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西艺术之长:作以艺弘道之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7月22日 18:41 新浪收藏 微博

  文/谢友

  NRD的记者在画家萧瀚教授的画家采访拍摄《萧瀚艺术在德国》的专题片。

  旅德画家萧瀚教授在欧洲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作品在港台展出后,引起轰动。前不久,萧瀚教授在他的画室里接了笔者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录。

  问:请您向《莱茵通信》的读者介绍一下您自己。

  答:在一九八七和八八年两次应邀来德艺术交流举办个人画展之后,我终于在八九年登上由北京直飞柏林的中国民航。观弦窗外的宇夜,满穹星斗,我如一粒微尘抛飘其间,悠然上下……由此开始了我在德国这块地上的艺术之旅。这一年,我四十四岁——一个在大陆度过了半生的中国艺术家。一九六八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在省博物馆、美术家协会、文化厅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工作。作品多次入选,并参加全国美术大展,赴东南亚巡回展,日本南画院等大展,作品被收藏和获奖。在德国这几年,除应邀在各地美术馆、艺术家协会、保险公司、市政厅和画廊举办个人画展、讲学外,一九九二获北德电视台(NRD)采访拍摄“萧瀚艺术在德国”专题片,并于一九九二年二月七日在德国电视一台(ARD)播放报道,同时获德新社采访。近年又应邀多次去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在东南亚以“集中西艺术之长,作以艺弘道之试”的努力(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为萧瀚艺术题词)。

  现为中国绘画德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彩墨画家联盟荣誉顾问,并被聘为中国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安徽省教育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艺术成就被载入《世界华人艺术成就博览大典》。并出版了多本个人大型精装画册,作品在香港、台湾、上海等著名拍卖公司拍卖,国际画价稳定上升,被香港出版《中国画收藏与投资》专著列为当今第三代前三十一位著名山水画家代表人物,艺术生涯正处“拂于扶桑,爱始将行”以至烂然秀出、日至中天之时。

  问:您中年才来到德国,像你们这一代中国艺术家在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碰撞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惑?有什么样的心境?

  答:主要是与“主体文化隔断”和“语言劫难”的双重困惑。初到德国的心境有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表露的,除那种“登斯楼也”喜悦之情怀,也有“去国怀乡”之感;既欣喜于自由创作的绚丽前景,又怀羁旅之人一腔乡愁,“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故国的那一片恋情,时常萦系有如“暖烟袅向心头,浮起许多回忆”,“莱茵河中清澈水,难洗去国怀乡愁”!

  我也如大多数自费来的学子学人一样,经历了筚路蓝缕的搏击奋斗和异国风霜的洗礼,克饥馁之虞,居住之虑,纵横捭阖,不敢懈怠,以争欧陆艺苑盈庭兰桂,飘香竞秀。最为磨砺意志者,莫非克语言之关,对我们只读“李杜兰章”的中年人来说,真是有如“登天之难”,且不说心中块垒不得释放和挥文不去的彷徨,即这心田的枯竭和文化荒漠(虽身在文化艺术纷飞的欧陆,但听不懂识不得)确令人难以忍受,语言学习又非一蹴可就之事,须暮鼓晨钟,犹如长江失奔东海不舍昼夜地学习才能有所奏效。

  这期间,我的主要情感是寄情在自己的山水画创作中,常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心境画出许多思乡的作品,在《月夜图》《醉秋图》中题跋“余客西德数载,乡思萦怀,几梦钩月,知故里秋叶染黄家山飞泉淙淙,写此以寄情怀。”大凡人类感情有共通之处,这类情真意笃的画使欧洲人也能体会欣赏。这之后,我又作了许多德国风光写生画,使自己的艺术逐渐融入到德国社会中。

  问:请您谈谈中国画在欧洲传播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仍是一个文化隔膜的问题,因为他们没有汉文化,对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不了解,中国的文论、画论、哲学和历史空明、深邃,又有众多汗牛充栋、无可胜数的典章图籍直抒钩沉火历,指点周易,破析人日之迷的发徽宏论,遂与天地合一、乾坤太极、大化相融合。故此,我们崇尚自然,含蓄内向,重视心灵,即主观性的审美情趣与欧洲人重科学、讲真实、守理性的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画追求写意、虚实、笔情墨趣、墨分五色、线条灵动的魅力,他们很难理解。在一次画展上,我的一幅《野渡无人舟自横》水墨画,上方有三分之二的空白天空,表现空寂高旷下的野水更加静谧和幽远,下方三分之一是河岸和一叶停泊的小舟。那位购画者希望将上方三分之二画面的截去,只要下方那三分之一,他认为上方的三分之二什么也未画,只是宣纸材料本身,不应有价值(因中国画以大小尺寸论价),使人啼笑皆非,这就如中国的京剧背景,通过表演者的马鞭和身段动作,可使人感动千山万水,扬鞭快马的奔驰。

  另外中国的长期闭关自守,使中国画没有得到充分宣传和展示,使欧洲人对之十分陌生。中国的中学生都知道中国的毕加索、米罗、马蒂斯,但欧洲的大学教授都有鲜人知道中国的齐白石、徐悲鸿,八大、石涛更是遥远。有位大学教师就曾问我:到中国旅游时,才知道齐白石的名气,但我在漓江边的地摊上看到几元钱(人民币)的水墨画画得和齐白石没有什么两样,究竟他们之间的高低雅俗之分在哪里?这种西方人了解我们艺术寡少的局面,也使中国画的传播增添了困难。

  问:您在欧洲取得许多成就后,又是如何打开东南亚局面的?

  答:这主要得益我学习融会西方绘画各派的精华,研创了中西合璧的中国画新风格成果,“把西方绘画的丰富色彩与表现手法融入中国绘画中,使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交融,相衬而辉映“(德国哥廷根市美术馆长话)。这种多次泼彩积色的独创,使传统水墨画衍生出新的生命,开拓了色彩在宣纸上的营造,就是这种具西方印象派色彩调子的水墨画,使东南亚的艺术收藏耳目一新,得到承认并区别于他人,颇具欣赏和收藏价值。艺术应该有创意性和独特风格,这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种风格成熟和形成后即可以遵循艺术市场的规律:艺术家具个性的作品—画廊、拍卖、经纪人—收藏家、投资者、消费者从而达到正常的流通和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我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早被东南亚的著名画廊(如台湾长流画廊)作了几年的跟踪调查,然后通过他们传播到那里,使局面日益拓展广大。当然,我作为一名旅德画家,在西方所取得的成就对东南亚更具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那里对中国画的认同感、亲和力。以至上达高官巨贾,下至平民布衣对海外艺术家的激励和尊重都使人感佩至深。今年秋季我又有幸获邀在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作大型个人画展,该馆为中华民国最高规格之展馆,历年展出张大千、黄君壁、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刘海粟、赵无极等大师作品,我能有机会在此展出,是一种特殊和鞭策,表明对我的艺术将有更高的要求。展后再移师台北国父今年馆中山画廊,明后年又将在台湾省立美术馆展出。这一系列的大型艺术活动,定能激发我的搏击之心,虽不妄想所构成为绝响而彪炳千秋,也能使我的艺术东南亚欧西虎步龙行,前景美妙!

  问:请问您的艺术生涯受谁的影响最深?

  答:上面已经谈到自我来德后,能有机会亲见西方各派大师的色彩原作,焚膏继咎地博览诸家之精华,研习默化,含英咀华,此江河不择细流,以“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徐悲鸿语),他山之石可以功玉,撷取之具融为已用。确切地说是受印象派的色彩影响最深,传统之根是受新安画派(皖南黄山画派)的影响,而我们这代艺术家,由于经历特殊,受历史运动的变迁左右,涉猎的艺术范围也广,曾在油画、版画、水墨画、连环画诸方面都有研究,艺术底蕴比较深厚,严格地说,并非一家一派,乃遵循“厚积而薄发,博观以约取”的治学方法进行创作。艺术贵在独创,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已是一座座丰碑和高山,如不另辟蹊径,建塑另一座五彩之山,充其量落入某某大师的传人,步入后尘而已,欣赏游历的是一道旧风景罢了。

  问:请您介绍一下“德中文化交流协会”。

  答:这是独立于任何政治组织以外的一个学术团体。设立之目的在于加强艺术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由学术研究而推动创作与展览,并为德国艺术家研究中国绘画和文化艺术提供方便,承担桥梁作用,使中国文化艺术得到推广和宣传,以此加强中德人民之间的友情。我自来德后,在各地艺术活动中结识不少对中国文化艺术十分热爱的德国朋友,又有许多来德国的中国艺术家和学子,大家苦于无法交流和见面,都是在各地各自为阵,孤独之情是可理解的。由几位德国朋友提议,成立一个协会,可以达到多种目的。经过近两年的联络筹备,终于按德国法律程序,于一九九三年注册,目前除不定期举办一些交流活动外,还与台湾、新加坡、中国以及法国等地艺术家协会和学校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为互访交流拓展更大的空间,“山成由一簣,甘作积尘人”,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以尽绵薄之力。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