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计价成交率中的加权分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9日 17:08 新浪收藏 微博

  文 董军(微博)

  “Passed at eight million and five hundredthousand dollars。”

  落槌后,明星级的女拍卖官安德里娅埋下头去、半自言自语地逐字将这句话写在她的现场记录册TheAuctioneer Book上。

  国际大行进入香港已二十多年了,由于拍卖官的第一语言仍是英语,大量的内地标客bidders未必都清楚每一步流程的确切内容。甚至当拍卖官没有说passed,而只是报出最高一口价位而落槌时,有些新手或许会以为成交了。

  流拍或成交都会听到落槌的声音,也往往都听到拍卖官报出的数字,但区别是:只有成交才会同时报出竞投牌的号码。

  本文在这里无意介绍拍卖流程的技术细节,只想探讨国际拍卖行坚持报出并认真记录流拍前最高出价的原理。

  国内的拍卖业绩新闻稿中基本上通报的是总成交额和按件计算的成交率,极少有人提及那些未成交作品BI Lots的流拍过程及数据。这似乎在说,反正没卖掉,“计件成交率”中已经有“质”的体现,再去纠缠那些未能产生质变的“量的积累”还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国际拍卖结束后,总是要通报“计价成交率”的,如果不知道公式,但又好奇且喜欢玩数字游戏,就很可能像我几年前一样,先尝试用总落槌价除以总底价或总最低估价,但那样会出现明明有流拍但由于成交部分的总价超出原估价数倍而导致总成交大于总估价的情况,于是就会出现大于100%的荒唐结果。因此,“玄机”一定在分母上。

  这个分母,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拍卖官认真记录的每一件拍品的最高出价(包括成交和流拍)的加权总数。于是,无论多么成功的一场拍卖,即便是一场全成交的“白手套”拍卖,计价成交率也不可能大于100%。

  国际拍卖重视记录并通报流拍前的最高出价,主要原自两百多年来对其成熟的市场秩序的信任,即:姑且将场内的所有出价都认作真实可靠、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当拍品出现流标时,主导市场的拍卖中介机构选择的不是回避和忘记,而是通过这些数据总结原定估价及底价的合理性,反思自己对市场的预判失误。

  从某种程度讲,计价成交率可以体现出,即便有成交失败,但市场持币未够的数量也能得到一定的体现。当然,这些数据被参考、处理和分析并指导决策的基础是:入场持牌竞标者信用的严格把关。换句话说,如果场内充斥了将自己委托的拍品顶至底价附近或更高的卖家,甚至连拍卖行都派人加入战斗,这个数据的可参考性就微乎其微了。

  作者系北京永乐(获佳士得商标授权)总经理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