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梁林故居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31日 08:03 京华时报 微博

  本报特约评论员 魏英杰    北京城多年来痛失多少老建筑,造成多少让人心痛的记忆。这种文化缺失感,短时间内恐怕难以修复。

  围绕北总布胡同24号院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去留问题,这两年来多有争议。一度还传出,该处已被文物部门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谁料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维修性拆除”的命运。如今经过那里,在现代文学史上蜚声一时的“太太客厅”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门楼上几根斑驳红漆的木房梁”,诉说着文化的凄凉。

  记得前年拆迁风声又紧之时,曾呼吁开发商不妨把这处不是文物的文物保护起来。由开发商出面保护,一者,文物部门不用再费心思要不要做文物认定(北京类似建筑数量不少);二者,热爱文物遗址的文人雅士也会乐观其成,至少结果不算太差;三者,将来这里的周边不论建成什么,“梁林故居”都只会提升该处的人文品位,而不是相反。回头想来,这竟是保护“梁林故居”最具操作性的一个办法。惜哉。

  其实这么做花不了开发商多少钱,而拆了“梁林故居”也不会给开发商增加多少利益。只不过,这家开发商需要具备一点人文品位,以及多少具有敬畏文化的意识。所谓文物、故居,意味着失去不可再得。如果有权决定其命运的人能够意识到,随着“梁林故居”的轰然倒下,见证现代文学史上一段佳话的实物建筑也将灰飞烟灭,无论怎样也该有一种疼的感觉吧。遗憾的是,似乎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也不是什么人都有这种历史感。惜哉。

  北京城多年来痛失多少老建筑,造成多少让人心痛的记忆。这种文化缺失感,短时间内恐怕难以修复。近年来,本已原貌不存的“梁林故居”引起这么多争议,却也表明,更多人逐渐意识到,倘若不抓紧文化保护工作,留给后代子孙的文化遗产将越来越少。去年北京启动了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将对沿线文物进行修缮、保护与复建。这可视作文化保护理念回归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按照现如今的文化保护思维和政策,不难预料,梁林故居再挺过两三年,保护而不是拆迁将成为最大共识。惜哉。

  既然世间已无“梁林故居”,对着这处断壁残垣,还能够说些什么?批评开发商有辱斯文?人家本来就是做生意的。批评政府部门保护不力?“梁林故居”连文物都算不上(仅被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梁林故居”的悲剧性命运,大概就在这里。文化保护工作是有形的,文化保护理念却是无形的。因此,只有当社会普遍尊重文化,像“梁林故居”这样虽不具文物之名却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建筑遗存,才可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