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雅韵文人高云:文雅清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 04:42 新浪收藏 微博

  文/王晶

  王 晶:您的晋唐人物画典雅、清丽、精妍,一丝不苟的铁线功力和现代墨彩的结构之美,溢出宁静心态的气息,可谓引力和张力共存。同您本人一样兼具睿智、练达的气质,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来源于您独到的文化体悟?

  高 云: “画如其人”,画的气质与作者自身定位有很大关系!写字、绘画的功夫假装不得。一方面,它本质反映一个画家内在气质、全部修养及人生历练的综合体现。另一方面,是画家本人的趣好追求。“追求”准确与否尤为重要。要自知,喜欢的不见得一定符合自己,要追求既符合个性且自己又喜欢。在学习追求过程中发现自我、本我、真我。

  风格是在有意的追求和无奈的适应中形成。并非追求就能得到。但也有人天赋如此,下手即得,如潘天寿、黄宾虹先生。齐白石是追求得来,大部分人有意追求个人的艺术符号,但追求未必得到。“画如其人”用真心画,过程中不断摸索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

  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特点之一是浮躁。人们自然而然希望能有一块宁静的空间。我画晋唐人物,实为表达内心的向往,—种安静、宽松的心境,高士、隐士的生活。今天处在这么一个繁杂、热闹、变化快速的时代,当感觉需要宽松的时候,即会把目光锁定在此。我向往平和、休闲、安宁的意境,不是那么忙忙碌碌。实际上是在追求和现实生活形成反差的美。

  一个人的艺术总是能代表一群人的价值取向,甚至一个时代的追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个宇宙。你的画和追求也一定是某一群人的共鸣。

  王 晶:庚寅一年您经历了哪些事,对您有比较重大的意义和影响?请您选取几件谈谈。

  高 云:第一件事,是在我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期间,令我兴奋的一件事——亲眼见证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落成。江苏美术馆是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座国立美术馆,自建馆延用至今,将近70余年。1936年在鲁迅、蔡元培、徐悲鸿等人的奔走呼吁下建立。

  江苏省美术馆原馆的各项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曾主办、承办过许多有广泛影响的国内、国际大展。馆内藏品的数量、质量,均位居全国美术馆的前列,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美术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参照国际地标建筑,谈到维也纳,人们会联想到金色大厅;谈到巴黎,不能不说到卢浮宫;谈到伦敦,人们也会油然想到大英博物馆……这些文化风景,可说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志。那么,对于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江苏而言,文化设施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江苏省美术馆新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建。

  靳尚谊、范迪安先生和浙江的许江先生,均公认江苏省美术馆是当前中国最好的美术馆之一。新馆的设计讲究学术精神、专业精神,实用性强,她的建成浓墨重彩的书写了江苏美术史,是江苏美术大事件,江苏文化大事件!我作为与事件紧密相连、亲力亲为者,很自豪!这座位居南京中心地点、由德国一流设计公司设计、按照国际化标准建造的现代化美术馆,无论面积、设计、设备都处在全国最前列位置。这种整体上的胜出。我认为,首先跟江苏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关,其次则跟江苏的经济实力相关,当然,也跟政府领导对美术的感情有关。至于大家关心的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将于今年10月全面免费对公众开放。

  美术馆的社会作用更加重要,不能只做展览馆。在首肯美术馆硬件建设很重要的前提下,我认为软件建设更重要,人的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现在很多地方把美术馆仅仅当作展览馆,这是不对的,应该转变观念。在国外,博物馆、美术馆都有长期陈列,甚至成为一个地方品位的象征,成为一个城市雅集的会所,成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必不可少的游览胜地。而我们现在的很多美术馆,仅仅满足于举办各种各样的展览,没有长期的陈列品,当然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城市的风景名胜。美术馆应该是美术博物馆,比如清代以前的古物,应该由南京博物院专题收藏;而江苏省美术馆,就应该有意识收入清代以后的艺术品。

  此外,美术馆在功能上应注重“策展”,以自己的学术主张,来引导整个社会的审美导向;管理上也要升级,“全面与国际一流的美术馆接轨”。

  第二件事,新馆建成后,我被文化部评为:首次对全国美术馆进行评估的专家组成员。共有20个专家组负责评选国家重点美术馆。范迪安、朱迪司长,我包括邵大箴、靳尚谊先生分在一组。我们组负责评估湖北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和四川美术馆。当然江苏美术馆也在评选之列,被评为国家重点美术馆。同时我荣幸的被文化部聘任为中国美术馆评估专家组的组长。中国美术馆是中国美术艺术的殿堂,大家都想一睹风光,她作为国家馆,培养了一代代的美术家,申报专家组评估成员一事,很受青睐,大家很踊跃。但名额有限,最后成员扩充至11位。评估结束,我即兴发表简短讲话,大家都严肃、认真地听取评估报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朱迪和范迪安馆长,给予很高评价。口头报告被快速整理打印,发放下去,态度极为认真负责。

  第三件事,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第一届在中国北京,之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相继展开。范迪安和我担任此届大会的主席,这次亚洲馆长论坛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次由地方美术馆承办。第一次突破东盟概念,形成亚洲概念。第一次接受欧美为观察员国家。历届论坛参加馆及馆长最多的一次。

  “亚洲馆长论坛”的序幕于人民大会堂拉开。“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是旨在促进亚洲美术馆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亚洲文化的时代发展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高层次专业论坛,由中国发起,于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届,继而在新加坡、日本东京、韩国首尔举办。本届论坛以“美术馆的亚洲模式与文化职责”为主题,深入探讨了亚洲美术馆的当代功能与管理特征,美术馆与现代城市的协调发展以及亚洲美术馆与西方美术馆的交流。与会馆长发言热烈,交流了经验,阐发新的见解,形成了许多新的共识。

  第四,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新疆写生采风,创作了一批《阳光新疆》的组画并参与展出。此外我参加的十一届全国美展作品到韩国、日本去展出。

  王 晶:您如何看待针对现今画坛国画西化的现象严重,线条弱化,笔墨弱化,而素描感、光色感突出。这些放弃国画艺术最为本质的精神探求,舍本逐末于表面的形式再现。

  高 云:这是部分年轻人的想法和画法。他们有更旺盛的创新冲动,勇于尝试、追求新鲜形式,这无可厚非。绘画是很个人的事,没有必要给以什么评价,我们赞赏这种探索精神。但年轻人底子不深,浅尝辄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略知一二,造成一种错觉,感觉传统文化不新鲜、没趣味。

  现在整个社会被西化严重,他们不自然地将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新鲜元素,属于探奇。但同时,年轻人很聪明,知道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不可能一朝弄懂,中国的笔墨同样精深,穷其一生或许能窥其一二。于是,剑走偏锋不直接在墨、线条上下功夫,改用颜色。年轻人从小接受西式的美术教育,色感很好。对把握色调、装饰、构图方面,存在优势。他们能画国画,但画不出国画的味道。画国画没有足够的修养和时间,不可能达到。西方式的绘画相对容易入手,当然画好也非常困难。当代艺术比观念,古典艺术比技巧。古典绘画,无论中西,比的是技巧难度,能或不能。当代绘画比的是绘画观念,想到或想不到,制作没有难度,极易复制。行为艺术、立体艺术和构成艺术均属此范畴。

  个人认为,这样做不是扬长避短,恰恰相反!国画无论从笔、墨、纸和色跟油画的表现力不能相比。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文化教养和形成的特质,跟西方存在很大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如何比得?用我们的宣纸、毛笔及颜色,追求西方绘画的艺术效果行不通,无前途。

  王 晶:您如何解读我国目前艺术的大环境以及对艺术品收藏市场持什么看法?

  高 云:从全世界来看,中国的艺术环境太好了,中国的艺术家太幸福,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我们的艺术品收藏市场也异常得活跃,危机同时蕴含其中。凡事过热即意味着离冷不远。市场热有它合理的一面。中国有流动的热钱,中国人又喜欢国画艺术,这是好事,也印证中国的实力和崛起。即便如此,我国的艺术品价格跟西方仍存在极大差距,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另外一面,人人都去炒画,甚至完全不懂,像买股票一样倒卖,这很危险。艺术品交易所完全把艺术作品分割成股票销售,形式无可厚非,但对艺术的尊重从何谈起?

  艺术环境复杂加之市场混乱,要求每一个画家都抱有青史留名的艺术观,不现实。但我的目标是如此,能不能留另当别论,每个人都可以坚守自我的艺术观。

  王 晶:谈谈您的作品艺术市场的情况?

  高 云:我个人的艺术市场还不错。走的路子跟别人不太一样,不会向每个画廊推我的画,但这么做有利有弊。我的画多被真正的藏家收藏,好处是,他是认真收藏,价格很高;缺点是,市场流通较少,少见到。他们收藏后,舍不得拿出去,所以在社会知名度上稍稍欠缺一些。有些人炒来炒去,老百姓都知道他,但价格却必很高,混个面熟耳熟。大藏家确实喜欢你的东西,收藏后会放到库里保藏起来。两种模式利弊共存,各有千秋,不多赘述了。

  王 晶:谈谈您目前的艺术生活与创作环境吧,相比之前有何不同?

  高 云:最大遗憾是时间太少,想尝试各种题材、形式、理念,但时间不足。我除了画画,没有其他特长,一有时间就到画室画画,晚上创作至一、两点是常有的事。凡事有利有弊,时间少的矛盾虽无法解决,但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得以胸襟开阔,眼界提高。

  我认真研究过中国古代绘画史,得悉绘画不仅是精英艺术、高端艺术,给我们呈现得更是高雅的艺术。中国画追求“不食人间烟火”,有烟火味,就俗了。我们追求超然绝尘的“逸品”之格。逸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境界,当然,还可以理解为一种创作境界。凡是达到逸品的程度,作品皆意深工致,精妙端丽。我的创作追求的即是此境界。跟我们今天所讲的‘三贴近’、‘接触主义’完全不同。绘画是属于精英艺术、小众艺术。今天大众艺术为大众服务,要求就会有不同。我先后担任过江苏省美术出版社社长、文化厅副厅长、美术馆馆长等业内公职。期间,注重加深学识修养,丰富心境的视野,使绘画思想能明于古今艺术之大体。虽然我在绘画上损失了很多时间,但对于自己胸襟的开阔、眼界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作品出手会更雅、更高一些。这有好处,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王 晶:老师您今年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高 云:我计划今年画一到两幅大画,主要是有主题和学术性创作的考虑。作品应该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些影响,或者至少得追求有影响的艺术创作!

  中国邮政要发行一套由我设计的邮票——《儒林外史》,3月28号正式发行。这是我设计、绘制的第四套邮票。邮票代表着国家名片,这是件大事。

  我还打算画一点精致的画,一直希望能画一张继韩熙载的《夜宴图》之后,无人能超过的画,这是我的目标。《夜宴图》是唐五代画的人物画长卷,从宋、元、明、清到今天,无一人能超越或达到他的水平。我能否一试?别人对我抱有期望,也提出要求。我自己也希望能画一张此类型的画,载入中国美术史,意义就重大了!这种创作一要时间,二要眼神。太难,但还是要有这样的一个努力方向。另外,有人希望我再次与何家英合作,之前合作的那张《魂系马嵬》,现在在别人看来已经没有人能超过。

  王 晶:有什么您最想说的话题吗?

  高 云:我想一个画家,尤其像我们崇尚古典主义的画家,一定是讲究技巧和笔墨精神。不能仅仅满足于技巧,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点极为重要!我看重 “画乃心印”,这与内心的品格涵养密不可分。画中文气、雅气、清气、正气需涤荡心胸,澄澈性灵,方能出之,作品才尤为难能可贵。

  画画的人要读书,看历史、哲学、文学。若仅是画画,画的再好也只是画匠。画面应该能够承载你的一部分思想和观点。我看到很多人的画,单从画面而言,是非常美的,但几乎没什么内涵。我的几张女性题材的作品,关注点就有不同。

  与何家英合作的《魂系马嵬》,实际的道理很深刻。《魂系马嵬》想表达两个概念。一,杨玉环魂系于此。二,历朝历代伴在帝王、将相身边的女性的魂魄亦系于此。在合作的这张画里,人们能充分感受到 “凄、美”。画中的女性人物既有古典美,又不失有现代人的时代特征。勇士雄壮勇猛、持刀怒目,仿佛有压倒一切的气势,实则外强中干、一击即溃!唐明皇背转身向隅而泣,局面失控。三军不发要求处决杨玉环,坚称红颜祸水害帝害国。那么多体型健壮、虎背熊腰的大唐军人被敌人追赶、逃躲至荒郊野外,逼着皇帝把他心爱的玉环杀死,说明什么?说明“红颜祸水”、“红颜乱阵”是历朝历代的历史谬读。而杨玉环身着白衫——恬适、安静,在生命最后一刻流露出的从容高贵、倾城哀婉,令人叹息!我们或许可以臆测。在她想来,与其难为心爱的皇帝,自己又困囿于当世充满喧嚣的纷扰,不如成全他们,到理想的天国,那里应该有纯洁安宁的净土吧。

  对“典型历史场景中典型人物”的描绘,重现当时历史真实的图卷,扑面来的气息是寄寓着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启发现代人对历史重新解读,这是《魂系马嵬》独具的艺术魅力——为无辜的历史女性正名!

  从杨玉环开始往后的历朝历代,包括之前刘邦的妻子吕后,均被指“红颜误国”。这是中国历史一个不光彩的地方!今天或许我们该反思,真相是否真如此。皇帝,堂堂一国君主,被女人迷惑而误国,要怪也只能怪这皇帝,能怪小女子?《魂系马嵬》寓意直指,这样的一种谬误的认识导向。贪官污吏,始作俑者,该问责于谁?

  我近年来的作品,题材包括古装仕女、高人雅士、禅僧罗汉和现代女性。女性作品通常为战争年代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女战士,如《还记得我们吗》、《战地小花》等。

  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分别到过日本、韩国展出的作品《还记得我们吗》。画的是新四军女战士,她们的眼睛同观者有交流。人们总是都习惯表现有伟大功勋和战绩的元帅,像陈毅、粟裕这些领袖人物。几乎很少人会关注普通战士——如随军战斗,负责后勤的女军人。我画这幅画,意味着两层含义:一,我们不要总是眼光看着大的方面,也要关注不知名、小人物的牺牲和奉献。二,告诫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他们那么多年轻人用生命给我们打下的江山!

  我有意把三个女战士画的干净。有人建议:“怎么那么干净?战争期间应该没有这么合身干净的衣服。如果画点泥土,衣服破点儿,效果真实。” 我说“不真实,那是表皮的真实,不是感觉真实。”如果我们仅仅像描摹照片一样的把她们画出来,那表达的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精神的内核。我要反映她们的精神!还原当时的感受。”因为在新四军里,女兵是在他们心目中最漂亮、最讲究、最干净的女性。

  王 晶:其实大部分人还是能读懂您的立意的。

  高 云:不一定!我最近看到的一篇东西,把我的画作为插图放在其中。讲“画面唯美,没有思想深度” ,这有可能不是讲我的画,但为什么把这张画摆在旁边,是有意还是无意?也可能是他没读懂。他讲的思想深度就是主题性,这太过浅薄。他认为主题性就是情节性,这样才有故事,有深度。错!他太不懂了。你看,我们的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情节性吗?它是场景性,通过场景,心境得以完全表达。如果他真是把我的作品,作例子来写,说明这个评论家完全不懂,真的太没水平。对艺术解读的悟性教不会,因为他没有灵感。

  看画、看字、看文章要有领悟力。一,我认为画家要有深度,不能太直白,还要让老百姓也看得懂。越是深刻的人看得越深刻!我呼吁艺术家能做到这一点,更希望搞艺术评论的人,要读懂画,看懂深度,并引导大家看深度。如果你连懂都不懂,就太可悲了。我讲的看不懂不是技法。很多评论家写的评论是在技法层面,‘线条怎么刚劲有力,构图怎么对称奇巧’。当然这些需要,但是不够,要有深度。深度不是情节,是思想的深度、人性的深度、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这才有意思。二,我们希望一般的观众也学会看画,不一定看得很深。通过画来看一个人的气息。家里、办公室摆的字画,能看出这个人趣好、品味的高低。感受扑面而来的气息,是高是低,是雅是俗,是粗是野,是博大还是精致的,是阳光还是阴柔的。

  总之,画家要有深度,评论家要有眼光,一般观众要学会通过画、字来看人。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