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峥和潘璠:艺术没有性别门类之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5日 10:09 外滩画报 微博

  莫干山路艺术园区内,2011年“新星星艺术节”的终审评委顾铮与年轻艺术家潘璠进行了一次谈话。潘璠一直想从摄影中吸取养分,但对于摄影她却只知皮毛。顾铮与知名画家张恩利是挚交,摄影之外,从顾铮对于绘画的解读中,更能看出他对美术史有着深入的研究,观点与方法均不落俗套。

  文:李静

  对于爱好摄影的人而言,知道顾铮并非因为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身份,而是因为读过他犀利独到的摄影评论。在中国内地,顾铮的《观念的街头》、《城市表情:19世纪至21世纪的都市摄影》等十余部摄影专著陪伴着一代年轻摄影师成长。而他策划的各种摄影展,更是展现或发掘了一大批实力派摄影师。

  1980年代中后期,顾铮就已经是民间摄影团体“北河盟”的成员,希望“以谁也不能替代的眼睛,去认识谁都面临的世界”。平日里,顾铮也会随身背着数码相机,随手记录点点滴滴。今年7月,名为“对台戏”的摄影展在广州开幕,展示了顾铮和另外一位人文学者李公明近年在台湾讲学期间拍摄的有关台湾社会生活与人文景观的60多幅照片。在这之前,这批作品就已经在上海莫干山路艺术园区展出。这个巡回展览的成果将汇集成图文并茂的画册,在照片基础上加上更多文字呈现大陆人文学者的台湾观感。

  潘璠是去年“新星星艺术节”的入围艺术家。她的作品一度着力表现女孩的形象,有时是两个女孩依偎着各自落寞,有时是一个女孩似乎陷入童话般的幻境中。潘璠绘画中的女性,有着看似成熟的身体,却潜藏着孩童的心。

  不久前的一个午后,莫干山路艺术园区内,2011年“新星星艺术节”的终审评委顾铮与年轻艺术家潘璠进行了一次谈话。潘璠带来了她最新创作的三幅原作,她告诉顾铮自己计划用一年多的时间去思考、沉淀以寻求转变。从潘璠的新作中,顾铮发现,原本那些女孩的形象退后了,淡化了,甚至消失了,这当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个女性艺术家的阶段性转变。

  顾铮早年先后就读于日本神户大学和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对日本有长达8年的学习经历和深入了解。潘璠1999年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在顾铮的印象中,潘璠就读的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曾经是与东京美术大学并列的顶级公立艺术院校,他与多摩美术大学的多位摄影研究者有过交往。潘璠一直想从摄影中吸取养分,但对于摄影她却只知皮毛,有关摄影方面的基础知识,也只是局限于大学期间课堂上学习的。顾铮与知名画家张恩利是挚交,摄影之外,从顾铮对于绘画的解读中,更能看出他对美术史有着深入的研究,观点与方法均不落俗套。

  在与潘璠进行对话时,顾铮也问过她是否对摄影有兴趣,但这仅仅是一个插曲。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多地从美术史、当今艺术教育与创作环境的角度出发,顾铮想要知道年轻一代艺术家们的真实想法,潘璠则希望从深谙美术史的顾铮那里得到中肯的意见。

  G=顾铮 

  P=潘璠

  P:在欣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时,你比较看重哪些方面?对于年轻艺术家又是有哪些标准?

  G:我主要是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比如把一个艺术家放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谱系里,看他自身有怎样的特点。独特性是解读的角度之一。

  年轻艺术家很难找到自己的坐标。有时候也会对前辈艺术家的手法有所借鉴,我希望看到年轻艺术家在借鉴过程中能有变化和突破。当然,有的年轻艺术家一开始就有自己很强烈的风格,我能感觉到他的企图心、热情和对某个题材特别的兴趣。对艺术家的解读,要把各种角度结合起来比较好。

  P:“新星星艺术节”这个名字就给人很轻松的感觉,而且是非官方的,对艺术家的限制比较少。像您这样的老师做评委,对我们也是一种鼓励。您对这类活动有怎样的态度与看法?

  G:我答应当这个评委,不是说我想要作为权威,享受对于年轻艺术家生杀予夺的权利,或者去确认年轻艺术家的成就。其实,我是为了自己好,我想多看年轻人的作品,对我来说这是个机会。对于艺术家来说,得奖是一种鼓励和肯定,而参与这个活动就同时获得了多元传播的可能性。

  G:你们这代年轻人,影像对你们而言并不陌生,你有没有考虑过在画画的同时,用影像做探索?

  P:我非常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影像不是绘画的替代品,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关联,互为延伸。如果能在影像中找到感觉,这对我的绘画也会有影响。不过到目前为止,我还只有摄影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日本多摩美术大学读书期间,摄影是必修课。我们拍摄自己的作品是,学会怎么样把自己的作品用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

  G:这种方式很好,艺术家要学会用另外一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艺术想法。转换之后或许会有不同的表现力量,转换得不好,还可能削弱。

  P:对,我们上课时不是单纯从技术上掌握怎样给作品拍照,每个人都要上台,要讲自己作品的理念,到底想说什么。

  G:在国外的艺术院校有专门的课程是教给学生如何去推销自己,做作品的推介和自述,还会教给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作品的画廊,怎么样和画廊打交道。

  P:这些课程很有必要,我在走出学校之后发现有很多地方是很欠缺的。画画的人生活很封闭也很内向,需要有了解外界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渠道。

  中国的艺术教育很重视技巧,在国外就要求作品和艺术家的人生和价值观是有关系,艺术家要更多地思考作品和人生的关系。

  G:你比较欣赏哪些艺术家的作品?你的绘画深受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

  P:我喜欢画得比较“松”的作品,她说,荷兰著名女画家玛琳•杜马斯的作品有着令人不安的视觉张力,非常直白与真实。张恩利老师的作品也是我喜欢和学习的对象。最近,我比较喜欢中国古典的东西。

  我不把我的画归入动漫,当然动漫是日本主流的商业表达方式。但在我的绘画里,更倾向于平面型,我希望跟社会、时尚有点关联。接下来的转型,也希望越来越往内走,表达个人的苦思冥想。

  G:你最近的几件作品跟去年参展“新星星艺术节”时的不太一样。你对自己有个警惕性,有的女性艺术家会觉得要把女性的特质,淋漓尽致发挥出来。你不是压抑女性特质,而是不以此为手段,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P:对,我不想有过分女性化的倾向。我以前画的是一个从女孩到女人转变时,一个半大不小的女性的困惑。现在是要营造一个人存在的场景,而不是这个人了,这跟我自己人生的转变有一定的关系。这是一个今年开始的系列,我想有一年半沉淀的时间,不重要的事情会推掉,希望新的系列能够代表我自己。

  G:看你新的作品,感觉好像是画中的人物形象在深处退隐了。

  P:淡化的不是人物,是个人的情感。我不愿意被定位为女性艺术家,不想在作品中过度曝光自己,只是想让大家从作品本身加以判断。在三四年前,我画过玩具系列,之后又有游乐园系列。这些也是我现在创作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逐渐转变,曾经的那个女孩在慢慢长大。

  G:女性艺术家既然做好创作,也要当好母亲和妻子。对于社会的这种“要求”,要怎样转换成一种动力?

  P:女性艺术家面临角色的转变会更多一些,你所说的这些就像在讲我的人生,面对家庭和社会角色的挣扎。这些对于我并不是苦难的事情,而是我要用艺术来表达的东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