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没顶的理想就是改变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1日 01:31 《顶层》杂志

《平静》 《平静》 《意识行动》展览中抛起的艺术品 《意识行动》展览中抛起的艺术品

  没顶是一家奇怪的公司,作为公司形态,它必须生存,这是现实;作为一家有理想的公司,它还想对抗唯市场至上的环境。

  □ 文︱ 本刊特约记者 沈崴崴

  关于徐震以及没顶的报道,就算称不上“汗牛充栋”,也算得上是“连篇累牍”。媒体对徐震的描述一直以来包括:莫干山路坏小孩、话题制造者、搅局者等等;2008年,作为朋友和同行的艺术家金锋撰写了《徐震印象》,说“徐震力求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靠谱青年’与‘口淫犯’合二为一的形象……”这话非常刺激,一度广为流传。自从徐震宣布“徐震”消失,代之以“没顶”,他便同时又制造了一个称呼与定义上的困扰——在许多印刷品上他成了“徐震(没顶)”或者“没顶(徐震)”,而私下里圈内人有时会叫他“没老板”。

  圈套&诱捕

  “没顶”这个词,跟它的英文“madein”一起,构成了一种语带双关一石数鸟的意指。“没顶”可以表示“没有顶”,也可以表示“淹没了顶”,它是“madein”的中文谐音,而“madein”显示出一种永远在制造中和进行中的状态,它是一个缺失了主语的动词,强调行动,而故意隐没行动者的身份和身影。又或者,这一缺失只是留待的填空,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往里面填进主语,2011年4月在“艺术北京”,没顶公司与陈冠希合作的“光天化日”展览上,不就有标注“Made in EDC”(EDC为陈冠希英文名Edison Chen的缩写)的作品出现吗?

  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2009年,徐震与几个艺术家一起在莫干山路开了一家画廊,取名“小平画廊”,英文名为“shoppinggallery”,当年每个初次见到这一名称的人都不禁咧嘴莞尔,它让人不由自主联想起“小平/shopping”的谐音玩笑。相对于“小平画廊(shopping gallery)”的诙谐式双关语,“没顶公司(madein company)”算是正色了许多,并具有浓缩且精准的多重含义。

  多义性,可以视为徐震以及没顶公司一以贯之的特征之一。多义意味着意义的含混甚至彼此冲撞,导致含义混杂的是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来源于不囿陈规、反对权威和拒绝定义;而这一切,又以搞怪、玩笑以及无厘头的艺术形式为外在包装,由此内外勾结成一个笑眯眯的迷宫式圈套,当观众忍俊不禁的时刻,同时进入了它的诱捕圈。

  2009年9月,没顶在香格纳画廊推出第一个展览《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初试啼声,不同凡响,当时连一贯低调的劳伦斯•何浦林也忍不住激动地跟好几个人说:“非常有意思!非常有趣!”先说展名,“看见自己的眼睛”意味着一种无法企及的内视,没有人能看见自己的眼睛。

  再说作品,这是一个由没顶的成员集体伪造的“中东当代艺术展”,所有的作品都很中东、很当代,全部标上了捏造的“中东艺术家”的名字;貌似煞有介事的新闻稿,是没顶找了一些艺术大展的新闻通稿剪刀加胶水粘合出来的。再说作品,《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的作品极其丰富,《哒……哒……哒……哒……》是一系列装置,将一些在中东战争中有代表性人物的言论的声波,用铁板切割出来,悬挂在展墙上;《灵魂被焦虑取代》是一个等大的旋转木马,黑色而黯淡,没有终点的旋转着。迄今为止这个三年前的展览依然被人称道的两件作品,一是《完美的体积》,用100双军靴切下靴头,在地面上摆放成一个巨大的圆形;另一件是装置《平静》,满是碎砖碎石和破碎物品的废墟,如同一个被夷为平地的微型城市,当观众蹲下来静静观看的时候,会发现这片废墟如同呼吸一样正在微微起伏——没顶公司在它下面安放了一个水床。

  假使不被揭穿,不明就里的观众会被这样一些作品深深打动,它们如此精彩地展现了战争与苦难、恐怖与破坏,但是,这一切都是一家中国的艺术公司伪造出来的。它故意展示了外国人想象中的中东,或者,外国艺术家想象中的中东当代艺术;又或者,它调侃了整个当代艺术的生产——为什么不需要亲历中东,就可以创作出如此震撼的中东式当代艺术作品?又或者,它揭示了一个悖论——我们永远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只能从别人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眼睛?

  理想&现实

  徐震曾有一句豪言:“没顶的理想就是改变世界。”没顶的成立,是对徐震个人艺术家身份的改变,三年来,没顶推出的展览,大体呈现出一个方向:企图对已成定式的当代艺术体制和已成定式的观念思维发起冲击。

  2010年,没顶在长征空间举办了展览《不要把信仰挂在墙上》,该展览由15张大幅照片构成,名为“真象”系列,每张照片拍的是一件没顶公司的作品,有装置,有绘画,照片拍完之后,作品原件彻底销毁,想要收藏作品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收藏作品的照片。这毫无疑问让人联想到是在针对当代艺术的收藏机制。

  另一个有趣的方面,是作品的名称都来自于海德格尔、黑格尔等著名哲学家的话语,诸如《团结化是一个减损的过程多于增益的过程,“忠诚信徒”永远不会觉得完整,永远不会觉得安全》、《引向表象之路是一直走得通而且走着的,但是可以绕路》、《只要是可辨别的差异,都不会妨碍对话》、《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诗是生活的表现,或者说得更好一点,诗就是生活本身。还不仅此,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本身里还显得更是生活》……

  这些被掐去了上下文关系的、犹如格言警句的作品标题,带有深刻、费解、以及毋庸置疑的话语特征,没顶是想要激发我们去反思自身对于哲学思想的深信不疑?或者说,没顶干脆就是在反对一切“信”而鼓吹将“不信”作为思维的起点?继续推演下去的话,如果人们开始将“不信”作为信仰,是不是又进入了一个悖论的怪圈?也许没顶并不顾虑这些,激起思辨引发争议足矣,因为有争论才意味着有活力。

  相对于徐震个人,没顶公司显然解放了艺术生产力,每年至少两个全新的个展,作品的年产量远超过个体艺术家。没顶有专人负责宣传公关、艺术创意、产品制作以及整体统筹,另外还托管了一个当代艺术论坛www.Artba-ba.Com。公司的形态让没顶不仅止于自身的艺术创作,还有人手和能力介入与推动大型艺术项目,2011年的“未来的节日”、“桃浦大楼”以及贴到“占领华尔街”运动现场并获得artforum年度十佳展览的“海报展”,都是没顶公司和金锋、丁力、杨振中、石青、周啸虎等上海艺术家共同策划推出的。

  在徐震看来,当代艺术面临的环境是恶劣的。在筹备“桃浦大楼”大型艺术项目的时候,徐震曾经说:“今天很多的艺术就是:做完作品,然后进入商业系统。现在的当代文化系统里全是画廊、拍卖,所以没办法,必须抵抗。这一阶段的工作就是这样的。”

  所以没顶是一家奇怪的公司,作为公司形态,它必须生存,这是现实;作为一家有理想的公司,它还想对抗唯市场至上的环境。导致的后果之一,是常给销售提出新挑战。2011年底,没顶在香格纳画廊推出新展《意识行动》,其中一件行为+装置作品,是展厅中央的一个白色封闭立方体,有人藏在立方体中,向半空中一件件往上扔艺术品,观众只能在以秒计的短暂时间里,观看这些被抛起又迅速落下隐没的作品。有人问这样的作品可怎么卖呢?徐震打着哈哈说:“怎么收藏?你付钱,我们扔上来你拍照,给你三次机会,然后我们给你照片敲个章。”这当然是个玩笑话,末了他把球踢给了画廊:“这个收藏我要去问(画廊)老板啦。”

  模糊&界线

  在没顶公司的内部会议上,徐震经常强调:“我们的作品是开放的。”所谓开放,意味着读解空间的宽广。没顶确凿是一家在运营和生产的公司,我问徐震:“没顶算不算是你的一件作品?”他答:“你也可以这么理解。”

  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这种解读上的两可性、模糊性,是没顶的创作趋向于思辨的特征。

  2011年的《意识形状》和《意识行动》,是没顶这一年最重要的两个展览。《意识形状》迥异于惯常的作品形态,干脆就是一套有模有样的健身操,分为十式,即十个章节,总长40分钟,共有将近200个动作,所有的动作都来自于人类历史中关于宗教、信仰、礼仪膜拜的经典仪式,你可以隐约分辨出异国情调的拜火、拜日,乃至忠字舞和纳粹行礼式。曾经有位观众在网上留言说,当他看到纳粹行礼式的时候,不由得心中一震。

  可以说,《意识形状》企图将人类史上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化作动作/形态集中展现出来,选择健身操这样一种方式,既是对艺术作品形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意识形态政治性的故意消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对“政治性”的一种强调,因为健身操往往是集体行为,就像公园里老太太们跳的扇子舞,是一群人对规定动作的整齐划一的演示。没顶原本的计划中,就有想法要把《意识形状》制成碟片和书本,像推广陈氏太极那样推广“意识形状”健身操。即便这一想法未付诸实施,其本身亦已超越了人们对“艺术”的惯常理解和范畴,而这想法与意识形态在民众中的推销手法又有何异?由此,到底“意识形状”是对意识形态的故意消解,还是故意模拟和故意强调?没有标准答案。

  没顶无厘头式的反讽,指向艺术生产、商业体制、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各样的神坛。《意识行动》个展中,有一套油画《猎物》系列,没顶公司派人深入上海郊区和贵州农村的赤贫家庭,拍摄照片,然后用古典油画的技法把照片画出来,那些贫苦的场景一变成为很美学、很艺术的古典油画作品,并用华丽的画框装裱,在展出时,作品标签是一张三维地图,标示出这一赤贫家庭的详细地址。“猎物”这一名称意味深长,它似乎在揭示有人在把贫穷当做一种艺术来玩味,那么所谓乡土美学、贫穷美学的伦理道德应做如何论呢?同时,如果贫穷是猎物,艺术是猎人,这一狩猎关系却同样在一个艺术展中被展示,这是一种连环套式的悖论。

  没顶公司成立已经三年,几乎每个展览都引发争论。关于公司的未来,徐震并没有设计详尽的蓝图,但是对于现在在做的事,他说:“我们公司有一句很牛逼的话:把称之为作品的东西从当代艺术系统中解放出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