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海峡文交所立足优势将大有可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1日 10:58 东南网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2月26日讯 (记者 杨阳/文 肖春道/图)“这些专家、学者、业界人士,都是海峡文交所的智囊团”,昨天上午,海峡文交所负责人在“海峡艺术品产业发展研讨会”表示。伴随着海峡文交所的揭牌,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董伟、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负责人彭中天、台湾工艺发展协会理事长黄安福、台湾中华印石艺术收藏协会理事长郭上平等数十位海峡两岸文化产业界学者、企业家等齐聚一堂,共商两岸艺术品产业发展大计。

  昨天的研讨会上,海峡两岸文化界人士的思想碰撞,为海峡文交所的运营、为我省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针对海峡文交所的成立,与会专家表示,海峡文交所地理优势优越,在全国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的竞争中,立足于福建的工艺美术优势,海峡文交所有望跻身全国最有特色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

  关键词:定位

  “海峡文交所定位非常准确,摆脱了其他一些文交所的认识误区。”

  人物名片:

  徐永斌(深圳杏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参与深圳文交所、湖南文交所、山东潍坊文交所等的建立,徐永斌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表示,海峡文交所的定位非常准确。

  徐永斌说,文交所的作用就是把文化产权与市场结合起来,并在其中运用金融工具促进交易过程。而中国有很多地方的文交所都存在一个弊端,就是单纯依靠艺术品经营,而最终“沦为”一个大型的艺术品经营商。但是海峡文交所特别注重的是,怎么让金融资本、民营资本通过文交所这个平台,理性和有秩序地进入文化行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让投资者获得投资回报。

  徐永斌举了一个例子,他牵头成立了“张家界《魅力湘西》门票净收益权项目”,就是将张家界魅力湘西旅游开发公司的部分经营收入作为投资项目,使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企业中,从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由于项目“靠谱”,所以作为一个投资渠道受到不少好评,徐永斌说,这样的例子将会越来越多出现在文化产权交易的实例中。

  “海峡文交所代表的‘福建模式’,值得学习。”

  人物名片:

  罗宏才(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由于此次研讨会邀请了近10位台湾地区的收藏家和业界人士参会讨论,而时间又恰恰在“二月二,龙抬头”之后的几天,罗宏才诗意地用“龙抬头,风吹来”作为自己的演讲开篇。

  在回顾全国各地文交所去年所经历的“风雨变化”时,罗宏才表示这对全国文化产业的建设有很多的启示,尤其是龙年开始,文交所有必要思考和认识“理性的繁荣,科学的发展”这一发展道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海峡文交所代表的“福建模式”在罗宏才看来,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

  所谓“福建模式”,就是先立足于艺术品实物交易和整体文化产权交易,活跃文化产品市场,盘活各类文化资源。今后再根据国务院及监管部门的相关文件,规范化开展艺术品电子化交易,让艺术品的虚拟化交易有坚实的市场和产业作后盾。

  罗宏才认为,“福建模式”在健全艺术品三级市场方面作出了良好的探索。所谓“三级市场”,从低到高分别是古玩商铺、艺术交流会、博览会,这样的分级在台湾做得很好,而海峡文交所也在探讨这个模式上作出了突破,避免了市场原来存在的弊病。

  关键词:探索

  “台湾经济一减缓,艺术品公司纷纷倒闭,只有良性的商家才能生存下来。”

  人物名片:

  汤正博(台湾中华印石艺术收藏协会理事)

  作为在收藏界活跃数十年的老藏家,汤正博经历了日本和台湾地区收藏界从高峰到低谷的各个时期。他觉得,大陆同行在探索自己未来发展道路时,一定要注意培养潜在收藏爱好者的“眼光”,而海峡文交所在这方面还能有很大作为。

  汤正博举例说,30年前,日本艺术品投资在国际上几乎一夜之间引起轰动。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当时全球30%~40%的艺术品都被日本人买走,甚至连顶级艺术家如达·芬奇、莫奈等的作品也不少见。但随着泡沫时代来临,艺术品公司纷纷恶性倒闭。

  繁荣景象在1987年、1988年这段时期也在台湾发生,但是不久后,台湾经济一减缓,艺术品公司也纷纷倒闭,只有良性的商家生存下来。而他认为,良性的商家就是并不把艺术品当商品来经营的商家。汤正博表示,当年的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在艺术品投资最热的时候,出现过非常多仿品,甚至连苏富比(微博)等拍卖行都不敢100%保证拍品是真的。而恰恰是这样的市场状况加速了当地艺术品行业的“崩溃”。

  汤正博说,他在探索艺术品行业生存之道时总结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应该多多举办学术性的艺术讲座,教育潜在的收藏家来了解艺术品的真伪和价值,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

  “交易所的核心是信用。”

  人物名片:

  彭中天[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负责人、著名艺术评论员]

  “拍卖行已经穷途末路。”在演讲的开头,彭中天就表示,假货横行导致拍卖行业的信用已经丧失。他介绍,拍卖行举办一场拍卖需要耗费大量成本,加上进入交易的好东西越来越少,拍卖行业正遭遇“信任危机”,现在正好是文交所一展身手的时候。文交所需要做好诚信建设,才能发展壮大。

  彭中天举了一个商鞅变法的例子,他表示,在交易中,让藏家觉得可信赖,这个是“道”;而如何去撮合交易双方,这些都是“术”。所以文交所在搭建交易平台时,应该独立于买卖双方,也应该独立于中介机构,自己担当“独立第四方”的角色。

  关键词:未来

  “交易所必须经过一个战国时代,用行政手段去规定是不科学的。”

  人物名片:

  张新建(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2011年,艺术品证券化和金融化是全社会的一个焦点话题,而张新建,就是艺术品证券化交易政策的制定者之一。在本次研讨会上,张新建表示,2003年之后艺术品市场井喷式发展,让他这个多年在文化行业工作的人也很惊讶,当时拍卖行拍出了很多拍品,购买者不把拍品取走,就存在拍卖公司里面,时隔一年重新拍卖,价格就能翻几番。

  “疯狂”的市场中,艺术品交易所的大量上马,艺术品遭“疯炒”,国家也出台政策清理整顿文化交易平台。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海峡文交所诞生了,张新建表示,他支持海峡文交所的成立,因为海峡文交所立足于艺术品实物交易,进一步扩展到艺术品产权交易,最后探讨其他文化产权的交易,审慎态度让张新建非常赞赏。

  张新建说,中国现在有数十个交易所,而他觉得中国有几个交易所就够了,交易所必须经过一个战国时代,而用行政手段去规定是不科学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海峡文交所就有机会脱颖而出。

  “两岸年轻人需要建立交流通道,传承中华文化。”

  人物名片:

  李凯伦(“80后”台湾收藏家)

  在昨天研讨会的演讲人中,台湾的收藏家李凯伦是唯一的一名“80后”。从小生长在马来西亚、后定居台北并经常往来两岸之间的李凯伦说,在台北生活的短短两年中,他突然爱上了寿山石,而他觉得,要让艺术品交易在未来长期稳定发展,两岸年轻人需要建立交流通道,避免文化断层。

  李凯伦说,很多地方有一个“怪现象”,就是艺术品几乎成为一个金融工具,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商品,而不是让人欣赏的好东西。而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许多年轻人不会爱上这些艺术品,丧失对艺术的兴趣,而文化交易在日后也就无以为继了。

  由于家庭的关系,李凯伦从一个寿山石的门外汉变成了收藏者,而他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慢慢培养年轻人对艺术品的兴趣,才能让这些好东西能够传承下去。目前,李凯伦正在准备通过成立社团的方式来吸引两岸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爱好,传承中华文化。

  观点

  “和最好的艺术品在一起的时间长了,这些艺术品都会说话,比如寿山石。”

  ——蒋敏雪(台北友生昌艺术空间董事长)

  “艺术品本身是投机最大的品种。交易所是有利于把这个投机市场规范化的工具。”

  ——叶强(天禄琳琅文化艺术公司董事长)

  “文交所要做到一个工艺美术的资源整合平台,是很可贵的。”

  ——徐东树(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品交易所和艺术品基金,这两个结合发展才能完整。”

  ——曹平(国内第一个艺术家经纪公司荣华视线艺术经纪有限公司负责人)

  “现在很多人买东西,不是说没有钱,而是不敢买。我们的古玩城推出了一个优秀商铺政策,你卖出去的东西可以无条件给消费者退换,我认为这对我们文交所未来的发展有好处。”

  ——王勇(西安大唐西市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总裁、博物馆理事长)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