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新乡土是画家创作的源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9日 06:50 新浪收藏 微博

  文/王永亮

  绘画是画家特殊的精神劳动,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绘画作品反映现实社会,表现社会生活这是古代既成的事实,早在东汉,王延寿就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作为当代画家,艺术视角的不断宽泛,就会给艺术创作带来无限自由和广阔的天地,走出画室,品味现代新农村,新乡土的生活情趣,将使自己的创作思想观念不再模糊和狭隘。

  艺术来源于生活。毛泽东早《在延安文艺座会上的讲话》精辟而又科学论述道:“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根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惟一源泉。这是惟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所以,要想使自己的作品鲜活起来,就要走进火热的生活,走进建设中的新农村、新山乡。幕天席地的宽广,人与自然的和谐,会激起你无限的创作欲望,从土地承包责任制到乡镇企业,从农民走出自己的家园到进城务工,从留守家园到发展副业……这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幅或壮阔、或艰苦……的历史画卷,其中蕴涵着无限的艺术原料,有待于我们去发掘和加工。

  当我们走出城市,来到农村、山乡,你会惊异的发觉:新时期的新农村、新山乡虽不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但却无限肥沃,蕴涵丰厚。一直以来我都把大别山作为写生基地,曾十数次的去过大别山,今年我顶烈日、迎秋风、冒寒霜的三赴大别山,那里山乡的变化给我印象最深,进山的路通上了汽车,山上建设了发电站,山下依山傍水建起度假村,山民们的居住由土屋、山洞搬进了新瓦房、楼房,村村通电话,家家看上了有线电视,没出过远门的老年人可以从电视中感受着外面的世界,时尚的年轻人,身着流行服装,手拿新款手机,出入不但有摩托车,甚至还有私家小车。物质生活的变化,时尚信息的及时获得,不但改变了新时期农民的生活,也改造着他们的思想和灵魂。让我不能忘记还有那位朴实的大嫂,记得那天天气炎热,我不想走的太远,就近选在村旁,画山村对面的山景,山坡上,满山遍野的茶园和果林相应成趣,这里不但是一个天然的生态园,也是他们经济建设的真实写照,是人化的自然,还是自然的人化,这种“鬼斧神工”的天然,人与自然和谐,本身就是我们在艺术上追求的所谓“天人合一”的至境。“大兄弟,这么热的天,过来喝口水吧!”我正沉浸在对客体景物的陶醉中,听到热情的招呼声,我回过头来,见是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嫂,正在井边取水,周围是一片养蘑菇的模架。对于大嫂的热情我无法推却,在喝水的时候,我和大嫂聊了一会儿,从大嫂的谈话中得知:她家在对面山上有一片果林,因为现在还没到收获季节,不需要经常打理,她家老头子和儿子趁此空闲时间到广州打工去了,她和女儿在家一边打理果园,一边养了这些蘑菇,一年经济收入人均近万元。朴实的大嫂问我画这些山有什么用,还劝我:画既然不能当饭吃,不如勤劳些,打工、养蘑菇都可挣钱养家。我虽然一时还不能让大嫂理解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但大嫂的经济意识和勤劳的精神却感动着我。这就是新时期的农民,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旧式农民,到进入时代大潮的现代农民,他们在转型中觉醒,他们的经历和变化本身就是一幅幅时代的组画。面对丰富而又丰满客体所带来的映像,会使人有一种难以遏制的 兴奋,会有一种“立象尽意”的冲动,用怎样的笔墨形式、怎样的笔墨语素、怎样的图构组合,一连串映像、图解融会于自我主观的审美意趣和思想感情,以笔墨的形式来解读和阐释他们,表现他们。

  在当代绘画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中,当代画家如何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绘画的历史和未来,如何将自己作品从“无病呻吟”的状态中走出来,与时代结合的更加紧密,这是当代画家要勇于面对的课题。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作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当代画家,就应该以崭新的姿态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投身于火热的生活,当今的新农村、新乡土的变化蕴涵着无限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热爱生活的艺术家,去走近她,感受她,表现她。面对火热的生活,鲜明的形象,在我们获得思想升华的同时,还要以崭新的笔墨样式来传达我们的情感和思想,将我们笔下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表现得更具有时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中国画的发展之路,翻开中国绘画史就会发现,由于时代不同,语境有异,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当今的知识分子画家和古代的特别是元时期的文人画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作品是游离于社会生活的,今天的画家,是本着对生活的热爱,来描绘生活,歌颂生活,所以我们更加关注生活。画家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临摹和学习古人的理法、技法固不可少,优秀的文化需要继承,对于经典文化,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借鉴古人之精粹,但不能一味的学,一味的摹,匍伏在传统面前循规蹈矩,古人也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人师之的造化,与我们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跨越,我们既不能观察,更无从体悟,古人的思维在发达,也不能预见我们今天社会的文明和科技发展。再者,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我们所处的社会,所受的教育,所获得的信息,所使用的语素以及所处的语境,我们的精神风貌与古代社会的旧文人的思想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我们再一味的沉醉于古人笔墨语境中无法自拔,那么,我们的作品效颦的再好,也只是赝品,作品的生命力更无从谈起。对于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胡锦涛总书记说:“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文艺大师,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又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既延续着传统艺术的特点和优势、又创造着新颖鲜活的内容和形式。”中国的绘画也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和前进的。如果一味的学古,我们的作品就会与现实社会远离、与时代脱节。画家也要把握时代的脉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体味一下新时期农村、山乡的巨大变化,将会给我们的创作带来新空气、新血液、新养分,将使我们的作品不再有“遗憾”、有“缺失”。古人尚知“师造化”,我们更应该深入生活,将写生与创作融入生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当代农民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的吃苦耐劳,他们的纯朴与坦诚,他们所谓沧海桑田的变化,如果你不走到他们中间去,躲在画室里是苦思不出来的。只有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我们的创作才会有激情,我们的作品才会有活力,有引力。

  在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中,山乡的变化,火热的生活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无尽源泉,我们只要坚持深入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映现出鲜活客体形象,情景交融,无限的的创作激情会给你的创作带来无限活力,那么我们所营造的画面会蕴含有一种新形式、新形象的美感。“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们为之追求和努力创建的理想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体现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体系,以崭新的笔墨样式诠释新时代的新农村、新乡土是当代画家在创造和谐文化中的社会责任。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