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内心深处情感的呼唤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9日 20:30 新浪收藏 微博

  文/王璜生

  艺术家的创作和他个人的主体意识、精神结构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同时,艺术家的生存环境以及在此一环境中形成的生活圈子、活动范围、整个人际关系网络的阶层构成等因素对于一位特定的艺术家的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古典艺术批评更加注意对艺术家作品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和探讨,这种批评方式把焦点集中在艺术家的作品上,艺术家的个人生存隐退于对艺术作品的所有话语的阐述之后,生存真相很容易被作品遮蔽,作品并不能真正地概括一位艺术家的总体生存真相,这容易促使一些以作品为依据的批评话语的失效。当代艺术批评正是对这种方法论的反驳和修正,它极力提倡对艺术家的生存做全方位的观察和研究,从外在各种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入手,通过多种渠道来建立包围艺术家的话语圈,并从中来进行观点的确认和可能性的探讨。这是对应整个社会理想的、民主的、自由的批评姿态。

  对杨培江艺术创作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图式及其内在意义的阐述的话,批评并未能向一种更为纵深的方向发展,并且也会因为图式带来的种种“误读”和对既定的“图式理念”这种习惯批评逻辑的过分依赖而丧失批评话语中的主体,主体的个性被自己扼杀,同时也抹杀了杨培江个人工作不可代替的意义。

  相对于许多艺术家的工作状态来说,杨培江的状态显得很“单纯”,很平静,他似乎没有受到太多的思潮或运动的影响,他像是那位自始自终生活在家乡而写出《瓦尔登湖》的梭罗一样,在回避了各种干扰后回到个人自足的世界,用一种自然的、本质的情怀来面对真实生活中点滴的感悟和不期而至的灵感。他本色地把个人的内心和思想坚韧地表达着,最后在作品中筑建一座个人完整的精神世界,把它作为生活遥远的“镜像”,不计辛劳地往返。

  惠村是杨培江热爱的一个地方,他把个人的艺术创作和惠村紧紧地绑在一起,惠村成为他的精神载体,他把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叠加在这一片潮汕山村的朴素景象之上,不离不弃。杨培江用情绪张扬的笔触和热烈激荡的色彩记录了惠村的兴衰迭变,图像中的故事还原了惠村一段时间的历史。杨培江不是一个置身其外的“讲述者”,而是一个生活于其中的人,他所讲的故事少了伪饰和矫情。杨培江的身影真实地出现在惠村生活的细节之中。

  杨培江的个案放置在注重方法论的今天进行研究,自然有其启发意义,他把艺术和个人生存真实地结合在一起,他让人看到了对待艺术的另一种态度:一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相互的情感的呼唤……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