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品金融化的几种误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 08:20 新浪收藏 微博

  北京邦文当代投资有限公司 学术总监 赵孝萱

  从去年开始,“艺术品金融化”的议题忽然大受媒体青睐,“艺术品金融化”变成个热门词汇,“艺术品资本化”之类的词也同时出现。艺术市场语境慢慢被重构,“投资”成了常见表述,“财富阶层”仿佛成为市场主角。。

  所谓艺术品金融化是:“艺术品如何作为金融资产”或“艺术品怎样成为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等问题。因为艺术品的稀缺性、增值性和流通性与金融产品的属性相仿,所以能成为理财产品。

  但是为何艺术品会变成金融产品?原因很多:

  1.是金融风暴后,人们开始产生必须多元置产的忧虑,于是把艺术品当作投资的另一渠道。

  2.因为对人民币升值与通膨的预期心理,人们担忧手中货币的价值,艺术品开始成为新的避险选择。

  3. “限购令”出,房市萧条,股市又落寞,资本无处可去,全涌向蓄势待发的艺术市场。流动性资金从股市和房地产大量流向艺术品市场,不但造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量价齐升,连带引发金融机构的关注。因为,相对于股市及房地产而言,艺术品相对而言是安全的避险工具。

  4.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量与高净值人群的迅速增长,意味着财富管理及私人银行服务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由此引发金融机构的竞争。这些趋势下,信托、基金、抵押等各种与艺术有关的艺术理财产品频频问世,中国艺术品金融化时代就此开启。于是,艺术品投资逐渐被金融机构重视,被视作另类投资的一种,用以使资产配置多元化,并有效降低与其他投资的连带风险。人们开始学会用金融市场的逻辑体系看待艺术品,开始知道艺术投资可以作为资产配置的选择之一

  但是,纵观关于目前艺术品金融化现象的各类言论,我认为其中有不少理解的误区与误读。

  误读一:大量“金融资本”冲进艺术市场

  常见言论:

  “而在亿元的数字背后,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引领风骚的,已不再是人们常说的小本经营的“行家”,而是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日益成为市场主体,而原来的主体则被边缘化。”

  这些观点认为,艺术市场已一夕被大量金融资本冲击,金融資本已经從艺术市場中獲取了高額利潤,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认知。因为资金行情不能等同于金融资本。其实从09开始出现的资金行情,可能部分是机构或企业的资金,但不一定都是纯以投资为目的的金融资本。这两年市场进入了高价与亿元时代,更多的公司与集团介入市场,机构的力量慢慢取代了个体藏家的行为,但他们买画的目的通常是因为企业自身的收藏、形象与投资的需要等,但这些并不是金融资本。

  所以,到目前为止,严格意义上的金融资本其实非常零星,纯投资型的资本占市场整体份额并不大。 目前最多只是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渐开始关注艺术品投资,由此而衍生出了“艺术品金融化”的概念,但目前多数仅限于概念层面。以艺术基金为例,国内银行几十家,但真正成功发行过艺术基金的寥寥可数,目前大约只有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渤海银行等。在每年数百亿艺术市场的成交额里,艺术基金就算加上私募的形式,2011年也只有几十个亿,在资金量上微不足道。所以,目前市场的买家主要还是来自于个人与机构的收藏。投资性的资本,还是补充性的,还不是艺术市场购买的主力。

  因为大多数的基金都是2010年出现的,如果投资期限是两年或三年,那绝大多数的基金都在投资期内,都还没有退出。如果说金融资本已大举获利,实在妄言。

  还有,文交所类份额化模式只能算是个创新特例,是个金融化浪潮下已证明失败的尝试,不但无法大举获利,血本无归的人众多。文交所自选与艺术沾边标的且失控的自涨自跌,丝毫无法影响整个艺术市场大行情的涨跌,与整个市场根本无关。所以只能视作艺术品金融化趋势开始阶段的一点杂音。

  误读二  金融资本会引发市场风险与炒作

  常见言论:

  “目前,金融资本正在不断涌入艺术品市场,伴随着大量金融资本的涌入,艺术品市场正面临着许多风险““金融机构的进入,使盘子大了,艺术品会一下子就被炒高炒低,很容易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进来的钱非常多,而且都是快钱。”

  这一种声音认为,艺术品市场本来炒作得就厉害,金融机构的介入会使炒作加剧。但其实资本本身并无好坏可言,市场常规是有量才有价,资金行情对整体艺术市场未必不是好事。虽然资本能掌握话语权,也就是具备能影响价格的能力。市场一年几百亿元的规模,落在单一板块上,10个亿的资金就能形成影响力。但目前这些资本多是以私人身份进入艺术品市场。艺术市场本来就不大,这些资本大鳄,稍用点力,就能在拍卖场上掌握话语权,所以对市场走向影响极大。前一年才几百万元的作品,隔年突然上亿了,就是资本在起作用。因为某些艺术品正好符合了被资本关注的特征,可以形成财富板块,就突然就值钱了。这种天价是由资本的力量打造出来的 ,资本争夺的是定价权,谁的画应该值多少钱是由资本说了算。

  但这种资本,并非金融化趋势下银行与信托的发行金融资本。所以,我们不必对资本抱有敌意,更不必把金融资本视为市场的假想。所以,有资金行情,但不一定就是金融资本,也不必想当然尔地认为这些进入市场的钱就是所谓的“快钱”。

  误读三:金融行为必须有利于文化价值

  常见言论:

  “发展基于文化立场的金融化。什么时候、要不要使用金融工具,根本的一点是是否有利于文化价值的实现和创造。

  其实艺术基金等产品还是一种金融行为,虽然与艺术品领域结合,首先还得从金融的角度来考虑,必须要符合金融产品的运行规律。金融产品的规律是唯钱是问,为获利是问。所以是否“有利于文化价值的实现和创造”,根本不是金融资本本身会去关心的事。

  误读四:金融化趋势以线性发展的

  常见言论:

  “首先是艺术品的产品化,然后是商品化,再就是产权化、资本化,最高境界是证券化。”

  各金融机构这两年是以各自平行探索的方式尝试运作,艺术品只要进入市场,就是产品化与商品化的;但产权化与资本化形态只能说是往艺术品往投资产品发展的一个现象,不是较高层次;证券化目前只在尝试阶段,绝对不是最高境界。所谓的证券化之前是以文交所模式出现的。姑且不论国家已明令禁止,文交所拆分的模式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例如;艺术品资产包总量偏小,容易被资本操纵炒作;艺术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严重背离;退市机制不完善;艺术品不具备价值成长性,交易价格的依据难确定等问题,使这种份额交易面临了巨大风险。这种暴涨暴跌的行情背后,是巨大的投资风险,最关键的是谁来接这最后一棒?

  误读五:艺术品金融化对一级市场的发展有助益

  常见言论:

  “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对画廊业的再出发显然是助了一臂之力,这是许多中国画廊主们所希望看到的。“

  但是,以投资为目的且短在两至五年就得获利的资金,目前其实比较少在以画廊为主的一级市场进出货。因为多数画廊是以代理潜力艺术家为主,并不太适合投资型的资本短期获利的时程需要。所以,一级市场不必对金融资本太过期待。

  尽管有这么多对艺术品金融化的误解与杂音,但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以 投资为目的的金融理财产品必将逐渐成为未来艺术市场的要角。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中国艺术品金融化肯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