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曼菊评李锛:橘子红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13日 22:18 新浪收藏 微博
文/熊曼菊
“走南闯北”这个词用在李锛身上极为贴切,从天府之国到天涯海角到西子湖畔再到皇城根下,30多年的时间里,画家李锛就是在这种“不安分”中走过,在这种乐此不疲的“迁徙”中,李锛从一个艺术青年成长为一个风格纯熟、受人敬重的人物画家。很多人说,李锛画的就是他自己,这话虽不尽然,但纵观李锛的作品,人们会发现,画中的场景,是如此的熟悉,那背着箩筐的婆婆,牧鹅的女孩,酿酒的汉子,赶集归来的妇女……都似曾相识,就连那些神气活现的“红脸花脸”,都不禁会让人想,这不是几天前在梅兰芳大剧院看的那出戏嘛!那京胡京腔现在还在耳边萦绕……
初秋的北京,凉爽而宜人。在奥林匹克公园附近一处寓所见到李锛时,他正在为湖南一家大型宾馆进行主题人物创作。冯远已写好题词:开国的元勋,湖南的骄傲。刚画好的几幅人物肖像挂在墙上,很震撼人。说起这些创作,李锛一脸的开心。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到历史人物、民俗风情,10年来,这家宾馆成系列地收藏李锛的作品,7层楼里挂的满满的。这些作品以极大的亲和力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被传为佳话的就是《湘西橘子红了》。
为了画好这幅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李锛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去湘西体验生活。收集了大量素材后,回到北京闭门谢客作画。画室不够大,他就常和爱人把画稿拿到奥林匹克公园,铺在空旷的地上补景。两个多月后,这幅长12 米、高2.6米的画卷终于完成,在当地引起轰动。作品以湘西橘子熟了之后的丰收景象为主题,画面中安排了50多个人物,男女老少,各具风情,神态表情呼之欲出。这再次证明了李锛对大场面的控制能力和对众多人物安排的得心应手。
巴蜀汉子李锛喜欢创作两类人物,一类是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一类是戏曲人物。对于现实人物的创作,李锛倾注了相当深的感情,他们的质朴纯清,他们的耕耘收获,他们的知足常乐,常常让他感动不已。李锛善于从最普通的生活挖掘出最动人的一幕,创作中,他集中了南北画派的特长,把笔墨和素描融合在一起,在构成方面还吸取版画的特点,黑白形成强烈对比,笔墨简约而果断,再辅以淡彩,创作的人物传神而达意。
李锛还喜欢画戏曲人物,尤其喜欢画武生。他创作的京剧人物不仅灵动传情,而且富有现代审美意识。他吸纳了著名画家关良水墨戏曲人物的质朴简约,更加注重刻画人物动作和表情,从而避免落入俗套。李锛本身会唱戏,对剧情和人物都很熟悉,所以他常常一边唱,一边画,唱到动情时也画到传神处,自己都会热泪盈眶。
无论是戏曲中的复杂人物,还是红尘中的芸芸众生,李锛都能把他们表现得有血有肉,酣畅淋漓,这跟他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李锛出生于山城重庆,小时候,他喜欢唱京剧,还喜欢画武生,但父亲对他的两大特长不以为然,父亲的观念是“男学工,女学医”。小学毕业他想进入京剧团,被父亲坚决制止了,但他还是偷偷考上了四川美院附中,与罗中立同班。毕业后两人分别到了自贡和达县的两家工厂。后来两人又同时借调到了成都一家出版社画连环画儿。尽管没有稿费,但能画画儿,李锛觉得非常开心。一直画了三年。这期间锻炼他的造型和构图能力。
1983年,李锛考入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海南大学成立时,他前往援教。“当时四川人的想法是,不出川不会有大的出息嘛!”李锛笑着说,在美丽富饶、气候宜人的海南生活了20年,一点都不后悔。《千古海南》、《海南黎歧酿造图说》、《五指山下》、《三亚渔港》等巨幅作品就是他对那片热土的眷恋和倾诉。其间,李锛在浙江美院深造一年,师从著名画家刘国辉,吸纳了浙派人物画的特长。2008年,李锛来到北京,在“冯远人物画创作工作室”研修创作,并开始在清华美院教授人物画至今。
直面生活,是李锛作品最大的特点;描述切身感受,是李锛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这就如他所言,“中国水墨画有一个广阔无限的空间,它不仅在封存的辉煌里,也在今日画家的创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