种文化权重性却是双刃剑,利弊俱在。然而,香港却汇聚了全球艺术产业链的各种优质资源,古根海姆、古高轩、ARTHK、苏富比和佳士得等行业巨头纷纷强化与亚洲资本的磨合,试图打造一个迥异于欧美语境和价值观的真正的亚洲新兴艺术市场。中国艺术现场的操盘手们在不断朝圣泰特和MoMA、瞻仰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参拜艺术巴塞尔和艺术佛利兹、取经纽约和伦敦一线画廊达十数年之后,显然对欧美固执自负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失去了原有兴趣和耐心。他们一直企图另起炉灶,他们首选的风水宝地还是权重的北京和国际自由港香港。然而亚洲各国模式之间,就算中国和日韩之间,却没有什么可借鉴性。日韩对欧美体制更多的是模仿、追随和修正,中国则着眼于借鉴欧美模式后的转换和自主创新。这种中国艺术体制的变革正在日新月异地演进,从而组装或发酵出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事实上,正如美术馆商业化在中国已经狂欢式地发展了七八年,不仅产生了一个以民营美术馆为中心的艺术资产管理托拉斯的产业链,而且迅速诞生了今日美术馆集团、民生现代艺术馆集团等行业巨头式的样板。它们的发展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但是其风险与希望共存的前景,毕竟策动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提升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能见度。相比较而言,欧美美术馆一向拒绝商业化。除了古根海姆模式以外,鸥美在美术馆商业化问题上的争论由来已久,体制创新也存在着价值观上的障碍。泡沫经济之后,日本的艺术产业链较封闭,艺术运营系统和市场终端的统一定制也许也限制了艺术的自由成长。中国艺术体制激情创新的长尾效应,已经孵化出不少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盈利性的自身存活机制。   

  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是投资主导收藏和消费,是二级市场主导一级市场。这种逆反式的体制创新和市场创新也许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怪胎,但它却与中国本土文化环境、生活形态的更纠结、更密切相关。中国艺术市场体系与以画廊为主导的传统欧美艺术市场迥异的发展态势,似乎难以打造全球标准化的产业链。但是,中国艺术市场体系却可能拥有商业模式创新的巨大潜力。可以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艺术品和艺术产业的投资热度在中国仍将不断升温。但是,对于艺术创业者而言,以艺术为精神标杆盘活地产和资金,甚至上市融资,都只意味着成功的第一步。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