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民教授的课间话语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3日 21:23 新浪收藏 微博
高等美术院校的中国画学科是以传统绘画为基础,并增设了素描、色彩和现代绘画的其他元素而成的混合性教学模式,历来备受争议。有争议并不可怕,只要能有效地将这些混合因素融人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里,就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教学基本沿用了传统的程式化教学方式。多年来有所增设,但意义不大,实践证明程式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
临摹课的教材大都选用《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富春山居图》、《庐山高》等历代经典绘画,临摹时间大约一年。
通过较长时间的临摹,可以了解和掌握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绘画技法。如《溪山行旅图》的用笔节奏,《早春图》的水墨变化,《万壑松风》的皴法演变,《富春山居图》的材质运用等。
以“笔墨”为体系的传统绘画,是我们传承的重要课题。“笔墨”是绘画的载体,也是母语,它有极高审美价值,“笔墨”已成为艺术家共享的集体概念。具体的临摹要求是要多用中锋,主物体用线要沉稳中见流畅,变化中求统一。注意墨色与水分的关系,淡的部分也要用笔墨画出它的层次,尽量少染。
通过临摹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写生的宗旨是感悟生活,致美其中。
写生是国画教学中的主要课目,目标十分明确,坚持写生是为了在创作中观照生活。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和热诚,艺术的生命力必然会丧失。写生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审美视角,把物体转换为线条来描绘,多画结构,多用线,不怕难看,画得多就会好起来。用笔不宜太快,分清主次,边画边感受,快慢是依据自己的感受来调节的。画面要有纵深,要有空间,不能太平面化。画面灰了不要急,放在最后来调整,把黑的部分加重,灰的部分就会亮起来。画到七八分就停,不可过分追求完美。前后要拉开距离,前面暗,后面则亮,反之亦然。画中物体相互交融,不能有分割感。尽量少染,多皴擦,求空灵感,“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就是这个道理。空间是有厚度的,虚虚实实才有意趣。 用线长是为了顺畅,用线短是为了节奏,没有变化就没有感染力。墨色是调出来的,调好后吸掉多余水分,亦浓亦淡,生动自然。面对繁杂的事物时,不要把技法摆在第一位,观察细致,重组有力,几分感受,几分真实。物体不能相互孤立,要相互照应,达到统一。黑白反差不能太大,要有灰面来过渡。画的前期不怕花,就怕死;画的后期不怕死,就怕花,重在对境界的表达。画速写要多多益善,每年至少画两本。山水画的速写与人物画不同,山水画的对象相对稳定,人物的对象不断移动。山水画的速写宁慢勿快,边画边观察。每天画完时要有记录,有了速写日记,将受益无穷。
建筑与树相互重叠时,要相互避让,谁先谁后,看画面的需要,建筑物最忌缺边少角。 树要先画主干和主枝,留意树的姿态,小枝穿插要疏密得当,要适当强化中枝。树的用线要长些,注意枝的走向,要有层次,要有组合。
山水画主要是由山和树组成的,要多画些树木、山石,对不同地域的生态特性加以了解。画面要有中心点,其他可以放松一些。
构图要做到“胸有成竹”,物体的相互布局精心安排,大胆裁减,着意空间。山要从形体着眼,弄清主要结构。画时要强化结构线,结构线不宜过多变化,皴擦是为了体积,要依势而行。山顶的小树,草类不要强求,可用干笔皴擦出感觉即可。在厚度和空间感上多下功夫。近景画质感,中景画动态,远景画感觉。
选景极为重要,不是什么都可以画,有选择才有重点,少加多减才能做到“以一当十”。近景重质感,中景重动势,远景重感觉。中景的树最有动态,中景的山最有形体,中景的建筑物最有组合,所以山水画多把中景作为重占、来画。画面难处理的地方可以先留空,考虑成熟再画上去。写生时不要被客观事物牵着走,要主动。物体不能转换为线时就不能进入画面。创作与写生不同。一个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行为,一个是对生活实体的真实记录;一个是
以艺术为本质的创造美,一个是以实体为特征的象征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的“创境”和“写境”就有严格的区别。创新是对常规而言的,要多些逆向思维,要少些顺向思维。
审美意识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创作能在较高的审美层面进行时,其创造力会消解技法的不足。另辟蹊径才会有个性化的艺术,才会有风格的确立。
当创作定稿后就要死心眼,不要变来变去,要敢于重复,要有冲动和表现欲望,艺术的成功就在其中。日常习作要敢于“涂鸦”,胆子要大,在有意无意中获得快感,中国画往往是意在笔后,而不全是意在笔先。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愈强烈就会愈有感染力,艺术形式愈新颖就愈有艺术价值。大的画要学会制作,以弥补技法的不足,历代的大家们都会“做”。上色时先打好底色,再调好色相,依据画面的境界,或偏冷,或偏暖,一笔笔上,不要平铺,不完整时再通染。色度与墨度的关系:色一般不超过墨,淡处也要有墨色。颜色只能作为墨色的补充。如果墨色特佳时就可舍去上色,“墨分五色”也体现了中国画的单纯美。
现代国画使用的材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就是宣纸也不同以往,要敢于采用新材料、新的画法。
艺术创作最怕模棱两可,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缺乏定位是最不可取的。不要毫无目的地练笔,下笔就要有所求。养成良好的习惯进步就快。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绘画中的点、线、面,如音乐的音符。线如旋律,点如打击乐,面如乐谱。好的画有乐感,会能动地转化为视觉音符。
常规就是平庸,异想才是动力,理智会使人判断,如何掌握全在修养。
没有感情的冲动就没有艺术,艺术教育重视“情商”,感情是不能嫁接的。
中国画的核心是笔、墨、意、韵,不同的感悟产生不同的个性,艺术风格乜源于个性化的理解,探索的意义在于突破。
“笔墨”不是万能的,任何艺术都有它的缺陷,不要作横向比较。
艺术的个性化就是构建自我,要保持一种“常态性”。
书法与绘画的审美是一致的,要相互借鉴,画家要练好字,多写些帖,少写些碑。因为帖是艺术,碑是文字。
学习绘画也要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要有良知和道义。艺术要建立在对人生的终极关怀上,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过早的功利观是要不得的。
现代的中国画是个全新的概念,审美意识有着显明的时代烙印。
形式和语言是绘画的灵魂,画好一张画可以靠一时的聪明和灵感,一辈子画得好要靠学问和修养。
矛盾是观念与观念的冲突,学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多元是一个民族高度文明的体现,也是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
平时讲得很多,对不同的观点希望同学们共同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