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晓云近作展看历史超越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1日 06:15 新浪收藏 微博

  文/郑晓华

  孙晓云近作展将于2010年4月15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承孙大姐厚爱,提前赠我印刷精美的作品集,使我能先睹为快,一领风采。

  正如我们一向所期待,翻开作品集,一股朗润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半生搏击当代书坛的孙晓云大姐,历经中国书坛三十年风雨,依然孤高特立,甘守枯寂,坚守世俗认为最“大路货”的核心经典,从容中道,在大家熟视无睹的平凡伟大中耕耘,“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孙过庭语),采拾历史撒落的遗珠,寻找书家个性、风格和历史的衔接点。所以在她的笔下,不论是大开大合的行草巨制,还是精雕细琢的小楷短笺,绝无一千多年前大文豪苏轼曾提出批评而时下却颇流行的“涂抹青红”媚俗气。相反,简衣素裙、笔精墨妙,举手投足间,一点一画,高韵深情,宛然古风,显示出一种执着追随历史、超越世俗的情怀。

  追随历史,超越世俗,是中国书法万古不变的历史主题。这是东方民族在视觉审美文化领域构建的特有“语法”。“追随历史”意味着书法家对人类审美共同规则的尊重——这“共同规则”是无数代先贤、先期探索者创榛辟莽,经历无数次生命浪掷的和失败而摸索发现的,它基于人类早期原始生活的直接经验——生存需要,以及由此汇总积淀升华而形成的人类共同理性,又为人类理性——人类行为心理、动机的深层动力源——在视觉审美艺术领域诠释制作了它的“审美版”。“共同规则”是不同艺术门类内部、实现多样化“语言”沟通的基础,也是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实现“跨行”交流的“语法”前提。不同艺术门类之间要对话,必须尊重人类艺术“共同规则”——如“情感”、“艺术”、“手法”及它们之间的“技术高度”的对应性等。书法艺术内部不同语言样式千差万别,正是“共同规则”构成风格、地域、时空高跨度对话的可行性基础。当然,无需多言,书法的“共同规则”是人类艺术的“共同规则”的“中国书法版”。舍此,中国书法艺术就无由获得“人类艺术”的合法身份。

  我们回望历史可以发现,“追随历史”、“寻找书法共同规则”是中国书法家(包括中国画、中国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永恒的专业“情结”。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往往从“追随历史”开始,从对已往大师经典作品的心追手摹,到对已往大师经典作品蕴藏“艺术真理”的心领神会,进而学习大师跨“视界”地提取艺术营养和灵感(如李阳冰仰观天象、张旭闻鼓吹及观公孙大娘舞剑器),然后完成对“世俗”之我——生活在当下心理、生理情境中的我——的超越,获得一个和审美、思辨视野中的历史人物对接的“永恒人”的“金身”。这个“永恒人”“金身”的主体是一双不同世俗的眼睛、一颗不同世俗的心灵、一双不同世俗的能够“心手达情”的“手”。面对同样的山水,他从第一个阶段是俗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进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概是“半俗半仙”的状态),再经修炼,就进到了“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里外都看透的“真人”状态。对我们艺术行业来说,就是从“自然人”变成了“审美人”、“艺术人”。通俗地说,就是有所谓的“道行”,而非仅仅掌握了一一点技术可以涂涂抹抹的艺术家。实现个体生命这样的“原体”转换(而不是求诸来世),进而实现生命的永恒超越,是书法艺术对每一个呀呀学步者发出的历史召唤。然而历史的召唤并不是所有学步者都能听懂,都能作出正确抉择的。

  出生于诗礼之家,资秉独慧的晓云大姐从牙牙学语始即受外祖父、海上金石篆刻名家朱复戡先生的耳濡目染。开蒙之年更有母亲迩言庭训,可谓根植既早且丰。家族文化基因种下因果,使她文化、对传统书画艺术拥有一份独特的钟情,也使她对隐藏在“银钩虿尾”笔墨清香中的历史的召唤拥有特别的敏感。几十年来,她无论身处何境,对翰墨的、对经典的爱意始终不渝。在他人似已熟视无睹无奇可寻的经典园地,潜心探寻,发掘辉煌。她的执着和天分,造就了今日书坛的“她”——锦衣玉衽而不露锋芒、丰肌淡彩而天然骨秀,和当下追求片时视觉冲击的世俗世情---使劲“鼓努为力”、“涂抹青红”的“流行”时尚拉开了距离。其书境一如苏轼评永禅师所说:“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之诗”。很显然,孙晓云选择的道路是历史上所有大家都选择的路,“道中庸”、“ 极精微”、 “致广大”,在超越世俗基础上实现对历史的超越。无疑,这是可以一条可以通往艺术峰巅、但前方已经重山万叠、群峰并峙,跋涉将会很艰辛的艺术忠诚之路。在此,我衷心祝愿驰骋书坛的孙大姐,以个展为契机,在艺术上能剑芒新硎,昆山玉振,不断取得成功!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