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的两次毕加索大展看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3日 19:55 东方早报
作者 范钟鸣
上海的毕加索大展将在1月10日闭幕,实话实说,对于我来说,观看毕加索展的内在动力好像比去上海莫干山路看画展还要少些。
一直拖到上周才跑到浦东的世博中国馆。坐在车上,我不禁自问,这是为什么?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在上海图书馆右侧的展览厅曾举办过一次毕加索展览,那时上海稍有好奇心的人都会前去一睹传说中的毕加索原作,一时之间展厅里人头攒动、人挤人根本没办法看清楚绘画作品。我记得好像还有人向毕加索的画上扔墨水瓶,并惊动了警方。学美术的、职业搞美术的、时髦的“懂经”男女、文艺界圈内圈外人士都挤到了不太宽敞的展厅里。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看得懂还是看不懂、享受还是没享受,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看到了!看到了和以往单一的苏联式不同的绘画,看到了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自由绘画,看到了纯个人的“老子天下第一”的霸气绘画,这就足够了!中国油画长期被困在苏联老大哥的模式里不能自拔,经济改革开放的同时,人们也渴望着精神的解放。人们心里的汹涌波涛虽然早已冲破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防波堤,但大家还是苦于没有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这种即将井喷的精神寻求。朦胧派也好,伤痕艺术也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破坏冲动。所有外来的艺术形式都要试一试,只要与苏联的不同就行!毕加索展就是在这样的国情下出现的,毕加索成为人们寻求和吸收外来形式的代表性案例、充当了一个人们释放能量的蒸汽阀。人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挤到毕加索的画前,寻求刺激、希冀叛逆,也逢迎时尚。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展览,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次参观了展览,可我敢肯定,那个1980年代的毕加索展在无数的毕加索展里属于最成功的展览之一。
上周观展那天,出了地铁直奔毕加索展。这次展览主办方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毕加索的好作品,难能可贵的是,展览性质还具有追求学术探讨的倾向。从举办学术讲座和讨论的内容来看,便可以一窥策展人的匠心。他们希望这次的毕加索展不仅为大家提供观赏毕加索名作的机会、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同时还力图通过梳理毕加索艺术生涯和开讲座等形式全面而深入地帮助大家认识和研究毕加索,这是集学术和普及活动于一身的好展览。特别是最后的展厅,展出了毕加索的几张名作作为展览的压轴戏,更为展览画龙点睛。对于我们国人来说,这确实是一次观赏毕加索作品的难得机会。
不过,与那次1980年代轰动一时的展览相比较,这次的展览冷清多了,观众也文雅多了。作品还是毕加索的作品,但展出的时代不同,策展的目的似乎也在变化。上次是要让大家看到,而这次似乎是要让大家看懂。中国三十年来的变化可真大,现在的中国人已经不在乎看得到看不到了,而在乎看什么、怎么看、为什么看了。这个变化是因为它更接近于艺术本来的目的。好的美术作品不仅让人们乐于观赏而不疲,而且还让人们不断回味、体悟、静思。
难能可贵的是,展览全是由民间资本运作的,而据说有关方面也收取了不菲的场租费用。然而展览好像并没有产生轰动效果。当然,无论是谁都希望这个展览能产生一个两全其美、名利双收的理想结果,并非仅限于丰富上海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给人们提供欣赏毕加索的机会等等大目标,至少民间主办方试图摸索出一条不亏本最好还能赚钱的艺术活动运作模式来。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按理说并不是完全无法实现的梦想。但关键在于要有一个长期投入的决心和政府半永久性的慷慨支持。在推动艺术活动的事业中,中国速度和经济模式是不灵的,想要立刻找到收入与产出的平衡点、期待短期内收入多于产出也是不切实际的。娱乐电影、动漫、网游、明星演唱会等等文艺活动领域有可能适应中国速度、或许已找到了有效的运营方法和运作模式。但是在美术领域,我可以断言,无论多大名人名牌名品,任何“立竿见影”式的“善举”展,都会让投资者的算盘冷清。因为艺术是一件与人的精神活动紧密相关的事情,它完全不同于经济、政治乃至科学实验这类能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变化的活动,艺术是人们疲于追求实利活动后稍事休息的场所,是物质与精神失衡后的心灵填充剂,是形而下日常活动中片刻的形而上的反思。
如今的中国,人们虽然已经摆脱了信息的饥渴,却又陷入了时间的饥渴,人们为了赚钱都忙得不亦乐乎。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展览什么?在哪里展?怎样展?展览能否提供人们稍息的时空?如何满足观众的心灵需求?这些当是策展人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至于文化普及、艺术“布道”、提高国民素养等等则首属政府的作为范畴。想当年政府举办的毕加索展览,门票只收0.2元!如今的财政比起那时何止几百几千倍,理应更加慷慨大方、义不容辞地解囊支持和资助民间开展艺术活动,而不是追求“成本快速收回”、“收支平衡”甚或追逐小利。不但民间资本要大气长远,有关方面更应该找回原来的气度!
(作者系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