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节目一地鸡毛 专家上节目出场费二千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1日 15:36 《艺术品鉴》
邹曼红
穿过我的宝物你的眼。你的眼中金光灿灿,我的心里一片茫然
寻宝鉴宝,是不是宝,鉴了知道。
随着艺术品市场大热,民间收藏兴起,寻宝鉴宝类栏目风起云涌。
自江苏卫视在全国最早推出《家有宝物》之后,算上央视《鉴宝》《寻宝》、北京卫视(微博)《天下收藏》(后更名为《收藏秀》)、湖南卫视(微博)《艺术玩家》等,最多时全国鉴宝栏目达50个。
藏友抱着自己的宝物纷至沓来,无外乎是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看到收藏市场火爆,藏品能卖大价钱,开始投资收藏品,期盼其升值;二是家里有些老东西,看了一些鉴宝、寻宝的节目有了些粗浅的认知,拿来请专家掌眼,说不定会“一夜暴富”;三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开始收集中意的藏品,边学习,边淘宝。
于是乎,这边厢是理财难:存银行亏,入股市赔,投房市险;那边厢是藏市火:收藏火,拍卖火,寻宝鉴宝电视节目火。这能不让手里差钱的、不差钱的民众趋之若鹜么?
也正因此,一些寻宝鉴宝专家们纷纷从后厢房里走向台前,成为电视节目上的主角,有的专家更是成了拥有万千粉丝的藏界明星。
乱花渐欲迷人眼,殊不知这水有多深。
鉴宝节目的“小盛不衰”,必定有其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据了解,行内一个小有名气的鉴宝专家参加商业鉴宝的出场费高达一万元以上,机票食宿还都要“五星标准”伺候。而上电视节目鉴宝,每场收入也不可小觑,少则两千,高则五六千不等,更不用说一些大手笔的收藏节目,费用更是令人眼晕。
据悉,一般鉴宝类节目录制起来并不费力,一个下午加晚上可以录制两三场,即便按每场2000元酬劳计算,专家们的月收入已经很是可观,而有些专家还到处走穴捞钱。
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鉴宝栏目的专家和送宝观众进行勾结,将赝品说成真迹,再通过电视平台,将这种作假效果放大,以蒙骗看重电视公信力的藏家。实可谓台前鉴宝娓娓道来,台后银子纷纷落袋。一些电视台选专家,更是注重专家的表现力以及现场与观众的互动能力,其鉴宝水平和道德修养却放在其次了。甚至有专家为了打响知名度,不惜倒贴钱上鉴宝栏目。
央视《鉴宝》节目中就曾出现由专家鉴定为真品的吴作人《牧牛图》,后经由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法人代表、吴作人先生的女婿商玉生鉴定为伪作,引起社会哗然,令电视鉴宝专家的权威性备受质疑。
鉴宝名家、央视《寻宝》节目鉴宝嘉宾毛晓沪近日因涉嫌造假,被告上法庭。目前,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已正式受理此案。
你看看,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电视节目娱乐观众本也是无可厚非,但收藏类对专业的要求非常严苛,作为大众媒体,面对的是广大求知若渴的藏友和电视观众,如果只为赢得观众眼球大搞娱乐盛宴,而忽视一个媒体应有的正确导向,那么将一个传媒的文化传播和社会责任放在了哪里?
一个文博专家,在观众眼中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如果眼中只有金子没有标尺,把一个藏家的职业道德扔到一边,甚至丧失良知,岂不成了披着专家外衣,流着“功利”血液的混混儿,来扰乱藏界一锅汤?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收藏虽是民间行为,也不能因寻宝鉴宝的“一地鸡毛”,坏了民众对媒体和专家的信任、坏了藏界的行规,此类现象亟待引起行业监督部门重视。
近日,陕西省文物局就一纸规定,叫停了省内文物系统干部职工参加寻宝鉴宝节目。该规定要求,陕西省各市、县文物行政部门严格约束本系统员工不迎合、不参与“鉴宝”、“寻宝”类节目。
如果眼力代替了鉴别力,演技派代替了学术派,专家的有形之手代替了市场的无形之手,“寻宝鉴宝”会将收藏市场引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