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平:文而不霸自具雅逸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8日 05:40 新浪收藏 微博

  文/卢炘

  艺术大师潘天寿晚年在给一位青年学子的信中写道:“搞艺术,一须要天才,二须要功力,三须要较好的环境……”此为其一贯之思想。潘老看重艺术天分,主张“天才教育”。他所言之“功力”,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国画则须临摹、写生、诗书画印四全。最后还要有“较好的环境” ——学术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确实也很重要。说到底,学养、胸襟、技能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把握,各种因素综合,名家大师才能应运而生。

  按潘老所言,萧平搞艺术是幸运的。1960年批判民族虚无主义以后诞生的江苏省国画院,成立当年两件事做得很及时,一是组织画家“工作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深入生活,师法造化,在全国影响很大,开风气之先;二是举办中国画研修班培养青年中国画人才。18岁的萧平参加了这个研修班,从此开始了他50余年与书画名师交往学习的艺术人生,亲聆傅抱石、亚明、钱松喦、林散之、宋文治等数位大师指教。此后,他又幸运地进入书画古物收藏极丰富的南京博物院,开始了长达19年的鉴定、整理历代名作的工作,长期浸润于历代名家作品之中,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加上日后拜著名鉴定家徐邦达为师,随之鉴阅故宫及江、浙、皖、沪数省市的馆藏书画作品,甚至应邀赴海外识画,饱览精品佳作,阅画数万,钩玄提要,存真辨伪,在书画鉴定界声望日隆。1981年,他调入江苏省国画院,至今又历30年。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和书画鉴定家的双重身份,他的书画之路道来便足以让人欣羡。如今他已迈入古稀之年,仍为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江苏省美术馆鉴定顾问、南京博物院鉴定顾问,又为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学府的教授。他有自己的“爱莲居”,画中题跋字里行间常洋溢着他对美满家庭的喜悦之情,尤其是那幅为爱妻生日而作的《似锦年华》,春夏的数种花朵何其饱满滋润,何其鲜艳欲滴,题跋语言更是娓娓动情,可知其家庭环境亦佳。他本人又不乏天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实践与理论齐头并进。

  薛永年指出:“萧平的得天独厚之处,首先在于他对传统的识见以鉴别原作为出发点,既然已汰去了伪作劣迹,又总是面对原作中的精品去研究,自然容易在传统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一以贯之的精义。”说得很对,但关键还是在萧平自身。我读过萧平的文章,特别佩服他那种做学问的态度,其文耐人咀嚼,对名人名作常有自己独特的阐述,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以其对中国画的透彻理解,古今书画作品和书画史他了然于心,能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地说明一个问题,同时敞开的是一片真诚。

  记得他谈扬州八怪金农,称其大巧若拙,大智若愚,非常确切。言及画家范曾对此持相反观点,说金农愚不可及,漆书排列如算盘子,不可看,梅花横七竖八没有气韵云云。萧平笔锋一转,道:“冬心先生遇到了范三兄,也奈何不得,哭笑不得啊!”幽默且观点鲜明,大智也。

  他批评时下不良风气相当尖锐生动,又很诚恳。“写了几年字,错别字尚不能免,就自称书家,甚至冠以‘大师’的头衔;上了两次培训班,或买卖了几年的书画,就自以为踏入了鉴定之门,便可以妄评真伪优劣……前辈是一面镜子,我们真需要拿来照一照啊!”字字句句足以让滥竽充数者汗颜。

  而让我真正记得他大名的是,他对吴冠中的坦诚之见。他赞同吕凤子对笔墨意义的肯定,而吴冠中说过“笔墨等于零”,要“推倒中国画的围墙”。萧平说:“以往,我喜欢他的油画和水彩,以为颇具中国风,后来看到他的彩墨画,新鲜了几天就觉得情意单薄了,毛病正在于缺乏‘骨力’、气’,也就是没有笔墨。最近看到他发表的‘书法’作品,愈加确信了他对于笔墨的缺失……吴先生毕竟是中国书画的墙外人,依仗西洋画的成就和造诣,对中国画横加指责,实在是太不负责了!吕先生是吴先生的老师,他应该去读读老师的书。”大是大非面前,即使是名人,萧平也敢直面陈辞,毫无顾忌,说得又蛮有道理。

  他写过不少傅抱石专论,很有见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反对称“抱石皴”,认为“以画家名命其皴,似未曾闻,若皆如此,则披麻皴曰‘董源皴’,折带皴曰‘倪瓒皴’,解索皴曰‘王蒙皴’ ……似不大妥也!”况且就抱石而言,又不止一种皴法,所以他将傅抱石作品所用皴法作了统计,什么作品用什么皴法,指出有乱柴皴、披麻皴、破墨皴、荷叶皴、拖泥带水皴、卷云皴、斧劈皴、简笔皴八种皴法,种种皴法往往综合使用,随机而变。他指出有的皴墨偏于枯,追求目标在苍、在劲;有的皴水墨齐下,目的在滋、在润。前者枯裂秋风,后者润含春雨。傅抱石追求两种典型,并常常数种皴法混用,别开生面。萧平由此把傅抱石的皴法理得清清爽爽。

  他曾赞赏高二适对恩师章士钊的《柳文指要》提了二百条不同意见,即有名的“纠章二百则”,是一种精神,一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我想萧平学的就是这种精神吧。

  他的中国画修养很全面,人物、山水、花鸟皆工,书法又筑基很深,成就不菲,属于推陈出新一类实力派画家。其绘画总的风格为“文而不霸,自具雅逸”。继承传统又绝非守旧,作品很新,有自己面貌。他讲究笔情墨趣,尤其是将西画水彩的色彩融入画中,结合得比较好,不露痕迹。如:1988年所作的《夏日清境》色彩质朴、纯净,用得恰到好处,清新而韵味很足,用笔轻松,通篇意境深远,十分雅致,传统的说法叫“色不碍墨”,其实做到这点颇为不易。1995年所作的《梅花山南望》,由写生得来,布局妥帖,色彩淡雅,中国画特点很鲜明,颇有新意。2001年《麦收后的田野》同样是不可多得的好画,画面很松,很自在,一种祥和温馨的感觉跃入眼帘,读后印象很深。

  他注重外师造化,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能捕捉美感,吸收西画某些优长为己所用,没有西化的感觉,虽广泛吸收但深思熟虑,不随便拿来就用,他对中国画本质有透彻的体悟。

  2009年所作的《台湾太鲁阁胜境》则最能显示作者出色的传统功力和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无论从笔墨、从构图来看均为精品力作,疏密把握得特别好。写生得来的灵感,要是功力不济绝对画不出这样耐看的优秀之作。

  他有一类域外写生作品也值得关注,如2008年的《美丽的英格兰乡镇》、2010年的《土耳其伊斯密尔古迹》和《埃及阿布辛贝拉美西斯二世神庙》都是用地道的中国画语言描绘出异域胜地的真实场景,那种氛围、感觉都让人神往。作品的色彩关系、远近处理、表现形式与内容都很吻合,显得很大方、自然、不做作。作品《迪尼斯诱惑》没有正面出现迪尼斯的游乐项目,却画了场外32个不同的外国旅游观赏者聚精会神的神态,显示了作者对取材、人物服装、色彩、花式以及动作形态安排的高妙之功,自然真切,丰富而不杂乱。

  我们注意到他还有一些表现现代生活的作品,如《高邮民宅老院》的亲切,《早春之泸沽湖》的宁静,《静野》和《沃土》的生活情趣,几乎每一张作品都有所寄寓,迹简意繁,记录了作者新时期的心路历程。作品的题目很确切,如《黄土高坡印象》就是一种印象,但很准。他善于写实,长于造形,但又牢牢把握“似与不似”的效果,不倦地追求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至于《新罗风骨》和《青藤墨趣》一些较早时期的作品传达的则是作者远接古代名画家的思绪,分别采取华喦和徐渭的笔墨和情调,写意传神,其妙自不待言。

  他爱画荷花,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和亭亭玉立的风姿情有独钟,曾画60幅荷花, 60个样式,举办一个别开生面的荷花画展以贺60生辰,寓意深远,轰动石城。

  萧平的成功正在于他自己所说的:“书画家不为时风所动,一要有主见,二是耐得了寂寞。书画是寂寞之道,不是凑热闹的游戏。 ”而这种寂寞我觉得是建立于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之上,他的艺术道路很大程度上在于好学好思,“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萧平跟许多文化精英交往,吕凤子、朱屺瞻、傅抱石、林散之、高二适、王个簃、萧娴、陆俨少、李苦禅、王雪涛、郭味蕖、宋文治、钱松喦、亚明、费新我、启功、徐邦达、谢稚柳等等均为大学者大艺术家,海外的王已千、高居翰等亦非等闲之辈,这种学术交往教益无穷。与名人交往既是机会,也是其有意识的向往所致,他本身具有一种很强的文化亲和力、吸附力。现在一些“明星迷”是娱乐性质的着迷,而萧平的着迷是做学问的着迷,看得出他是个有心人,所以他会记得许多名人言行的细节,然后静静地思考。他甚至可以通过阅读和鉴赏作品与古代书画家也交往上,与赵孟頫、王蒙、倪瓒、龚贤、董其昌以及扬州八怪都成了跨越时空的知己,成了忘年之交,从中获取滋养。从这层意义上说,他又很富有,毫不寂寞。

  萧平的书画之路可谓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论年龄他正值齐白石衰年变法之龄,我们期盼他取得更大更出色的成就。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