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蕴神秀:评尹沧海的绘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0日 08:26 新浪收藏 微博

  文/郭长虹

  我倾向于认为,制像行为出自人的先天本能。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种本能的出发点是生物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所以我从不担心绘画会不会消亡,不管是“客观的”绘画还是“主观的”绘画,只要人类还具备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就会有一些人,有拿起笔的冲动,我们要对有冲动的人致以敬意,他们在替那些不想拿起笔的人,为灵肉刮垢磨光、培育光芒。人类会掌握技术,会手握机器,会将制像活动变得非常简便,简便到只需一个微小动作,不需要任何技巧和情感;也会将这种活动变得更复杂,复杂到需要专门机构、群体合作,需要昂贵的设备和高度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无疑,技术进步使得几乎所有的人都可以体会制像成功的欢乐、观看炫人眼目的新奇图景,但这所有一切都不能代替手中的画笔,就像华丽的床饰不能代替睡眠一样。

  具体到某个历史地形成的“画种”,可能问题会变得复杂一些。比如“胶着”了几十年的中国画。但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我们不妨把目光放远一些,一些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绝望感,并不代表全人类的绝望。目前的判断,不能代替未来的判断。面对未来时,对历史谦卑的人,总比狂妄和虚无者犯的错误少,历史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这一点证明给我们看,我们总是选择性地忘记——然后历史就轻飘地忘记了我们。

  中国画,或者传统中国画,会消亡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分几个层次。首先,文明的成果不会消亡,就像李、杜、苏、辛不会在我们生活中消失一样,黄、王、倪、吴也不会消失,他们共同构成我们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内化为我们的知识结构,永续性地存在着;其次,文化创造是绵延的,以往的文化遗产,是一切人类创造的源泉,任何伟大的创造都是前王之踵武,只有观场的矮子才只看到露出来的表情,看不到表演者立地的舞台;第三,世无英雄,并不意味着英雄已经物种灭绝,文化英雄是民族文化基因突变的结果,突变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用现世的个体生命衡量历史的长度,显然是管窥蠡测,更何况,英雄见惯皆凡人,本来是市井常态;第四,就当下来看,尚没有中国画退出历史舞台的理由和迹象,且不论水平之高低,至少热情参与的人不在少数。

  我们正处在多元化的世界。多样化、多元化意味着愚蠢也有资格参与表达,并且这表达也拥有被尊重的权利;打着多元化的幌子,奸滑乖巧的文化批评者会做出一副尊重“天赋人权”的样子,和各路动机不纯者密谋协商,为种种文化闹剧留一扇后门,以便收取商业性关税,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丑角,都是从这扇门出将入相、粉墨登场的。文化丑角总是在挑战人们的交往理性,并且把这种挑衅标榜为“创造”、“自我”和“风格”。因此,任何对艺术有热情的青年,在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众多的选择题,其中包含大量的伪命题,简单一句话,这年头误人子弟的事情和说法真不少。

  因此,那些选择了尊重历史的艺术家就显得难能可贵。而对历史不“隔”,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艺术家,就弥足珍贵。我觉得,说一个当代艺术家之所谓有“天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成分:第一是先天本能的生物性遗留较多——我知道这似乎不“科学”,但我愿意这样说,因为我的经验判断经常会暗示我这一点——也许这种说法更缺乏“政治上正确”,不如“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不是艺术家”来得更受欢呼,可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艺术,“从来都是少数人的事”(范曾先生语);第二,这种可贵的先天本能得到了恰当的训练培养,而较少地少受到各种误人子弟的说法干扰和戕害;第三,套用爱迪生的说法,这个人勤奋,这里勤奋包括了虔诚与倾注,而不仅仅是体力上的付出。第四,或许是最重要的,它以恰当的形式和风格呈现出来了。而这个恰当的形式,恰恰是接续了传统的。

  以上是我在观察沧海兄多年来的绘画创作历程时的一些感慨,当然不完全为他而发,是很多“有感而发”的一个综括。有些想法,也是我和沧海多年交往中经常交流、经常互相认同的观点。沧海将几年来的绘画成绩汇集成册,我在重新系统地观赏他的作品时,这些想法就又生发了出来。下面就基于这些想法,说说沧海兄和他的画。

  我认为,沧海显然是有绘画天才的人。

  他经常说自己“天生的混沌”,每当我听到这个说法都会莞尔,他强调,“混沌”导致了他“于是便放下了许多的想头,画自己喜欢的画,或者记录下自己特定的心境”(尹沧海:《沧海一粟》)——盖“想头”之为害,有如为“混沌”凿开七窍的倏与忽,戕害了多少艺术天才。为了“想头”才画画,麇集在别人的“想头”下、走私一个洋“想头”作盗版,不正是当下最通行的“艺术”道路么?能够把“想头”摆在一边,“便放下”,是需要勇气的,我不知道沧海是不是因为有勇气才放下,因为他说这是“天生”的,因此决定了要“画自己喜欢的画”,表达“自己特定的心境”,那么我只好理解为这个人天生适合干这一行,具备成为“少数人”的天然素质。

  我知道其实沧海在从事创作的过程中,一开始也不是完全地没有“想头”,从这本画册中收录的他较早期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这些“想头”的一些遗迹,按照这些“想头”一路下去,也未必不能出些好成绩,但他很正确、也一定很艰难地放弃了,“一息尚存,从吾所好”,吾师范先生经常这样教导我们,我认为在这一点上至少沧海做到了。

  我还认为,沧海是有绘画能力的人。

  可能人们会认为这个评价对于画家来说“不高”,甚至是冒犯,可我认为很高。我固执地认为,绘画能力首先表现为能够摄取物象,就像徐悲鸿先生曾经固执地认为的。当然,摄取物象的意思,不是仅仅能够如灯取影地画标本和当照相机,而是对山河大地、花朝雨夕、赵郎言笑等等色相的时空生命的深刻理解能力,并用人的有限的手段(对于中国画来说,就是笔和墨) 去抓取,因手段的有限,更显理解之重要。一个当代中国画家的专业基础训练,我们常说的素描基础速写能力,可以去锻炼这个初步能力,但绝不等于它,因为这只是我这里所谓“绘画能力”的第一步,当然这个第一步,也不是所有画家都达到的。第二步,我们不得不谈到那个老生常谈的“气韵”问题,但舍此一内涵模糊不清的词,我们却难以用更准确的词汇来表达。写貌而似、写貌近真、甚至写貌游离物象,都可贵在有趣,“趣”可以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琢磨心赏,也可能是对某种神秘不可言说的感受的触机,而这就要要求表达的形式是“气韵生动”的,你可以把“气”理解为生命力,它要“生”,你可以把“韵”理解为律动感,它要“动”,但好像还是扞隔不通,真正理解“气韵”后,你就无法言说,只能意会。大部分画家,在第二步已经步履维艰了,甚至缘木求鱼,将呆头木脑、狂怪鲁莽之类当“气”、把安排算计、冗余拖沓之类当“韵”。第三步,有绘画能力,意味着有将自己的情怀,与物象、与这个绘画传统的文化语码、用有趣的方式契合的能力,这就离一个艺术家的目标不远了。

  我进一步认为,沧海是有写意能力的人。

  “写意”当然本是作为与“工笔”相对的技法词汇来理解,我这里将它理解为艺术立场。我们说沧海擅长写意花鸟、人物、山水,某画家是工笔人物画家等等,都是说技法,可我愿意认为,技法就是立场。画写意画的画家,不一定拥有“写意能力” ,画工笔画的画家,也不一定有“工笔能力”,尽管我们从技法角度来看,这些画家都可圈可点,可是因为缺乏相应的“能力”,他的技法就是空壳技法,是杂技,更严重点说,不是艺术。

  能够写意,首先必须解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如是”,是解意;“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也是解意,诗意充盈于天地间,丹青之手,是“不语之诗”的诗人,他要“以诗人之眼观物”,然后才可以有资格说是艺术家。

  能够写意,还必须有情。能“大写意”的,就要有深情。且此情还需纯然不滓,笔墨才具清华气象。情与意合,心与手应,像于物神驰而色夺,兴起乎兔起鹘落间,笔追乎刹那生灭处,八面生意,物来辄应,随心生发,如追化工,这就叫写意。

  最后,我们再谈谈尹沧海的“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这个词,是当代艺术的金科玉律,是公理,是每个艺术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所有人忧心忡忡的基本理由。其实,它没那么急迫。因为,它不是被“找”出来的,不是用显眼的标志物指示出来的,它就是无心显露的一段风度而已。

  我不相信有能力的艺术家会没有“个人风格”,我也不相信各种水准(技法、修养、情怀、见识)都一般的艺术家会有“个人风格”,什么才算“个人风格”?譬之以人,则一个人的气度风神、言辞吐属是风格,头上秃癞、獐头鼠目不是风格,甚至高矮胖瘦都不是,因此“个人风格”不是(至少不仅仅是)可辨识的外在特征,而是感动人的独自吟唱。

  按一般说法,沧海走了“传统”的路子,也就是尊重历史的路子,把个人情怀和固有的民族审美表达式契合的路子。这条路好像很“难”去“创新”,其实我很怀疑,在艺术中,有没有一个与“传统”完全对立的“现代”,价值观可以变迁,社会结构可以更改,但是人之为人的核心价值,艺术的核心价值,是否有了巨大的反向逆转,以至于二者完全对立呢?没有。

  假如我们将“个人风格”看作艺术中流露出来的一段“风度”的话,辨识风度好坏的方式就是一个,就是我们“生活世界”的包含着文化、社会和人格结构的背景资料和知识系统,“我把文化称之为知识储存,当交往参与者相互关于一个世界上的某种事物获得理解时,他们就按照知识储存来加以解释。我把社会称之为合法的秩序,交往参与者通过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们的成员调节为社会集团,并从而巩固联合。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能论断自己的同一性”。(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因此我郑重建议,谈论尹沧海这样的画家的“个人风格”的时候,我们先对“合法的秩序”有所了解。也郑重建议,那些对“个人风格”特别着急的画家,暂时放下画笔,开始看书。

  一个画家拥有了上述能力,他画了什么题材、用了什么技法,就不是我要谈论的了,我看也不重要。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