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染万象:便能意蕴鲜活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4日 08:30 新浪收藏 微博
文/常任侠
刘伯骏,笔名老牛骏,四川宣汉人,一九四七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师承潘天寿、吴茀之先生,攻写意花鸟,兼习指墨,书宗秦汉。
刘之为画,十分重视传统,对古人及前贤作品潜心临习,深得其妙,但他学古而不泥古,继承传统精华,不落俗套。不断刻意求新。以画荷而论,前人多以“势”入手,刘则舍其单一势,追求气与神的凝聚。精气神融于一体达于完美。此一境界之拓新,颇得画坛推许。
他观察生活细致入微,师法自然如痴如迷。为画梅,他常去孤山,俯仰梅林,流连忘返。为画竹,他在城市的烦嚣中,于宅旁种竹一丛,日夕观察。正如前人所谓:“不可居无竹”, “何可一日无此君”!
刘擅长指画,得潘天寿先生心传。此项艺术本为清人高其佩所创,但真正集大成并发展至高峰者,首推潘老。唯指画难度较大,潘天寿之后继之寥寥。现仍执著于指画艺术并卓有成效者,只伯骏等少数画家,因而亟须发扬。
在绘画题材上,刘不拘一格。他既画了松、竹、梅之类的传统题材,也画了为人所不屑的膛螂、壁虎甚至癞蛤蟆等动物。大千世界之芸芸众生,恒河沙数之人间万象,无不入其画境。它们虽贱为丑类,然一经他点染,便意蕴鲜活,堪称艺术佳品,从而扩展了绘画题材领域。
刘伯骏长期在大巴山默默耕耘,对于山中风景人物,社会情况,颇受领悟,皆在画中获得表现。当今中国社会正向新的阶段前进。伯骏的画笔,也正向新的领域开拓,艺术永远要同人民共呼吸。他永远属于人民。他现已年届古稀。过去,他像幽谷之兰,长在深山人不识,现在,乘改革春风,理当扬其芳香,让它飘越秦岭,飘出夔门,飘进京华,飘向社会。周恩来总理早年曾有诗曰:“面壁十年图破壁”,今伯骏于画坛面壁已去半个世纪,破壁而飞,此其时矣!
一九四二年,我任国立艺专教授,伯骏曾就学于余。“小楼一角笑语温”,犹可想见当年师生亲密情状。那年我三十八岁,今则八十九矣!
五十年已过去,当时艺专诸大师及同仁,多已调谢,我也入老境,睹伯骏之大器晚成,何可无言?爰书浅见如上,伯骏其勉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