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水墨(中国画)年度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1日 17:01 新浪收藏 微博

  杭春晓

  2011年以水墨为媒材的创作及活动,格局上没有太大变化,仍延续着近年来“多轨”状态,“不温不火”地演进。所谓“多轨”,是指在官方体制及民间收藏等多种力量的选择、推动下,创作与活动呈现出“多种样式”、“多种圈子”、“多种声音”同时并存,且相对隔离的状态。其中,既有范曾式的“市场”红火、叶永青式的“跨界”游离,也有刘国松式的“总结”陈述,还有国家画院式的“豪华”出版等,不一而足。从某种角度看,今日之中国,最能呈现当下社会之复杂性与丰富性的艺术门类,非水墨(中国画)莫属。

  于此格局中,水墨(中国画)类创作及活动,在数量上堪称庞杂而无法列举,但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为数不多。就体量而言,带有官方色彩的综合性展览最为突出,无论涉展画家的规模、参展作品的数量,都足以成为2011年美术活动中引人注目的事件,如“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百家金陵邀请展”、“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美术展”等。然而遗憾的是,此类展览或活动除规模、体量惊人之外,鲜有严肃的问题意识,更多只是延续“全国美展”模式,在“大而全”的“嘉年华”中盛大开幕,随即便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虽然,这些展览不乏某些创作上的亮点,如“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少数70后的水墨创作,但由于展览整体缺乏相关的主题建设,所以导致这些“亮点”无法凸显成为引导创作的学术问题。并且,也因为这种展览“问题意识”的“缺乏”所导致的选择标准的“不明确”,使很多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无缘展览,自然也就不具备在某一创作方向上提出建设性导向的意义、价值,从而成为规模宏大的“热闹事件”。

  相对这些耗资颇丰的“热闹事件”,一些策展人个体或民间资本推动的展览,虽阵势上无法“嘉年华”,却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试图通过展览活动,或梳理某类创作现象,或讨论某类理论话题,如“‘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第一回(写意精神)”、“象外象—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等。这些展览,或许在问题的深入程度上未必完善,但相对空洞的大型展览而言,它们无疑显得精巧,并因“主题明确”而具备一定的导向价值。其中,“‘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第一回(写意精神)”是由皮道坚策展,通过画家选择并邀请批评家撰写专门的研究文章1,策展人试图通过展览重新探讨中西文化碰撞中,中国绘画的本体趣味应该以何种方式实现自我转换,并提出“笔墨意趣”始终是这一转型中与传统相呼应的纽带。虽然,“象外象—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讨论的也是中西文化碰撞期中的中国画创作问题,但作为画家的策展人张见(微博),更偏向于选择青年画家,从图像的所指转换中讨论当下中国画的创作方向2。该展览提出“我们返观传统,并不意味着恢复、重复”,并指出这些参展作品不再是“简单的瞳孔映射的影像,而是更多画面以外的余音。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像包袱诱导观者误入一个个辗转而精致的迷宫,透过他们提供的‘魔镜’物象呈现出曲折而多义的特点,以物喻人,寓人于物,让观者以窥探的视角呈现另一种幻觉的真实”。

  与上述两个中国画“内部”展览有所不同,“青年100”作为当代艺术的活动,也特别列出了“水墨单元”,显现出“当代”与“水墨”的不兼容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3。应该说,在“青年100”活动中出现水墨画家,正是近年来“水墨界”不断自我跨界,试图“从传统出发走向当代”之结果。而与这批画家同期、同类型的探索,正是新世纪十年来中国画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现象。针对这一创作现象,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于2011年共同举办“视觉中国亚洲行—中国新水墨东京特展”4,将中国画领域中新生现象集中展示于海外,并加以推广。应该说,“青年100”中的“水墨单元”,以及“中国新水墨东京特展”在2011年的出现,标志着前10年中以70后画家为主体的水墨探索,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追求,并开始成为水墨(中国画)领域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群体性展览、活动之外,2011年的水墨(中国画)画家个展“依旧”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刘国松、姜宝林、彭先诚、张羽、徐累、刘庆和、李华弌、周京新、范扬、丘挺等人的个展,较为引人关注。带有回顾展性质的刘国松、姜宝林、彭先诚个展,分别汇集了三人数十年来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以个案的方式呈现出这一历史阶段中水墨(中国画)探索的问题及成果;因“实验水墨”名于世的张羽,则以单件作品的独特展示方式,宣告了自己的创作与简单的形式主义抽象的差异;自20世纪90年代即已显现出中国画图像隐喻潜能的徐累,则分别于英国、香港举办了自己个展,在“木桐·罗斯柴尔德酒庄”酒标之后,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东方神秘主义风格的视觉想象力…… 隐映在这些大腕个展之后,青年画家的个展(或联展),也从不同的角度显现出水墨(中国画)当下创作的渐趋深化。其中,“观—邱挺·徐坚伟联展”最具“回头率”,堪称2011年水墨展中独特的亮点。该展由吴洪亮策展,旨在通过丘挺的山水、徐坚伟的花鸟,挑战现代美术馆的展示方式,并宣扬“回归中国画特有的欣赏方式”。该展仅展出手卷与册页,皆为符合传统欣赏习惯的作品形式,参观展览的观众均为预约,并在现场与画家、策展人共同体验“展卷赏画”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看,这是一个关于“观”的实验性展览,也是一次策展人、艺术家与美术馆共谋的游戏—游戏的形式近于中国的“雅集”,通过观赏丘挺、徐坚伟极具传统又富于个性的手卷、册页,探讨中国艺术特有的欣赏方式与现代美术馆之间的矛盾,以及两位画家是如何看造化、看传统、看对方的。由于策展人选择的丘挺、徐坚伟,是青年画家中强调传统笔意趣味的典型代表,其作品便与展览现场—今日美术馆的当代属性,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张力与性质冲突,成为诠释当下际遇的中国画的最佳“隐喻”。另外,80后画家郝量于中国台湾举办的个展,虽然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但却以其独具质感的绘画样式,彰显出更年轻一代画家的鲜活创作力,预示着可能更具活力的一个创作群体即将浮出水面。

  2012年3月2日于望京寓所

  注释:

  1 . 该展邀请了包括刘一原、沈爱其、朱振庚、聂干因、周韶华5位湖北画家在内的12位来自全国的艺术家,另7位画家分别是吴冠南、王孟奇、李世南、贾浩义、李宝林(微博)、崔振宽、王敬恒;同时,该展还特邀杭春晓、段君、鲁明军、颜勇撰写研究性文章,并围绕四人文章进行了专门研讨。

  2 . 该展邀请了沈勤、韩峰、张庆、金沙、丁蓓莉、党震、秦修平、高茜、秦艾、杭春晖等十位近年来活跃的中青年国画家。

  3 . 该活动在油画、摄影、动漫等当代艺术媒介的展示中,特邀徐华翎、徐加存、黄丹、杭春晖、李戈晔、李曦、李永飞、刘琦、潘汶汛、沈瑞筠、孙浩、吴雪莲等十多位近年来致力于水墨“当代化”探索的青年画家,设置了专门的水墨单元展示。

  4 . 该展特邀了张见、党震、徐华翎、杨珺、黄丹、重复、杭春晖、刘琦、秦修平、徐加存、曾健勇、李戈晔、潘汶汛、林蓝等数十位70后水墨画家,相对集中地显现出该类型创作的整体面貌。

  注:本文出自《第六届AAC艺术中国年度报告》一书,本书记载了贾方舟、陈振濂、杭春晓等著名批评家的艺术综述,在“年度影响力推荐艺术家”部分展示了书法类、水墨类、油画类、雕塑类、摄影类、装置多媒体类、青年艺术家类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群体,阐述了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及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