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影像记忆如何安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06日 07:32 东方早报

  顾铮 

  日前,应邀担任上海音像资料馆的顾问。上海音像资料馆的主要任务是收藏有关上海的电影电视资料。这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视觉记忆保存而言,是件大好事。

  人的记忆,通过身体感官,尤其是眼睛,保存了大量提供记忆的视觉材料。而城市也有保存其记忆的“眼睛”这个器官,那是起源于照相机的,包括了照相机、电影摄影机与摄像机在内的各种图像记录手段。如此说来,上海,在拥有了保存电影、电视资料的上海音像资料馆之外,还需要一个保存照片这么一种平面影像资料的所在。

  历史地看,作为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的“先驱”,上海走向国际大都会的步伐,其实与摄影术的发展与兴盛始终保持同步。满足市民身份要求的发达的照相馆产业,提供充分视觉信息的报纸与摄影画报,以及市民自藏的私人家庭影像,都有摄影的贡献与功劳在。处于现代性漩涡之中的上海,也走出了许多中国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丁悚、郎静山、金石声、庄学本、张才、沙飞、吴印咸、叶浅予等人,则都以各自不同的观看角度与视觉风格,编织起一部内容丰富的上海视觉记忆史。除了中国人之外,居住在中国或上海的许多外国人,也有参与到制造上海视觉记忆的活动中来。而出自各人之手的、出于各种不同目的而拍摄的各种各样的上海照片,最终都承载起了一个城市兴衰变迁的视觉记忆,成为上海市民、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问题是,如此丰富的上海视觉记忆,其安身之处何在?举凡世界级大都市,其文化设施配备中,总有摄影的一席之地。而且,城市越大,其文化机制中就越是有摄影的份。因为,摄影与生俱来的(“天生”)就是都市的记录手段。而城市各相,在照相机镜头里天生就“上照”。个人以为,现代文化创造中,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约只有城市。城市,只有城市,才是现代文化创造的动力机制。一个真正的大都市,其文化机构的自发或有意的设置中,摄影是不可能缺席的。现代城市的肌理、脉搏以及人类活动,只有在照相机的观看下才会呈现其复杂性、生动性与丰富性。当然,有意思的城市的妖娆风情,远不是这三“性”可以概括得了的。

  比如,纽约就豪气干云地自称是“摄影的首都”。而且,纽约也并没有只是满足于自封或他封的“摄影的首都”的名号。它在时报广场那里拥有一个名叫“国际摄影中心”的摄影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摄影收藏,甚至还拥有500多张卡帕拍摄的1938年中国影像。另外,大都会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纽约的地标性的重要博物馆,都拥有丰富、独具特色的摄影收藏。显然,纽约这个大都市,不仅拥有与这个城市记忆有关、与这个城市的国际地位相称的大量的摄影资料,而且也拥有与人类记忆有关的丰富的视觉材料。同样的,在巴黎这个摄影的“原乡”,则有雄视世界的“欧洲摄影之家”。而在东京,则有属于公立艺术机构性质的“东京都摄影博物馆”,坐拥28000多件摄影作品与历史文献。可以这么说,摄影博物馆似乎成为了一个大都市是否当得起“大都市”称号的基本配件。“标配”是也。这不是说,有没有摄影博物馆,要成为大都市之间相互攀比的应景之举措。不是的。真正的大都市有足够的自信发展出与自己的历史文化相匹配的文化机构。但是,有一件事可能是铁定的,那就是一个大都市,当它称得起大都市时,它当然地、天生地积蓄了无穷多的影像材料,当然地需要某种机构来担当起收集、呵护与分享的职责。问题是,就看这个城市的主人,市民们,是不是意识到了城市记忆的重要。当然,我不敢说,没有意识到本城应该千方百计地收集、积蓄包括照片在内的影像资料的重要性的市民,就当不起市民的称号。

  据说,上海在谋划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齐的博物馆,这样的雄心与豪气当然值得褒扬。虽然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是体现上海的自信的举动。我倒是觉得,认真地筹划一个盛载了上海视觉记忆的摄影博物馆,可能更像是体现了上海的自信的举动。从上海的文化议事日程看,为了上海的今天与明天,上海有没有可能踏实地、安静地筹备一个安放了、收纳了上海的视觉记忆的摄影博物馆?须知,要了解今日上海的前世今生,有关上海过去的照片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记忆要件。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视觉分析专家)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