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浩义之画风:墨黑团中天地宽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0日 21:27 新浪收藏 微博
文/周积寅
艺术大师林风眠曾说过:“艺术之价值,不是由知得得到的,乃是由感得得到的。”拜读贾浩义先生大作,令人最想谈的话题不是绘画题材,也不是笔墨特征,而是一句发自肺腑的感叹:原来水墨的表现力可以这么强悍啊!这种强悍不是简单的视觉张力,也不是一味的狂怪霸悍,而是触及观者内在的心灵震撼!这种感受从何而来?大团块的墨与色的冲撞与交叠、剪影般极简式的意象造型、运笔时急风骤雨与徐缓轻慢的节奏变化,而这些因素都给人极其深刻鲜明的印象:先生是个感性的画家,是个性情中人,他画画是写真性情。为了实现写真性情的目的,他不拘程式、不受理法的约束达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甚至普通毛笔都不足以表达作者作画时内心的激情和冲动,不顾一切的实现其表现人性、生命与自然的终极目标与理想。从他画迹中的笔路可以推想作者饱蘸重墨浓彩大笔排刷、横扫纸面的情势,其迅猛的力度、壮观的气势如雷霆万钧、水银泻地般喷涌勃发,恐古今无人出其右者。如果说,把绘画与音乐作一类比,其画风有交响乐般的雄壮和沉郁,有重金属般高亢和激荡。很难想象,画家虽迈古稀之年,却艺术青春永在。
我欣赏先生年轻的艺术心态,更欣赏他富有水墨“质感”的作品。这里所谓的“质感”并非指描绘物象本身的质地、质材的感觉,而是回归水墨本身艺术语言的本质和感受,构建剥离物象自然属性、直接展示画家心源和意愿的符号和图示。因此有批评家评论他的绘画是“非常大写意”,我认为只说对了一半:他的水墨确实运用了形简而意足的写意表现手法,但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我认为他画马、画牛、画人物并非单一指向性的物象描绘,而是假借这些物象之名发挥水墨材质之实,表达自我对外部世界敏感而微妙的多重情绪和丰富的情感。这里充满了直觉的想象、灵感的会聚、情感的宣泄以及主观的尝试,所以除了大轮廓的外形剪辑和标题的示意,几乎让人无从感受描绘客体本身的形神特征,反倒是给人视觉极度冲击的黑白块面分割、墨黑与色块之间的比对、水墨流淌产生的随机趣味等等具有构成意味的抽象、半抽象形态。这些恰恰可以看做他的可贵之处。实际上他早已超越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传统写意画的老路,大踏步地走向现代水墨的实验之路。如果套用汉字的造字方法来理解,他的画风不同于“象形”的描摹性、“指事”的象征性和指示性,反而更接近“会意”的抽象性和多义性。所以说,对先生的画风解读应是开放性和多元性。
如果单从他的画风的表面形态就武断地得出他仅仅是现代水墨画家,与传统文化无缘那就是观者认识上的肤浅、轻率了。现代水墨画家往往破除传统水墨程式和规范,在精神主旨和审美取向方面顺应时代潮流,甚至超越、引领时代风尚,而对传统价值存在的有效性方面采取回避、漠视甚至反叛的态度,因此可以说,当代一些前卫水墨画家基本与传统文化处于割裂、隔绝、断层的状态。这里且不论孰优孰劣,仅就我的理解,他是个深谙传统而能不囿传统的画家,与那些懵懂无知、鼓噪反传统的一些现代水墨画家相比并非一路。
中国画历来讲究“变古象今,天下取则”,没有继承的“维新”是“伪新”。而对于传统出新,实际可有两种途径:接续推进和反向突破。世人多以为接续前人图式,集古人大成即为推进传统而自创新意,这只是其一:而后者更需要有才情、有学养、有胆识者化古今中外于一炉,如黄宾虹言:“知新维新,尤当善变可耳。”所谓反向,就是在不悖离中国画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在表现技巧上获得逆向的“新”图式。也就是把传统中认为的“缺点”逆向的转为画家自我的“特点”,它隐含着辩证思想。它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把中国画的“法”看作一个相对而不是恒定的规范,法为人用而不是人被法拘。这一思想直接继承了石涛的思想精髓,充满了权变思想。他舍弃传统上“中锋用笔”的圭臬,却在墨法上力争上游,打破原有笔墨秩序和规范,创造出不同于传统图式但尊重传统文化精神的自家面目。由此引出先生艺术真正学术意义:修正明清以降中国画只注重技法而忽视自我感受的传统程式,清醒地认识到只注重传统的师承而丧失自己的个性是中国画僵化的原因,由此以破除笔墨范式而注重画面构成为基点,在不丧失中国画精神的前提下寻求中国画实践方式上的活力因素,表达出极富个性的新气息。而这种“新”仍然是以中国画价值体系内的审美取向作为依托的“变”,看不去“有墨无笔”,仍见“墨中有笔”,却能知白守黑,墨块的浓淡干湿错落有致,大小得宜,似无意实有心,极见功力。
最后,我还要说的是,画史上以画写牛,而得名者多,清以前多工笔,近现代趋向写意,总体上离不开写实精神。贾先生以画牛马为主要题材,虽不鲜见,但他的成功,前无古人,这决取于他对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及其创造的勇气。《周易·说卦》“以乾为马,坤为牛”,《乾卦》则象征天,天体运行不息谓之健,所以是马象:《乾卦》象征地,地任重而顺,所以是牛象。先生下笔风雨,画马牛是写影,是是非非,非非而是,抽象中见具象,不似却又似,写的是天地之大道,抒发的是胸中大意,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这也是他艺术追求的写照:奇思妙想如天马行空,挥毫翰墨如庖丁解牛,可谓:“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团中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