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故居周围居民为赔偿盼拆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4日 10:57 国际在线 微博

蓝色钢化瓦里面是拆迁后的梁林故居 蓝色钢化瓦里面是拆迁后的梁林故居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拆北京城墙像是在割梁思成的肉,如今拆梁林故居恐怕割掉的不止是一个人的肉,一层皮,剥去的更是这个时代的尊严和良知。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以下简称为梁林故居)于这个春天到来时被拆掉了,北京北总布胡同24号院没有等到春的来临。

  “防拆”谁之过?

  初春的北京寒冷依旧,北京北总布胡同显得格外凄凉。胡同的两侧布满拆迁剩下的建筑垃圾,有的院落在拆迁过后已经被高高的蓝色钢化瓦围起,大片的废墟之中偶尔会冒出几株乔木,光秃秃的树干上不见一点生机。而这里却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居住地。

  直至二月下旬,北总布胡同已从20号院拆至29号院。记者采访了生活在附近的诸多居民,他们对于24号院拆迁这件事情看法不一。“连北京城墙都拆了,这算什么呀!”,“24号院?我都分不清哪号是哪号了,都拆乱了。”

  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居民认为梁林故居的保护措施应该早就实施,现在为时已晚,有的居民认为“还不如拆了算了”。事实上,直至今年年初,24号院已经拆除近半,剩下的部分已是残破不堪。周边的院落都已拆迁殆尽,孤零零的半座小院早就成了开发商的心腹大患。如果不是24号院的阻碍,这片废墟或许早就变成了崭新的高楼大厦。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9年故居因涉及商业项目,24号院门楼及西厢房就被先后拆除。那时的梁林故居已经损毁严重,从最初的四合大院变成了断壁残垣。随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叫停了对梁林故居建筑物的继续拆除。但相关部门并未对故居采取修护及保护性措施。一些文保人士曾为故居的“不可移动文物”身份多次奔走北京文物局,但相关部门的一句“有关认定还在走程序”使梁林故居成为“不可移动文物”的身份一拖再拖。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文保人士认为当时的“名分未定”是造成故居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由于故居本身没有得到相应保护和修复,残破不堪的故居从外观看起来实在等同于落架的棚户区,于是今年年初故居的拆除并没有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而北京市文物局则称当时故居进行拆除时,他们并不知情。

  对梁林故居进行拆迁的是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但华润集团对拆除故居做出的解释是“为了紧急抢险,才将危房落架拟修复,属于维修性拆除”。2010年被列为普查文物的梁林故居在“维修性拆除”的理由包装下,于2012年初只剩几根房梁和残砖烂瓦。

  如今,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通报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情况。据其介绍,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故居被拆除一事,相关当事人被“依法问责”;已责令建设单位按“梁林故居”原状进行恢复。而文物保护工作也在原有的“五防”基础上变成了“六防”--由原来防火防盗防恐怖等5防,加上一个“防拆”。从开放商的胆大拆迁到文物局提出的“防拆”,人们不禁要问,文物工作都到了需要防拆的地步,如今的文保工作究竟是谁之过错?

  而“梁林故居”的原址重建也正应了林徽因早年的那句话,“你们现在拆的是真古董,有一天,你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

  最美好的时光

  梁林夫妇于北京北总布胡同租住期间也正是两人对中国建筑史及文物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时期。他们从这里出发,完成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群落的大部分考察。

  1930年,林徽因患肺病离开沈阳回北京治疗,梁思成便把家搬到北总布胡同3号院(现24号院)。梁思成对古建筑执着的爱以及林徽因外向亲和的性格吸引了当时众多的有学之士,北总部胡同也逐渐成为了北京最有名的文化沙龙。那时,梁家小院又被称为“太太客厅”,著名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孙、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化领袖胡适、美学家朱光潜、作家沈从文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每星期六的下午梁家便成为众多学者谈古论今的好去处。

  梁家小院四边各有一排单层的平房,灰瓦铺成屋顶,房屋之间有着幽幽的走廊,整个小院散发着古朴雅致的气息。院子中间栽种了几棵纳凉的大树,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双小儿女梁再冰、梁从诫常在树下嬉戏。

  在北总布胡同生活期间,夫妇二人与中国营造学社(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建筑学术组织)成员共同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石拱桥--河北赵县的隋代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构建筑--山西应县的辽代佛宫寺木塔、中国现存最伟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台的佛光寺……也是在这生活的时间里,他们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开始踏访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多个建筑文物,终于在1943年写出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他们为攻城部队圈出了所有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了《全国文物保护目录》,为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为建筑大师的夫妇二人在各自专业领域上取得的成就往往被夫妇二人的伉俪情深所掩盖。然而,梁林夫妇二人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学系,是中国大学最早设立的一个建筑学系。如今声名赫赫的清华大学建筑系也是梁思成创立的,中国人人尽皆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共和国国徽也是由夫妇二人共同设计完成的。

  有人曾经说过,如果有来世的话,北总布胡同3号院一定会是梁林夫妇再想去的地方,这个朴素的院子,或许承载了梁林夫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梁林夫妇一生致力于古建筑保护工作,而如今,斯人已去,保护了一生文物的夫妇二人最终逃不过故居被拆的命运。当一座座陋室被重换新颜时,或许我们恰恰忘记,陋室虽简却有铭在先。

  远去的故居,惯性的悲剧

  梁林故居屡次被拆屡次成为热点,热点过后依然是钢筋水泥撑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城市化进程”让历史的记忆变成了永远的图片,一座又一座没有记忆没有历史的城,空空荡荡的映衬着现代人程式化的生活。而后,开始打造所谓的历史文化名街,商业链条就这样开始正式运转。当我们感叹梁林故居化为废墟一片的时候,才发现,梁林故居早就成为了不再新鲜的悲剧。

  从曹雪芹故居“蒜市口十七间半”到徐志摩上海老式洋房,从梅兰芳的“无量大人胡同5号”到北京砖塔胡同95号张恨水故居,在到近几年来被拆除的周作人住房、沈从文宿舍、五四时期《每周评论》编辑部旧址,都未逃脱被推倒的命运。

  当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余声未了,位于重庆的蒋介石行营又被“保护性拆除”,蒋介石重庆行营建于1935年,卢沟桥事变数月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在这里办公,蒋介石官邸也设在此。随着行营被拆除的只剩三分之一,重庆相关部门负责人发言,“‘蒋介石重庆行营旧址’不是拆除,而是原貌修复,修复后将作为抗战历史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无论如何,具有历史意义的故居被不断拆除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拆”仿佛成为各个城市进行翻新的必备良药,而当一座城市的记忆完全被商业化进程抹去,这座城市的厚重和底蕴也必将出现断层。当一座城市的记忆只能在历史博物馆里查找时,或许这时我们才会发现,对于城市的历史传承而言,我们确实多了些急躁,少了些理性。来自:时代人物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